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09 篇“ 非血管化 “的相关文章
基于DR的深度学习模型预测非 血管 化 腓骨移植术的保髋疗效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数字X线摄影(DR)的深度学习(DL)模型在预测非 血管 化 腓骨移植术(NVFG)疗效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6月至2021年6月接受NVFG进行保髋的339例(432髋)股骨头坏死(ONFH)患者,以3∶1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n=324)和测试集(n=108)。每侧髋术前均拍摄标准正位、蛙位DR且分布于同一个数据集中。根据术后2年的随访结果定义保髋成败。以ResNet-50作为骨干网络构建DL模型,在训练集中训练、优化 模型,并在测试集中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Acc)、精确率(Pre)、召回率(Rec)和F1-score进行模型的预测性能评估。结果截至2023年6月,309髋随访结果优良,保髋成功率达71.52%。联合正位、蛙位DR图像构建的模型,对NVFG疗效的预测性能最佳(P<0.05),其AUC为0.780,Acc为0.789,Pre为0.787,Rec为0.960,F1-score为0.865。基于正位DR的模型AUC为0.660,Acc为0.662,Pre为0.703、Rec为0.900、F1-score为0.790;基于蛙位DR的模型AUC为0.710,Acc为0.761,Pre为0.762,Rec为0.960,F1-score为0.850。结论基于DR的DL模型能准确预测NVFG的保髋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浩 薛鹏 席洪钟 何帅 孙光权 刘锌 杜斌关键词:股骨头坏死 数字X线摄影 基于CT影像组学和临床资料可视量化 评估非 血管 化 植骨的保髋疗效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 探讨CT影像组学和临床资料在预测非 血管 化 植骨(non-vascularized bone grafting,NVBG)保髋疗效中的价值,构建一种可视量化 、有效的保髋决策方法。方法 纳入2009年6月—2019年6月接受NVBG进行保髋的153例(182髋)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患者,以7∶3比例划分训练集(130髋)和测试集(52髋),根据术后3年时的随访结果定义保髋成败。提取CT影像中感兴趣区的影像组学特征,根据降维后的影像组学特征及其系数的线性加权获得影像组学评分,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临床预测因子,分别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和综合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比较3种模型对保髋疗效的预测性能,评价指标包括曲线下面积、C-Index、敏感度、特异度和校准曲线等,采用列线图对最佳模型可视量化 并通过决策曲线评估其临床效用。结果 术后3年随访时,保髋累积生存率达70.33%。术后是否继续接触致病因素和日本骨坏死研究会(JIC)分型是影响保髋疗效的临床预测因子,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降维所得的13个影像组学特征被用于构建Rad-scores。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综合模型预测术后1、2、3年保髋疗效的性能均优于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P<0.05),预测值和实际观察值间具有良好一致性。基于综合模型所构建的列线图显示,较低的Rad-scores、术后不再接触致病因素和JIC分型中B型及C1型患者,术后1、2、3年股骨头生存概率较高。决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模型的总净收益均高于单一预测因子的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可在较大概率阈值范围内带给患者更多净获益。结论 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资料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和列线图,是一种可视量化 、有效的保髋决策方法,能在术前预测NVBG的保髋疗效,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锌 陈浩 薛鹏 席洪钟 何帅 孙光权 杜斌关键词:股骨头坏死 列线图 数字化 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 血管 化 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 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探讨数字化 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 血管 化 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43岁[(31.9±9.0)岁]。术前均采用数字化 技术对上颌骨进行重建,根据缺损区需要恢复的最佳形态确定截取髂骨的范围,利用31)打印技术打印出头模及导板,在头模上进行钛网的预弯制,术中根据导板进行取骨和Onlay植骨。术后6〜9个月进行种植修复,4〜6个月后行烤瓷冠修复。观察植骨术后6个月髂骨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种植体植入前测量牙槽睹近远中、垂直向及唇腭侧的骨量提升高度,烤瓷冠修复6个月后观察种植体周围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髂骨移植后、种植体植入后疼痛进行评估,手术当天及术后4个月采用种植体稳定系数(ISQ)评估种植体稳定性。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8个月[(33.3±9.7)个月]。8例非 血管 化 髂骨全部成活。