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40篇“ 非正规就业“的相关文章
从结构到行动:劳动力市场中介与非正规就业
2025年
本文关注非正规就业普遍化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中介如何组织灵活的劳动力及其影响。工作搜寻-匹配研究将劳动力市场中介视为一种市场结构要素,难以解释劳动力市场中介的复杂变化及其与非正规就业普遍化的关联。本文转向行动视角,梳理了劳动力市场中介如何通过建立劳动力招募链条、接管雇主责任义务、参与劳动者培训管理等人事服务重构雇佣关系,进而改变劳动力市场监管的组织基础,并形塑非正规就业的去正规化与正规化进程。
刘爱玉卢燕璇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非正规就业正规化
数字经济发展对非正规就业的影响
2024年
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对劳动者非正规就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15~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非正规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降低了非正规就业的概率,在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在数字经济影响非正规就业概率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数字经济的发展降低非正规就业的概率存在户籍、学历和身份方面的异质性。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有序规范招聘平台的建设、持续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教育便捷性等建议。
何业嘉刘钊妍
关键词:数字经济非正规就业
数字经济发展与非正规就业群体养老保险参与被引量:1
2024年
数字经济发展极大推动了生产组织方式和劳动雇佣关系的变革,对非正规就业群体养老保险参与是改善还是恶化在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基于2012—2018年四轮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考察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劳动力市场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养老保险参与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城市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收入改善效应提高了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参保概率,支持了改善的观点;异质性分析表明,第一、三产业从业者、低技能从业者、赡养负担较轻的非正规就业群体改善效果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技能收入分化影响了参保种类的选择,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社保监督的社会参与可以提高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参保积极性。本文为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养老保险的影响提供了新证据,为政府积极拓展养老金缴费收入来源,加快适应当前新兴技术发展与就业形态变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吴雨桐路先锋张明
关键词:数字经济非正规就业
青岛平度市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满意度研究
2024年
本文以青岛平度市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满意度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因素。结果发现:青岛平度市农民工对工作环境、工资收入、社会关系、发展机会等方面感到不满意。基于此,建议从改善农民工工作环境、提高劳动者工作收入、强化政府职能、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等角度提升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满意度。
李鑫
关键词:非正规就业满意度农民工
失业保险何以覆盖非正规就业者:现状、困境与对策被引量:2
2024年
在“就业优先”战略背景下,非正规就业者的失业保险权益缺损问题愈发凸显。从现有的法律规范看,要将失业保险覆盖至非正规就业者,还存在社会性不足对失业保险制度适用范围的限制、多重劳动用工关系下传统失业保险制度的规制阙如、保费负担与失业保险待遇给付资格和非正规就业就业特点的错位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建议:根据社会连带理论,失业保险制度应突破劳动关系束缚,发挥其社会性;失业保险适用范围还应遵循保障需求性原则,分层纳入非正规就业者。在多重劳动用工关系中,非正规就业者不应重复参保,但每一个用人单位都有为其缴纳失业保险费的义务,失业保险待遇也应基于全部缴费而定。对于保费负担与待遇给付资格,则应符合非正规就业者的就业特点。
孟现玉
关键词:非正规就业失业保险从属性社会性
非正规就业视角下潍坊市主城区集市空间研究
作为城市非正规就业重要的发生地,集市是城市空间里一个独特而活力充沛的组成部分。潍坊市作为山东省内大城市,其主城区的集市空间不仅反映了当地经济与社会文化特色,也凸显了城市发展与空间规划中的诸多挑战。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张嘉龙
关键词:非正规就业
大城市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与社会空间分化研究
本书基于深入的社会调查和对大量数据的分析研究,阐明了非正规就业是我国农村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就业的典型特征。农村进城务工群体的内部,同样存在着因性别、年龄、受教育层次、户籍地等差异而产生的内部分异。经济活动的空间迁移,就业从...
孟庆洁
互联网使用对非正规就业正规就业工资差距的影响
2024年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城镇非正规就业带来新的机遇。利用CFPS2014-2020年的面板数据和ESR模型,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对非正规就业者和正规就业者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正规就业者,非正规就业者使用互联网具有更高的工资收益率,使用互联网能够缩小非正规就业正规就业之间的工资差距。在低收入群体中,互联网使用主要是缩小个体特征导致的工资差距,而在中高收入群体中,则主要减少了由特征回报率造成的工资差距。机制分析表明:使用互联网有助于非正规就业者缩短工作搜寻时间、增加劳动供给来增加工资收入,但对非正规就业者通过互联网获得就业机会的影响作用小于正规就业者。异质性分析表明:通过电脑上网和提升学历都有助于提高互联网使用的工资收益率,但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影响小于正规就业者。
裴文静
关键词:互联网使用非正规就业工资差距
最低工资标准、贸易自由化与非正规就业——来自中国的微观证据被引量:1
2024年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专利数据,识别了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贸易自由化的非正规就业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增加了个体非正规就业概率,最低工资标准提升会强化贸易自由化的非正规就业效应;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可贸易部门、国有企业的就业个体以及低技能、低收入和女性就业个体影响更大;最低工资标准提升的强化效应主要体现在企业非正规性的集约边际变动,即增加了企业非正规就业规模及比重,提高了个体非正规就业的可能性;最低工资标准变动主要通过成本机制、退出机制和创新机制影响贸易自由化的非正规就业效应,且对低生产率企业的影响更加显著;最低工资标准提升能够弱化贸易自由化对非正规就业的部门再配置效应,强化地区再配置效应;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贸易自由化的非正规就业正规就业工资效应的影响存在差异,拉大了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距。文章为中国进一步合理制订最低工资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依据和政策启示。
李凯杰刘冰董丹丹
关键词:最低工资标准贸易自由化非正规就业工资差距
非正规就业与工资差距——来自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调查的证据被引量:5
2024年
本文使用2020年和2021年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调查数据,考察了企业非正规就业对工资水平和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人特征和企业固定效应后,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较正规就业人员低6.4%。异质性分析表明,非正规就业在降低中低收入人群工资的同时,增加了高收入人群的工资。机制分析表明,非正规就业人员较低的基本工资以及对工作灵活性的追求,是导致其工资水平更低的重要原因,较高的技能回报则使一部分非正规就业人员获得了超过正规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反事实分析表明,非正规就业拉大了城镇地区的工资差距。如果没有非正规就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小时工资对数方差将下降4%;而如果所有员工都属于非正规就业,小时工资对数方差将上升近32%,该工资差距的上升将主要体现为中高收入组间差距的拉大。此外,企业提供缺乏劳动合同保障、工作稳定性差的非正规就业岗位也将导致更高的工资差距。
邢春冰邱康权
关键词:非正规就业工资差距反事实分析

相关作者

胡鞍钢
作品数:1,237被引量:19,889H指数:65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研究主题: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国情
薛德升
作品数:191被引量:2,620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研究主题:世界城市 非正规部门 珠江三角洲 城市化 非正规
黄耿志
作品数:102被引量:999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研究主题:非正规就业 非正规部门 非正规经济 乡村 摊贩
郭为
作品数:43被引量:433H指数:13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旅游 非正规就业 旅游就业 实证研究 面板数据
胡凤霞
作品数:20被引量:128H指数:6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商学院
研究主题:非正规就业 农民工 实证分析 非正规 面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