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54篇“ 雨养农业“的相关文章
不同干旱过程对半干旱农业区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究干旱胁迫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农业区春小麦关键生育期生长参数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本研究进行了降操纵田间试验,在2021年春小麦主要生育期,我们利用防棚完全排除不同生长阶段(拔节期至抽穗期、拔节期至开花期、拔节早期至开花期)的降,以造成干旱胁迫,并以处理作为对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干旱持续发生会导致春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及产量下降,且干旱发生越早,胁迫影响越严重.然而,叶片叶绿素含量在避处理期间与处理无明显差异,反映了春小麦在应对干旱胁迫下的生长和发育策略.该研究可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制定有效的农作物管理策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鲁聪聪盖艾鸿王小平常亚鹏赵传燕
关键词:春小麦降雨干旱胁迫干物质积累作物产量半干旱雨养农业区
农业区黄芩轻简化膜间直播种植技术规程被引量:1
2024年
为进一步推进甘肃省农业区黄芩种植机械化、精量化和轻简化生产,结合多年的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栽培技术、田间管理、采收与产地加工等方面总结出了农业区黄芩轻简化膜间直播种植技术规程。
米永伟龚成文龚成文邵武平张廷红
关键词:黄芩技术规程雨养农业区
农业区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抗旱耐逆性评价技术规程
2024年
为进一步推进抗旱耐逆小麦品种的快速筛选及其推广应用,提高耐旱育种效率,通过半干旱农业区田间生产条件下灌浆期小麦气孔性状多年多点的测定,明确小麦灌浆期抗旱耐逆性判定规则,联合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值方法,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技术原理、基本要求、田间管理、气孔性状调查分析、评价指标的计算及评价等级等方面总结出农业区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抗旱耐逆性综合评价技术规程。
李静雯白斌厚毅清何瑞郭莹马瑞王红梅
关键词:冬小麦雨养农业区
基于半干旱农业区秸秆碎片-土壤结皮覆盖垄沟集种植方法
本发明公开1种基于半干旱农业区秸秆碎片‑土壤结皮覆盖垄沟集种植方法。本发明包括步骤:选地整地、修筑垄沟、施肥、秸秆碎片制备、筛选土料、秸秆碎片‑土壤结皮覆盖集垄、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收获后维护集垄。采用本发明...
赵晓乐王琦徐彦花朱进辉刘青林李晓玲
黄土高原半干旱农业区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以通渭县为例
2024年
气候适宜度可以表征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通渭县近40 a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基于模糊数学方法,根据冬小麦各发育时段对温度、水分、光照的需求,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农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通渭县近40 a冬小麦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为0.58,停止生长—返青期的温度适宜度最高,达0.95,三叶期—停止生长的温度适宜度低,仅为-0.42,年际间差异小,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以0.019/10 a的速率上升;水分适宜度为0.46,乳熟期—成熟期的水分适宜度最高,为0.66,其次为返青期—拔节期,为0.63,年际间差异大,全生育期水分适宜度以0.017/10 a的速率上升;光照适宜度为0.62,三叶期—停止生长和返青期—拔节期的光照适宜度最高,为0.68,乳熟期—成熟期最低,为0.51,全生育期光照适宜度以0.011/10 a的速率上升;综合适宜度为0.54,返青期—拔节期的综合适宜度最高,为0.70,三叶期—停止生长最低,为-0.36,全生育期综合适宜度以0.014/10 a的速率上升。冬小麦产量与抽穗期—乳熟期温度适宜度、乳熟期—成熟期水分适宜度、乳熟期—成熟期综合适宜度呈显著相关。气候适宜度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黄土高原半干旱农业区冬小麦生育期内气象条件的优劣变化。
焦润安李旭华齐月雷俊苟志文臧亚军薛潇
关键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冬小麦气候适宜度
全球灌溉和农业生产力异常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2024年