植骨后轻度感染1例,种植体植入后出现牙龈炎性增生1例,经治疗愈合良好。未见明显种植体周围炎,移植骨未见明显吸收。缺牙区牙槽嵴近远中骨量提升为30.28-39.67mm,垂直向骨量提升为9.58-11.32mm,唇腭向骨量提升为2.06〜7.41mm.种植体均形成了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植入后VAS为(3.4±0.7)分,较髂骨移植后的(7.3±2.0)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个月的ISQ(84.4±1.9)与手术当天(72.9±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数字化 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 血管 化 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可提高移植骨成活率;术后给予种植修复,可减轻疼痛,能够较好地恢复患者面部外观,获得满意的口腔生理功能。 高宁 付坤 张瑞璞 陈浩 许曼君 何巍关键词:上颌骨骨折 髂骨 牙种植 非 血管 化 游离腓骨瓣修复小型猪下颌骨缺损及供区腓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非 血管 化 腓骨瓣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生长及供区腓骨再生的机制,以期为非 血管 化 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 法]取3个月龄的滇南小耳猪5只,使用非 血管 化 腓骨瓣修复动物下颌骨5.0-6.0cm的缺损。将... 邵胜杰关键词:下颌骨缺损 文献传递 股骨头减压非 血管 化 植骨保头手术进展 被引量:6 2020年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于不同病因破坏股骨头的血液供应造成股骨头发生部分或完全性缺血,发生骨细胞及骨髓组织死亡,逐渐发展为软骨下骨变形、股骨头塌陷,最终发生髋关节骨关节炎,是造成青壮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1-2]。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常见于20~40岁中青年人群,如不积极进行治疗,有文献报道约67%的无症状患者和85%的有症状患者将会进展为股骨头塌陷[3-4]。 陈铭璁(综述) 傅煊健 陈扬(审校)关键词:股骨头塌陷 软骨下骨 中青年人群 手术进展 骨细胞 骨髓组织 联合VEGF-C非 血管 化 淋巴结移植免疫缺陷动物模型的研究 2019年 目的研究建立联合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C的非 血管 化 淋巴结移植的免疫缺陷动物模型.方法将45只SPF级免疫缺陷裸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A、实验组B、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A、实验组B均进行双侧乳腺脂肪垫切除,双腋下淋巴结清扫,实验组A行单纯淋巴结游离移植,实验组B行联合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C的淋巴结游离移植;正常对照组乳腺脂肪垫、双腋下淋巴结均未予处理.术后1、2、6个月,每组5只裸小鼠进行小动物ICG荧光成像动态观察淋巴结再生,HE常规染色评估淋巴结再生情况,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免疫荧光检查定性定量分析皮肤淋巴管的表达.结果术后1个月,小动物ICG免疫荧光检查可见实验组B裸小鼠右腋下淋巴结显影(5/5),实验组A裸小鼠右腋下淋巴结均未见显影(0/5);术后2、6个月结果相同.HE染色显示实验组B裸小鼠右腋下再生淋巴结皮质区、副皮质区、髓质区结构清晰,淋巴管结构存在,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现象.右上肢皮肤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实验组B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表达较实验组A(P<0.001)、对照组(P<0.001)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C的淋巴结碎片化 移植可在裸小鼠腋窝进行,术后1个月即可实现淋巴结再生,且再生结构长期稳定,为后续实验提供稳定的动物模型. 崔蕾 林娜 杨峥 杨晨 董文芳 顾勤浩 冯验军 张晔 王洲冰 何乐人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动物模型 非 血管 化 自体髂骨移植修复颌骨缺损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非 血管 化 自体髂骨移植修复颌骨缺损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非 血管 化 自体髂骨移植修复颌骨缺损患者47例,从术前、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中分析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管理要点:重视口腔、髂骨区及伤口引流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根据髂骨区取骨量有针对性地进行下地活动指导。结果 47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3例发生在出院后),1例术后8个月移植骨全部吸收,再次手术;3例出现感染,经治疗后未出现骨吸收,手术成功率97.8%。结论非 血管 化 自体髂骨移植修复颌骨缺损患者,围手术期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案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 张占玉 杨悦关键词:非血管化 髂骨移植 颌骨缺损 围手术期护理 非 血管 化 自体腓骨移植重建术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评价非 血管 化 自体腓骨移植重建术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10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纳入患者均为Ⅲ级,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9. 