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1篇“ 隆升过程“的相关文章
希夏邦马峰地区始新世地壳加厚和隆升过程被引量:3
2024年
中新世中期之前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历史和深部动力机制,还存在极大的争议、缺乏基本的数据约束。喜马拉雅造山带核部高级变质岩的埋藏和折返过程可以约束地壳加厚和山脉隆升过程,但是现有的变质记录主要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中期,始新世变质作用的分布范围、形成过程和地质意义仍然未被充分挖掘。本文首先厘定了希夏邦马峰(8027m)山体的基本岩石组成:下部为高喜马拉雅正/副片麻岩,上部为肉切村群变粒岩及贯入其中的淡色花岗岩席。进一步对1964年希夏邦马峰登山科考采集的眼球状片麻岩进行了变质作用相平衡模拟和独居石微区原位U-Th-Pb定年,确定了始新世变质记录的P-T-t演化轨迹:M1阶段中P/T型变质压力峰期,条件为~1.0GPa、~740℃(~22℃/km),变质年龄为~37Ma;后近等温降压至M2阶段低P/T型变质温度峰期,条件为0.5~0.4GPa、~760℃(45~57℃/km),变质年龄为~25Ma;在~18Ma左右冷却至固相线以下。希夏邦马峰~37Ma的中P/T型变质和地壳加厚事件与北喜马拉雅穹隆、高喜马拉雅主体、前陆飞来峰等地区的记录一致(40~37Ma,20~25℃/km),表明印度-亚洲初始碰撞约20Myr后中上地壳被堆叠埋藏至>33km以下,发生了广泛的整体性加厚和深熔作用。该事件与喜马拉雅内陆残留海最终退却的时间吻合,是喜马拉雅山脉初始隆升的诱因。喜马拉雅山脉不是晚新生代以来隆升的,而是经历了自始新世中期以来的长期地壳堆叠和隆升过程
王佳敏侯康师李潇丽吴福元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八宿地区构造隆升过程-来自热年代学的证据
朱训璋
华北板块南缘洛南地区二叠系石盒子组沉积物源特征及其隆升过程被引量:1
2024年
华北板块南缘的隆升过程对认识秦岭造山带与华北盆地盆山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华北板块南缘洛南地区二叠系石盒子组为研究对象,在沉积相及其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探讨华北板块南缘二叠系石盒子组沉积物源特征及其隆升过程,期望为勉略洋盆的俯冲时限提供沉积学约束,为华北盆地南部三叠系再旋回沉积物提供可能的物源区。研究结果显示,华北板块南缘二叠系石盒子组经历了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程。石盒子组下部碎屑锆石样品形成了3组U-Pb年龄,分别为353—280 Ma、1139—400 Ma和2620—1306 Ma,裂变径迹年龄分解为199 Ma、255 Ma和408 Ma共3个峰值;而上部样品主要形成2组U-Pb年龄,分别为339—259 Ma和2655—1700 Ma,裂变径迹年龄分解为205 Ma、268 Ma和656 Ma共3个峰值。上述测试结果表明华北板块南缘在石盒子组沉积早期还接受来自秦岭造山带的碎屑物,但在石盒子组沉积后期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华北板块北缘,完成了由“南高北低”向“北高南低”的构造转换。推测华北板块南缘的初始隆升发生在中—晚二叠世,这次隆升与勉略洋盆的初始俯冲作用相关,并成为华北盆地南部三叠系的一个潜在物源区。
杨文涛付强方特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物源分析碎屑锆石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新生代隆升过程与油气成藏效应
2024年
英雄岭构造带是柴达木盆地内部最大的正向构造单元,构造带及周缘蕴育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针对构造带地质结构认识不清、初始隆升时间认识不统一、形成过程和机制不明确等问题,通过构造解析、构造演化、构造模拟、埋藏史与生烃史恢复等手段,以钻井和连片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以时间为主线,以构造活动期次为节点,以主干地震剖面为纲,以具体构造为目,从几何学和运动学方面揭示英雄岭构造带三维空间结构和形成过程。研究表明:英雄岭构造带空间上具有南北分带展布、东西分段相接、垂向上下分层叠置的特征;新生代以来构造带演化经历了古近纪断坳、新近纪早期初始隆升和新近纪晚期—第四纪调整定型3个阶段,演化过程具有自南向北、自西向东逐次扩展的特点,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紧密相关;青藏高原隆升背景下特殊的盆地边界条件、内部结构和应力场变换可为英雄岭构造带成藏模式建立和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选择提供参考。
魏学斌马新民杨梅盛军王铎魏巍施奇
关键词:成藏模式柴达木盆地
华北南缘二叠系沉积物源特征及隆升过程
华北南缘南接北秦岭造山带,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秦岭的造山作用当中,对秦岭构造演化的沉积响应灵敏,是研究盆山相互作用的有效切入点。华北板块晚古生代发生了由南高北低向北高南低的转变,然而目前对该时期华北南缘构造演化还...