农业生产力异常对干旱胁迫的响应、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全球范围内对灌溉和农业生产力异常在干旱胁迫下的响应机制尚显不足.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干旱引起的农业生产力异常,通过综合运用遥感数据、多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多元ENSO指数(MEI)和Madden-Julian振荡(MJO),对生长季结束前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和四个月期间水文气候变量与农业生产力异常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1)在2001~2020年间,生长季结束前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和四个月的多尺度SPEI显示,全球显著(p<0.1)干旱趋势的百分比分别为8.30%~13.42%、6.50%~14.63%、6.52%~14.23%和6.47%~14.95%,表明全球大部分地区趋于干旱.(2)在2001~2020年间,灌溉和农业范围内,农业生产力异常和干旱胁迫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农业生产力异常与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SPEI-1、SPEI-3、SPEI-6、SPEI-12)以及气候指数(MEI和MJO)之间均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全球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25、0.27~0.28、0.25~0.26、0.21~0.22、−0.02~0.01和0.06~0.11.所有水文气候变量中,SPEI-3和SPEI-6与农业生产力异常的相关系数最高,进一步揭示了作物对干旱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表明生态系统长时间受到非生物胁迫干旱的干扰.(3)农业生产力异常与干旱指数(SPEI-1、SPEI-3、SPEI-6和SPEI-12)以及气候指数(MEI和MJO)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p<0.1)的区域百分比分别为14.77%~20.27%、21.51%~32.55%、22.60~35.68%、21.89%~35.16%、7.93%~11.20%和9.44%~17.94%.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水文气候变量对农业生产力异常的影响,为制定适应性措施以缓解气候胁迫对作物生产的负面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鑫鑫王伦澈曹茜孙嘉牛自耕杨柳江伟霞
关键词:干旱
西北农业区马铃薯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定西市为例
2024年
为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农业区马铃薯全生育期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利用Pearson相关、滑动相关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对定西市2005-2022年马铃薯全生育期逐月气候因子与马铃薯产量间的关系展开研究。2005-2022年研究区在马铃薯全生育期表现出“暖湿化”趋势;马铃薯气象产量与气温相关性最高,其次是降水,最后是云量与自校准帕默尔干旱指数(Self-calibrating palmer drought index,scPDSI);马铃薯全生育期及7月气温对气象产量抑制作用较大,其中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可解释气象产量50.6%的变化;5月降水对马铃薯生长表现为负效应,6月降水表现为正效应;气象产量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不稳定,随研究区降水量增加和气温升高,2010年以后气象产量与全生育期平均最高气温由不显著负相关增强至显著负相关。若未来气候持续变暖,定西市马铃薯产量将受到严峻挑战。
周小东陈富张彤彤张彤彤张荣黄伟张荣黄伟
关键词:马铃薯产量气候变化
半干旱农业区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及其年型划分被引量:3
2023年
如何利用有限的水分获得更多的作物产量是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挑战。以半干旱农业区春小麦为突破口,研究了其在不同气候年型下对不同来源的水分利用效率,以选择适宜种植春小麦的气候年型,旨在为半干旱农业区农民种植决策提供依据。以半干旱农业区的典型代表区域定西市安定区为例,采用定西地面气象观测站与定西农业气象试验站1987—2011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当地春小麦对不同来源水分的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定西市安定区1987—2011年25 a间春小麦主要生育期气候存在暖干化趋势,但春小麦降水利用效率和播前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均未出现明显的变化。播前土壤水分是影响生育期降水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但生育期大气干湿状况对降水利用效率也有影响。同时,大气干湿状况影响播前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而播前土壤水分的高低对大气干湿状况与播前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亦有影响。根据播前土壤水分、主要生育期大气干湿状况、春小麦历年产量,可将半干旱农业区(定西市安定区)春小麦生长的气候年型划分为5个,分别为高产年份、中高产年份、中产年份、中等偏低产量年份、低产水平年份。不同气候年型下,降水利用效率和播前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不相同。水分限制情形下,在春小麦达到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之前,越是适宜的环境,越有利于提高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在相对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春小麦对播前50 cm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要高于对主要生育期降水的利用效率。因此,选择播前土壤水分高、大气湿润的气候年型种植春小麦能够保证获得较高产量。