2±4. 1)岁,左侧4例,右侧6例,原发骨巨细胞瘤患者8例,复发患者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9. 1±10. 1)个月,分析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腕关节功能、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MSTS平均评分为26. 2±1. 8(范围:23~29),DASH平均评分11. 0±3. 1 (范围:6. 4~15. 4)。桡侧屈平均度数(12. 8±2. 5)°(范围:10°~17°),尺侧屈平均度数(14. 7±4. 0)°(范围:10°~21°),屈曲平均度数(24. 8±4. 7)°(范围:15°~31°)、伸展平均度数(35. 1±3. 8)°(范围:29°~42°)、内旋平均度数(46. 9±10. 8)°(范围:26°~63°)、外旋角度平均度数(38. 7±6. 2)°(范围:33°~53°)。前臂旋前为(44. 3±6. 4)°,旋后为(46. 3±7. 1)°。术后(6. 8±3. 5)个月时,尺腓关节间隙为(2. 6±1. 6) mm,腓骨尺偏角为(28. 8±4. 2)°,腓骨点高(9. 4±2. 5) mm,尺骨变量为(-1. 2±1. 9) mm,侧位片腓尺夹角为(4. 9±5. 0)°。握力百分比平均为(63. 5±9. 1)%(范围:53%~81%)。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0. 0%。所有患者X线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关节炎表现,其中1级患者有5例,2级患者有4例,3级患者1例。10例患者还观察到不同程度的骨吸收,腕关节半脱位1例。结论:瘤段切除联合非 血管 腓骨移植腕关节重建术可以成为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常规术式,可在临床大力推广。 张军 汪家雷 李俊关键词:骨巨细胞瘤 重建术 疗效 计算机外科技术辅助非 血管 化 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计算机外科技术辅助非 血管 化 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12月~2017年3月收治的下颌骨缺损患者48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观察组(n=24)均采取计算机外科技术辅助非 血管 化 髂骨修复,对照组(n=24)均采取传统重建手术修复,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面型修复满意程度及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91.67%,对照组总满意度79.17%,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20.83%,对照组并发症率45.83%,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外科技术可提供优秀的手术模拟平台,可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并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非 血管 化 髂骨修复下颌骨手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甄栋 张扬帆关键词:下颌骨缺损 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非 血管 化 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外科技术辅助非 血管 化 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应用计算机外科技术辅助下修复重建的下颌骨缺损患者20例(A组),应用传统手术修复重建的患者20例(B组)。对比A、B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面型满意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手术时间(66.09±13.91)min,明显短于B组(104.70±18.72)min(P<0.05);A组患者对面型满意率为90%,B组80%(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明显少于B组50.0%。结论:应用计算机外科技术行非 血管 化 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周芳园 张新凤 彭静关键词:下颌骨缺损
相关作者
刘宝林 作品数:338 被引量:1,412 H指数:19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 研究主题:种植体 牙种植体 成骨细胞 骨结合 下颌骨缺损 韩泽民 作品数:57 被引量:171 H指数:8 供职机构: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牙种植体 离体时间 基因启动子 易感性 种植体 张雷 作品数:165 被引量:343 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研究主题:外科皮瓣 下颌骨 颌下腺 上颌骨 下颌骨重建 蔡志刚 作品数:300 被引量:781 H指数:1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研究主题:下颌骨缺损 面神经 口腔颌面部 下颌骨 面神经损伤 于开涛 作品数:25 被引量:68 H指数:5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7医院 研究主题:牙种植体 离体时间 种植体 非血管化骨 骨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