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2篇“ 非致死性伤害“的相关文章
- 浙江省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了解浙江省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4-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30个县(市、区) 442所中学24 157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伤害发生情况及伤害相关行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效调查中学生23 462人,近12个月内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20.86%。男生和女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4.15%和17.33%,男生高于女生(P<0.05)。城市和农村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0.17%和2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普通高中和非普通高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2.17%、19.42%和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女生:OR=0.805,95%CI:0.728~0.890)、学习成绩差(OR=1.149,95%CI:1.018~1.298)、吸烟(OR=1.260,95%CI:1.083~1.466)、饮酒(OR=1.410,95%CI:1.279~1.553)、体育活动(OR:1.244~1.527,95%CI:1.098~1.767)、孤独(OR:1.336~1.500,95%CI:1.219~1.682)、悲伤(OR=1.308,95%CI:1.186~1.441)、旷课(OR=1.390,95%CI:1.182~1.634)、离家出走(OR=1.242,95%CI:1.076~1.435)、打架(OR=1.771,95%CI:1.594~1.967)和被欺凌(OR=2.071,95%CI:1.869~2.294)是中学生发生非致死性伤害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20.86%,非致死性伤害的发生与性别、吸烟、饮酒、负性情绪和暴力等因素有关。
- 王浩胡如英钟节鸣俞敏
- 关键词:非致死性伤害青少年
- 上海市中小学生非致死性伤害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中小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状况和流行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随机抽取60所全日制学校的8 555名在读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过去12个月内非致死性伤害发生情况和相关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在过去12个月内上海市中小学生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9. 3%。其中,男生为10. 1%,女生为8. 5%,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 80,P=0. 173);小学生为9. 4%,初中生为9. 4%,高中/中职校为8. 9%,不同学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25,P=0. 911);城市中心地区为9. 7%,城郊结合地区为9. 7%,远郊地区为7. 3%,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 05,P=0. 415)。跌倒/坠落为首位伤害发生原因,占59. 2%,其次为刀/锐器伤,占10. 2%,第三位为道路交通伤害,占8. 8%;伤害发生时活动主要为休闲活动(24. 8%),其次为体育活动(22. 1%),此外行走占21. 9%、驾乘交通工具占7. 6%;伤害发生时间以7、8、9、10月份较高;最主要的受伤地点是家中(33. 4%),其后依次为学校(24. 3%)、公路/街道(20. 1%),体育和运动场所(11. 0%);致伤意图非故意伤害为主(97. 7%),其次为故意(暴力、攻击)伤害(1. 1%);自残/自杀占0. 5%;因伤住院比例为1. 8%,因伤住院10天及以上占0. 3%,10天以下占1. 5%。【结论】上海市中小学生非致死伤害问题应引起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应携手合作预防中小学生的伤害。
- 彭娟娟高宁喻彦周德定苏慧佳徐乃婷施燕仲伟鉴
- 关键词:流行病学
- 2006-2014年松江区户籍居民非致死性伤害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松江区伤害发生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4年上海市松江区医院伤害监测系统中伤害病例,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男女伤害发生比例在历年中均大于1;60岁以上老年人伤害发生比例逐年增加;伤害发生原因最多的为跌倒/坠落伤,其次为钝器伤及道路交通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为家中、街道/公路、公共居住场所;伤害发生时的活动大多为休闲活动或驾乘交通工具;受伤部位主要为中上肢、下肢。结论:老年人及中年人的伤害干预可以是下一步工作重点,需要控制的主要伤害原因为跌倒/坠落伤。
- 黄丽妹蔡晋川翟晓婷马慧芬
- 珠海市常住居民非致死性伤害流行特征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了解珠海市居民伤害发生流行特征,为制定伤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珠海市香洲区和斗门区常住居民共计2 060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2010年11月1日至2011年4月30日常住居民家庭成员伤害发生患者的一般信息、伤害事件基本情况和伤害的临床信息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调查人群年伤害发生率为30.34%,标化率为33.01%。女性标化年伤害发生率(36.23%)高于男性(29.77%);农村(39.59%)高于城市(25.93%);儿童组年伤害发生率(53.51%))高于其他各年龄组(χ2=37.99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地区、户籍和职业是珠海市常住居民伤害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女性伤害发生率高于男性(OR=1.296,P<0.05)、农村高于城市(OR=1.844,P<0.05)、外地人群高于本地人群(OR=1.475,P<0.05)、学龄前儿童(OR=3.985,P<0.05)和在校学生(OR=1.962,P<0.05)均高于在职人员。伤害发生原因构成比位于前五位的分别为跌倒/坠落、刀/锐器伤、交通伤害、烧烫伤、钝器伤,其构成比分别为45.13%(139/308)、23.05%(71/308)、12.34%(38/308)、9.74%(30/308)、7.14%(22/308)。跌倒/坠落为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伤害发生的首位原因;刀/锐器伤为青年和中年人群伤害发生的首位原因;交通伤害为儿童和青少年的第二位伤害原因。结论珠海市常住居民伤害发生率较高,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 龚思红张少新李德云
- 关键词:发生率流行病学