刘江赵福年杨红燕雷俊
关键词:春小麦土壤含水量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气候年型
施用沼液对黄土高原农业区苹果园土壤生态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究连续施用沼液对黄土高原农业区苹果园土壤生态改良的作用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对庄浪县10年生‘惠民短枝富士’园连续施用3 a沼液(T)、以不施沼液为对照(CK),测定不同土层0~20cm(S_(1))、20~40 cm(S_(2))、40~60 cm(S_(3))的土壤分状况和苹果果实品质相关指标。【结果】与CK相比,施沼液后各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度、土壤蔗糖酶活性、土壤脲酶活性均显著提高,相较于CK,S_(1)、S_(2)、S_(3)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16.02%、51.05%、114.16%;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69.23%、54.21%、23.76%;土壤孔隙度分别提高7.06%、4.23%、2.67%;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104.45%、533.67%、322.67%;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提高16.77%、31.05%、250.03%。施沼液后各土层土壤全磷、速效钾含量、pH、电导率、容重均显著降低,相较于CK,S_(1)、S_(2)、S_(3)土壤全磷分别降低7.50%、18.44%、28.17%;土壤速效钾分别降低22.73%、43.97%、47.29%;土壤pH分别降低1.43%、1.58%、0.77%;土壤电导率分别降低7.51%、15.43%、23.63%;土壤容重分别降低6.27%、4.12%、2.18%;此外,施沼液显著提高S_(3)土壤磷酸酶的活性,显著降低S_(1)和S_(2)土壤磷酸酶的活性。S_(3)土壤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提高74.23%;S_(1)和S_(2)土壤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降低40.79%、12.61%。另一方面,沼液处理后单果质量(281.28 g)、果实横径(86.00 mm)、果实平均硬度(7.36 kg/cm^(2))、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67)和果实固酸比(6.95)较CK分别提高7.96%、4.05%、7.99%、9.69%、0.59%。【结论】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农业区苹果园连续增施沼液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酶活性、提高果树对土壤分的利用效率,增强果树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进而提高苹果单果产量、改善果实品质。
杨继昌张德王双成张仲兴马乃膺王延秀
关键词:沼液雨养农业区果实品质土壤酶活性
农业区气象条件和农艺措施对粮食作物水分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为明确农业区粮食作物水分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农业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以豫南地区为例利用P-M模型计算豫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进而求出主要粮食作物的需水量,由作物水分生产力公式求出豫南地区2010-2019年主要粮食作物的水分生产力。通过对所选取的影响因素进行共线性分析,确定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方法计算各影响因素对粮食作物水分生产力的贡献率,从而找到豫南地区水分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豫南地区2010-2019年水分生产力介于1.01~1.11 kg/m3,均值为1.06 kg/m3;冠层表面净辐射、平均气温、纯氮施用量、纯钾施用量、纯磷施用量为研究区主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其贡献率分别为17.80%、15.79%、11.83%、10.89%、10.86%。农业区,气象因素贡献率为43.96%,管理因素为41.95%,其他未考虑的因素贡献率为14.09%,气象因素对粮食作物水分生产力的贡献略大于化肥和农药的施用。
李艳鸽李栋浩刘世腾陈漂陈静邓梦洒
关键词:雨养农业水分生产力水分利用效率气象条件农艺措施

相关作者

王润元
作品数:280被引量:3,443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春小麦 黄土高原 半干旱区 气候变暖
赵鸿
作品数:116被引量:1,671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研究主题:春小麦 半干旱区 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 水分利用效率
孙仕军
作品数:84被引量:712H指数:14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 种植密度 春玉米 雨养农业 节水灌溉
王鹤龄
作品数:170被引量:1,782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研究主题:春小麦 气候变化 半干旱区 气候变暖 水分利用效率
杨兴国
作品数:102被引量:1,248H指数:22
供职机构:甘肃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陇东黄土高原 冬小麦 农作物 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