搜索到4893篇“ 陆地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章
一种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方法,属于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数据采集、遥感数据下载与预处理、数据栅格化处理、特征提取、碳储量估算这五个步骤予以实现。本发明通过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调查数据,...
任磊李富刚关晓军王剑琼娄海萍罗文昭
一种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迭代同化预测的方法
一种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迭代同化预测的方法,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源汇的迭代预测,包括:对目标区域的气象数据与碳数据进行采集,确定数据集合;通过数据集合中的数据,训练气象模型,通过训练完成的气象模型对气象数据进行预测,确定...
何洪林任小丽刘畅高超王彦棡聂宁明万萌
一种干旱胁迫下陆地生态系统时变风险评估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干旱胁迫下陆地生态系统时变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计算干旱历时与干旱强度两变量的超越概率,并以超越概率的计算结果表征陆地生态系统的干旱危险性;S2.以植被盖度和叶面积指数两指数为基础构建二维的陆地...
方伟黄强冯刚郑旭东杨程尚嘉楠朱瑞青
黑龙江省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及气候影响评估
2025年
黑龙江省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较强且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分析该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时空格局及气候变化影响,对提升黑龙江省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961—2022年气候数据和叶面积指数数据,采用生态系统碳循环BEPS模型,定量模拟黑龙江省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并进行气候影响评估。结果表明:BEPS模型能够模拟黑龙江省固碳能力。1961—2022年,研究区植被固碳能力增强,其中,NPP年均增加1.5 g C·m^(-2),2010年之后增强趋势更显著,年均增加7.5 g C·m^(-2),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最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增长最显著。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最低温度、降水量和风速显著影响黑龙江省固碳能力,其中,降水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研究期间,降水与黑龙江省固碳量的相关系数总体增加,且相对贡献率最高,为46.1%,降水对于植被NEP的相对贡献率为67.1%。
于敏贾小龙薄宇程春香阮多秦云王营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一种陆地生态系统地上地下净初级生产力估算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陆地生态系统地上地下净初级生产力估算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植被地上地下净初级生产力观测数据和资源可用性数据;根据地上净初级生产力观测数据率定综合速率框架参数,基于综合速率框架参数估算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模拟值;基...
王帅张橹程磊秦淑静邹铠杰周立浩叶林媛吴玥常利伟
基于多土地利用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预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多土地利用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预测方法,涉及生态系统碳储量预测技术领域。通过设定土地利用的空间分辨率,获取待评估区域的历史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再分类,形成待评估区域的一级土地类型,获取待评估区域的高清...
赵晶邵壮刘雨杉李博轩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浙江省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与保护区识别
2025年
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陆地生态系统减排增汇,从而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是切实可行的方案。然而,如何在区域尺度上精确识别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水平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继而采取有效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调控措施,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采用集成生物圈模型(IBIS),实现公里网格精度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模拟,并且基于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模拟结果,识别并划定了碳汇保护区空间范围。结果表明,碳汇保护区内陆地生态系统固碳优势明显,其内部林地、灌木和草地系统的单位面积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均值分别比外部同类生态系统NEP值高出15%、10%和5%左右。当面临中等及以上社会脆弱性以及辐射强迫情景时,碳汇保护区固碳优势进一步提升。此外,通过将碳汇保护区与研究区现有生态保护红线进行比较,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区域尚未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畴。相较于生态保护红线,碳汇保护区范围内的NEP总量每年预计将高出超过7 MtC,同时林地平均碳汇效率高出15~22 gC/m2。本文定量化研究了在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及现有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中,加入并强化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考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王田雨岳文泽黄波钟鹏宇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估算及空间分布特征:以嘉兴西南三县为例
2025年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定量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有助于掌握碳汇资源本底、识别碳汇重要空间、制定固碳增汇策略。本文以浙江嘉兴西南三县为例,综合碳储量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双要素进行碳汇能力评价,并探讨不同用地布局模式下的碳汇能力差异。结果表明,嘉兴西南三县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总量为1.54 Tg,平均碳密度为35.06 t·hm^(-2),高值区对应南部山林区以及北部的园地集聚片区,距离城市中心越近其碳储量和碳密度越低;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平均值为463.34 g·m^(-2)·a-1,碳源区域主要集中于城市建成区附近以及南侧钱塘江沿岸,碳汇高值区域主要位于南部山林区以及海盐县部分零散林地。整体上,碳汇能力表现为林地>园地>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且细碎化、分散化、边缘化程度越高的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越低。基于研究结果针对不同用地类型提出了差异化的碳汇能力提升策略。
干靓朱佩露杨颖
关键词:碳储量
模拟大气沉降氮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留存及其影响因素
2025年
大气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取决于氮在生态系统中的留存量。探明生态系统的氮留存作用对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氮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但植物、土壤和生态系统氮留存的影响因素仍不清楚。通过文献搜集对58个野外15N同位素示踪研究的305组观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氮回收率(^(15)N_(rec))为(56.3±1.39)%,且土壤^(15)N_(rec)(40.1±1.17)%显著高于植物^(15)N_(rec)(16.2±0.89)%(P<0.001)。年均温度、年降水量、土壤有机碳、总氮和碳氮比的增加显著增加植物、土壤和生态系统^(15)N_(rec),但土壤pH、施氮量和施氮持续时间的增加却显著降低植物和生态系统^(15)N_(rec)(P<0.05)。上述因素解释了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15)N_(rec)变化的65.0%,61.0%和64.0%。年降水量是影响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15)N_(rec)的最主要因素(P<0.001),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度构成的气候因素显著影响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15)N_(rec)。研究结果对阐明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邓旭王丽娜周莹张泽凌路浩唐亚坤
关键词:大气氮沉降氮循环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监测方法与技术丛书 全球变化野外控制实验方法与技术
本书由从事陆地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野外控制实验研究的多个国内团队合作完成,比较全面地梳理了全球变化野外控制实验的技术细节和相关进展,并结合典型案例介绍了碳循环关键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全书共6章,涵盖了主要的全球变化要素...
朱彪编

相关作者

于贵瑞
作品数:451被引量:8,863H指数:5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涡度相关 热带季节雨林 碳
王秋凤
作品数:83被引量:1,712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陆地生态系统 碳 生态系统 涡度相关 氮
何洪林
作品数:120被引量:1,442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CHINAFLUX CO2通量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周广胜
作品数:499被引量:12,161H指数:63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玉米 全球变化 植被 夏玉米
朴世龙
作品数:61被引量:4,678H指数:3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陆地生态系统 碳 青藏高原 NDVI 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