方特
关键词:晚古生代隆升作用
低温热年代学古温标重建逆冲推覆构造隆升过程改进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温热年代学古温标重建逆冲推覆构造隆升过程改进方法,改进方法包括:模拟构造隆升过程;确定所述构造带初始隆升时间;开展低温年代学测试,将初始隆升时间设为时间域约束,捕捉低温热年代学测试时的温度灵敏范围,将温度...
冯乾乾
喜马拉雅三维隆升过程及其动力学研究
2022年
1研究背景喜马拉雅隆升是新生代重要的造山和气候变化事件之一。喜马拉雅山脉受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的影响,是目前最活跃的碰撞造山带。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最早发生于距今65-63 Ma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YTSZ)中部,随后印度板块沿主边界逆冲断层(MBT)继续向欧亚大陆俯冲。前人利用氢氧同位素发现喜马拉雅山在晚中新世达到现今海拔(Gébelin et al,2013;Saylor et al,2009)。Ding等(2017)利用古植物叶相来估计热焓值,对藏南地区柳曲及恰布林进行古高度重建,确定喜马拉雅山脉隆升历史。
朱伟龄季颖锋瞿睿朱叶
关键词:隆升俯冲三维模型
基于离散元的古隆起隆升过程模拟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离散元的古隆起隆升过程模拟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古隆起上边界的拟合曲线方程,确定拟合曲线斜率的最大值,进而确定颗粒的初始叠合率;将第一指定大小的颗粒充填入第二指定大小的矩形盒状模型中,且使底部颗...
李长圣任荣管树巍尹宏伟
秦岭隆升过程及其如何控制气候环境?被引量:3
2022年
秦岭东连桐柏-大别山,西接昆仑和祁连山,构成中国中央造山带,横亘中国大陆中部,是中国南方大陆和北方大陆完成主体拼合的主要造山系(张国伟等,2001,2019;Dong et al.,2021).现有研究表明,秦岭是在大约4亿年和2亿年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基础上,叠加150~100百万年的陆内造山,并于60百万年以来迅速隆升崛起(Dong et al.,2021).特别是在新生代以来,在深部地质作用控制下,秦岭浅表构造地貌快速隆升,成为我国南北地质地理、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的分界带,导致中国南方与北方在地质、地理、生物、水文、气候、环境以及经济和人文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Dong et al.,2022a,2022b).同时,秦岭山脉本身也是我国大陆最主要的“绿肺”,由于秦岭构造隆升、促使气候环境变化、生物变化,控制大气和水循环,净化了空气和水源.但是,秦岭又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高危地区.
董云鹏杨钊孙圣思史小辉何登峰惠博龙晓平郭安林
关键词:气候环境变化水循环构造地貌地质灾害
基于碎屑锆石形态学和热年代学特征解析天山隆升过程被引量:1
2022年
中国西部天山山脉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然而与资源勘探密切相关的构造隆升史一直存在争议.为了解决这个科学问题,文章创新性地综合沉积盆地碎屑锆石形态学特征和热年代学参数研究了天山南部早期构造隆升过程.库车前陆盆地中-新生界碎屑锆石形态以P、S、G等3种类型为主,相应的平均碱度指数和平均温度指数分别为668.0~677.2和347.6~413.5.结合270~330和380~470Ma两组碎屑锆石U-Pb年龄,揭示南天山及中天山南部出露的早石炭世-早二叠世和中奥陶世-中泥盆世时期碱性花岗岩体是碎屑锆石的主要物质来源.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重分组分析揭示,库车前陆盆地中-新生界主要有中天山南部、南天山东部、南天山中部等3个物源区,其中南天山东部贡献量最多.结合重分组ZFT年龄和时滞演化模式揭示,南天山和中天山南部主要经历了泥盆纪、二叠纪、中三叠世-中侏罗世、白垩纪、中新世以来等5期隆升事件,分别与南天山洋向北俯冲至中天山深部、南天山洋闭合后的挤压与增生、中-新生代羌塘-拉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南缘一系列碰撞等构造活动有关.文章提出新的物源分析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天山地区,为中亚地区构造演化研究开拓新思路.
常健张应鳞邱楠生李晨星
关键词:库车前陆盆地物源分析锆石形态热年代学

相关作者

黄建华
作品数:85被引量:409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地幔 数值模拟 地幔对流 地震层析成像 青藏高原
傅容珊
作品数:215被引量:1,168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验室
研究主题:地幔 数值模拟 地幔对流 青藏高原 地震层析成像
吴珍汉
作品数:221被引量:2,258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逆冲推覆构造 青藏铁路 羌塘盆地 青藏高原北部
朱大岗
作品数:212被引量:1,223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札达盆地 西藏纳木错 青藏高原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 西藏札达盆地
冯向阳
作品数:51被引量:553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博物馆
研究主题:第四纪 纳木错 变质核杂岩 中生代 控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