- 广东省儿童青少年非致死性伤害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了解广东省儿童青少年非致死性伤害流行特点,为进一步制定相关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随机抽取的广东省0~19岁人群共7592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广东省0~19岁儿童青少年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28.8%,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儿童青少年伤害最常发生的地点是家/宿舍,多为浅表伤,受伤部位以下肢最多见,受伤后由自己/他人处理者较多。非致死性伤害的前五位原因是跌倒/坠落、割伤/刺伤、扭伤、碰撞/挤压、烧烫伤。结论儿童青少年伤害有因可寻,是可以预防控制的,相关部门可根据其流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
- 陈思秇吴为聂少萍许燕君徐浩峰罗圆马文军
-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流行病学
- 浙江省慈溪市户籍居民非致死性伤害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了解浙江省慈溪市户籍居民非致死性伤害的发生状况,为制定伤害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两阶段抽样法对5个乡镇的10个行政村中的2098名居民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慈溪市户籍居民的半年标化伤害发生率为11.43%。构成比位于前3位的伤害原因是意外的跌倒/坠落(34.85%)、刀/锐器伤(24.07%)和道路交通伤害(9.13%),各年龄组人群的首位伤害原因均为意外的跌倒/坠落。伤害在家中发生最多(46.47%),其次是工业和建筑场所(18.26%),再次为公路/街道(13.69%)。伤害病例在2010年5—10月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害发生时间在一天中的分布不均,绝大多数伤害发生在6∶00—12∶00时段(45.15%),发生在0∶00—6∶00时段的伤害最少(1.27%)。在127例次需要就诊治疗的伤害中,有18例次分布于全国伤害监测哨点医院(人民医院11例次,第二人民医院7例次)。结论慈溪市户籍居民半年伤害发生率较高,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 李思杰汪媛邓晓蒋炜段蕾蕾
- 关键词:发生率流行病学调查
- 老年人非致死性伤害流行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老年人伤害是一个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严重问题。本研究利用江苏省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中有关伤害的信息,探讨江苏省老年人非致死性伤害的流行状况及危险因素,为老年人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搜集整理江苏省第四次卫...
- 宇翔
- 关键词:老年人发生率非致死性伤害
- 中国五岁以下儿童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5
- 2011年
- 目的了解中国5岁以下儿童非致死性伤害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自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其中5岁以下儿童10819名,为本次研究对象。伤害相关内容:是否发生伤害以及发生次数、原因、地点、严重程度。采用两水平Poisson回归分析社会经济学变量与非致死性伤害发生次数的关联性。结果最近12个月内5岁以下儿童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16.0‰。〈1岁组儿童非致死性伤害前3位原因是:跌倒、动物咬伤、烧伤便伤,发生率分别为3.9‰、1.8‰和1.8‰;1~4岁组儿童是:动物咬伤、跌倒、烧伤便伤,发生率分别为6.5‰、6.0‰和2.9%。。两年龄组儿童分别有83.0%和69.0%的最近一次伤害发生在家里。〈1岁组无残疾发生,1.4岁组伤害致残疾率为1.0%。控制其他变量后,1~4岁组中男童非致死性伤害风险是女童的1.57倍(P〈0.05);民族、家庭人均收入和地区等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岁组在全部社会经济学变量上的统计检验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5岁以下儿童最近12个月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16.0‰;动物咬伤、跌倒、烧伤使伤是非致死性伤害的前三位原因;家庭内是非致死性伤害最常见地点;1~4岁男童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童。
- 胡国清朱松林王琦琦陈田木谭爱春何琼刘鑫徐玲
- 关键词:非致死性儿童发生率影响因素
- 江西省儿童非致死性伤害严重程度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了解江西省儿童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状况及严重程度,为政府部门评估儿童伤害的疾病负担和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3阶段、分层、整群与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结果0~17岁儿童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5.66%;不同严重程度的儿童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伤害残疾发生率农村高于城市。结论伤害正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和安全,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 吉路朱丽萍李艾金锦扬李秋娟赵军张伟余平颜玮陈轶英
- 关键词:儿童伤害
- 湖北省麻城市农村留守儿童非致死性伤害特征研究被引量:13
- 2008年
- 目的了解湖北省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伤害特征,评价父母外出打工对儿童伤害造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和面对面访谈法,于2006年9月对麻城市区和白果镇、宋埠镇的6所中小学校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3019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1182名(39.15%)。留守率男生为39.92%,女生为37.98%。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者占62.29%,父母一方外出者占37.71%。伤害总发生率为179.1‰,留守儿童的伤害发生率为253.0‰,高于非留守儿童(119.8‰),且留守男生的伤害发生率最高达到316.4‰。留守儿童前三位伤害类型均是跌落伤(84.6‰)、机械伤(40.6‰)和动物伤害(36.4‰)。留守儿童伤害发生的地点主要是在家中、学校和道路。总住院时间达208d,需要治疗的伤害总费用共47268元,人均201元。结论农村中小学校留守儿童占较高比例,留守儿童的伤害发生率较高,伤害负担较重。
- 沈敏杨森焙郭勇刘筱娴杜玉开
- 关键词:非致死性伤害留守儿童
相关作者
- 马文军

- 作品数:264被引量:2,691H指数:25
- 供职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 儿童少年 儿童 饮食行为 气候变化
- 许燕君

- 作品数:209被引量:1,993H指数:21
- 供职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 死亡率 患病率 溺水 高血压
- 李丽萍

- 作品数:365被引量:1,912H指数:21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
- 研究主题:影响因素 流行病学 儿童 医学生 大学生
- 赵鸣

- 作品数:83被引量:682H指数:15
- 供职机构: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道路交通伤害 患病率 糖尿病 老年人 儿童
- 聂少萍

- 作品数:157被引量:1,370H指数:19
- 供职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青少年 流行病学 患病率 创伤 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