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85篇“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相关文章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2004年
- 龙小毛
-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病人选择胸部外科手术程序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2003年
-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1年3月~2002年10月我院共完成OPCAB9例,在进行旁路移植吻合时,冠状动脉的暴露和制动借助于特制胸骨牵开器和配套的冠状动脉固定器。结果:无手术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短期随访临床效果满意。结果:OPCAB安全可行,可减少输血,减轻手术创伤与并发症,近期疗效满意。
- 杨涛汤跃卿
-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心病外科治疗手术方法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2003年
-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01年12月-2002年11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83例。在行远端吻合时,采用冠状动脉固定器(Octopus),冠状动脉腔内分流塞(shunt)显露和固定靶血管,辅以喷射CO_2和冲水,保持术野安静和清晰,并用瞬时流量测定仪检测血管桥的通畅度。结果 围术期的死亡率是1.2%(术后1例死于心肌梗死),术后近期疗效令人满意。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冠脉微创术式之一,它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但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杨宁杨绍福
-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微创术式心绞痛
- 一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监测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监测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控制方法包括:步骤一,为手术患者佩戴好无创连续血压监测仪、TCD监测头架,获得监测血管的清晰图像后固定TCD监测探头;步骤二,患者接受麻醉后5~10分钟...
- 周瑛华李淑娟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非计划性术中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2025年
-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非计划性术中低体温(IIH)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OPCAB 157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发生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n=82)和非低体温组(n=75),采用单因素、套索回归筛选预测因子,通过逻辑回归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ROC-AUC)、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临床有用性,内部验证采用Bootstrap法。结果OPCAB患者IIH发生率为52.23%。术前体温≥36.35℃、体重指数≥25.93 kg/m^(2)、术中输液量≥2025 ml、术中出血量>300 ml 4个因素被纳入模型。该模型ROC-AUC为0.821(95%CI:0.756~0.886),H-L拟合优度检验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DCA显示模型临床有用性较好,内部验证ROC-AUC为0.801(95%CI:0.731~0.871),Brier分数分别为0.151,0.212。结论OPCAB患者IIH发生率较高,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效果良好,可为医护人员早期评估及预防提供参考。
- 冯敏马文涓加依娜尔·木哈台勒胡媛李茹徐月曙李丽
-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列线图
- 非接触与切开获取技术应用于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对比研究
- 2025年
- 目的比较分析非接触(No-touch)与切开获取(OVH)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2-01—2023-10行OPCABG术治疗的115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大隐静脉(GSV)桥血管获取方式分为2组。No-touch组59例应用No-touch技术获取GSV桥血管,OVH组56例应用OVH技术获取GSV桥血管。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指标。检测术后6 h、12 h、24 h、48 h患者的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心肌标志物。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桥血管通畅率。结果No-touch组手术时间、获取GSV桥血管时间均长于O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中出血量、再血管化数量、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术后24 h引流量及血肌钙蛋白、住院费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引流管保留、ICU停留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同时间、交互作用下MYO、CK-MB、cTNT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组间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o-touch组双下肢麻木及疼痛发生率、术后3个月桥血管通畅率高于O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双下肢切口血肿、下肢水肿的发生率、切口愈合不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OVH技术比较,在OPCABG术中采用No-touch技术的手术及获取GSV桥血管的时间较长,双下肢麻木及疼痛发生率较高,但能提高桥血管通畅率,且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增加。
- 赵博梁飞贾磊强
- 关键词:非接触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房颤并发症预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房颤并发症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基线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和离散性数据预处理,然后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筛选特征指标,得到具有特征重要性的指标,对术中监测时间序列数据进...
- 倪广健郭志刚马嵩楠翟文倩王涛吴宇博韩建阁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中出血和输血的危险因素
- 2024年
- 目的筛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术中出血和输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6月7日至2023年3月8日行OPCABG患者1442例,ASA分级≥Ⅱ级,性别不限,年龄≥18岁。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术前血流动力学、术前血常规、手术时间、移植血管根数、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术中晶体液和胶体液用量、尿量、血制品、氨甲环酸和乌司他丁应用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重线性回归筛选术中出血量及浓缩红细胞(CRBC)输注量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术中CRBC输注需求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420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手术时间延长、移植血管数量增多和年龄增长是OPCABG患者术中出血量的危险因素,男性、术中新鲜冰冻血浆用量增多、尿量增多、应用乌司他丁和氨甲环酸是术中出血量的保护因素(P<0.05)。手术时间延长和术中新鲜冰冻血浆用量增多是OPCABG患者术中CRBC输注量的危险因素,术前Hb水平升高是术中CRBC输注量的保护因素(P<0.05)。手术时间延长和术中新鲜冰冻血浆用量增多是术中CRBC输注需求的危险因素,BMI增大、术前Hb水平升高和应用乌司他丁是术中CRBC输注需求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手术时间延长、移植血管数量增多、年龄增长是OPCABG患者术中出血量的危险因素,男性、术中新鲜冰冻血浆用量和尿量增多、应用乌司他丁和氨甲环酸是术中出血量的保护因素。手术时间延长和术中新鲜冰冻血浆用量增多是OPCABG患者术中CRBC输注需求和输注量的危险因素,术前Hb水平升高是术中CRBC输注量的保护因素,BMI增大、术前Hb水平升高和术中应用乌司他丁是术中CRBC输注需求的保护因素。
- 李云飞翟文倩耳建旭耳建旭任珉韩建阁
- 关键词:出血输血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手术室强化干预冠心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联合手术室强化干预冠心病病人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与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进行体外循环分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60例)与OPCAB组(60例)。CCABG组进行CCABG治疗,OPCAB组进行OPCAB治疗,两组在围术期均行手术室强化干预,术后均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前、术后24 h的肝肾功能,术前、术后3个月的心功能、生活质量,术后3个月内的安全性。结果:OPCAB组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住院天数短于CCABG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4 h,两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升高,但OPCAB组低于CCABG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缩短、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升高,且OPCAB组高于CCABG组(P<0.05)。术后3个月内,OPCA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CABG组(11.67%与63.33%,P<0.05)。结论:与CCABG比较,OPCAB联合手术室强化干预能缩短冠心病病人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住院天数,改善病人术后肝肾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其安全性良好。
- 吴丹张海伟林昕刘鸿
- 关键词: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室强化干预肝功能
- 术前依洛尤单抗治疗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依洛尤单抗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3年8月1日至12月31日接受单纯OPCABG手术的18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用药不同分为治疗组(n=86,术前使用依洛尤单抗联合口服匹伐他汀行降脂治疗)和对照组(n=100,入院后单纯使用匹伐他汀常规降脂治疗)。收集两组患者术后心电图监测7d的心律失常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心脏超声结果等)、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及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分析依洛尤单抗的使用对术后房颤发生率的影响;同时分析依洛尤单抗的使用与炎症因子CRP与IL-6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在ICU时间、住院天数、术后房颤、术后CRP及术后IL-6等方面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依洛尤单抗、年龄及左房内径是影响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后的相关性统计分析显示,依洛尤单抗的使用与患者术后CRP和IL-6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0.577。同时,术后CRP、IL-6与患者术后房颤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41、0.355。结论术前使用依洛尤单抗的OPCABG患者,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术前常规降脂治疗的患者。依洛尤单抗可能通过降低OPCABG患者术后机体炎症反应,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率。
- 田光书徐殊祝岩王强李保银
-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房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