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93篇“ 须弥山“的相关文章
- 须弥山(组诗)
- 2025年
- 敕勒川
- 须弥山北周石窟佛像的艺术形式研究
- 2024年
- 石门关是丝绸之路中的一个重要关隘,连接着中原腹地和边疆地带,其上便是须弥山。须弥山石窟群中佛像造型保存较完好的当属北周石窟。北周石窟的佛像造型不仅受到丝路沿线文化交流的影响,还受到当地政治、经济的影响,展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在造像形式上,北周石窟的佛像沿袭了北魏佛像“秀骨清像”的余韵和西魏佛像的“人情趣味”,人物形体更加饱满,形象更加“珠圆玉润”,为隋唐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艺术范式。
- 祁江
- 关键词:须弥山石窟石窟造像艺术范式兼容并包
- 冻融循环下须弥山石窟红砂岩劣化试验研究
- 2024年
- 须弥山石窟处于我国季节性冻土区域,长期的冻融循环条件对岩体造成了很严重的风化损伤。将采自须弥山石窟的红砂岩制备成天然组、60%饱水组和饱水组3组试样进行冻融循环试验,记录冻融循环10、20、40和120次时岩样的物理性质参数,研究冻融循环下砂岩的劣化规律。结果表明:岩样在经过不同的冻融循环次数后质量、体积、硬度和波速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且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其下降的趋势逐渐变得平缓;岩样各物理性质参数的劣化率在冻融循环后逐渐增加,前40次冻融循环周期内物理性质参数劣化速率较快,之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其劣化逐渐趋于平缓;在对3组不同含水率的岩样进行相同次数的冻融循环试验后发现,在经过相同的冻融循环次数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岩样物理性质参数劣化更加显著;根据砂岩的质量、体积、波速的劣化率定义了砂岩的累积损伤度,建立了累积损伤度与冻融循环次数的非线性模型,揭示了累积损伤度随冻融循环次数变化的非线性增长规律。该研究成果能够为须弥山石窟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廖明可崔德山刘煜杨赫楠
- 关键词:须弥山石窟红砂岩冻融循环
- 电视专题片《须弥山石窟》的文化性和传播路径
- 2024年
- 随着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区上下正以崭新的姿态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三区建设”,积极打造“美丽中国”的宁夏样板。以影视艺术为载体,传播宁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电视专题片《须弥山石窟》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讲述了须弥山石窟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文章主要分析电视专题片《须弥山石窟》所体现出的文化性以及传播文化的路径。
- 温皎
- 关键词:文化性传播文化
- 基于感质理论的须弥山石窟旅游文创设计应用研究
- 2024年
- 目的顺应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潮流,通过感质理论结合KANO-AHP模型创新须弥山旅游文创设计,提升游客感质体验,唤醒对石窟文化的情感共鸣。方法首先,结合实地调研与资料搜集剖析须弥山石窟旅游文创产品的现状问题;其次,从感质产品意象提取、感质行为偏好分析、感质体验情感认同三个层次构建感质设计模型;再次,运用KANO模型梳理消费者需求;然后,引入AHP层次分析法,对须弥山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感质要素进行重要度排序;最后,文化元素挖掘与产品设计结合完成专项设计实践案例,验证该设计策略的可行性。结论感质理论结合KANO-AHP模型的研究方法应用于旅游文创产品开发可以有效挖掘须弥山石窟文化特色、客观精准归纳用户需求属性与量化需求权重,为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提供新的设计视角,以期加深游客对须弥山石窟的文化认同与感质体验。
- 詹秦川张建华王云云乔小曼
- 关键词:须弥山石窟KANO模型AHP层次分析法
- 佛教神话在日本近世的纠葛:当须弥山说遭遇西洋天学
- 2024年
- 在传统东亚世界,佛教须弥山说作为一种神话宇宙论曾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地理空间观念。它与其他知识体系的冲突不仅仅发生于中国,也发生在日本。当西洋天学流入日本,以不干斋·巴鼻庵所著《妙贞问答》为表征,须弥山说首先受到了耶稣会士的批判。随着西洋天学知识的普及,对须弥山说的非难也出现在了儒者、神道家等群体中,他们借助西洋地理观念为批判武器。日本佛教界的应对策略,早期主要从教义本身来捍卫须弥山说,如铃木正三对天主教乃“实有之见”的批判。18世纪初出现了将须弥山世界与西洋地理观念相融合的尝试,如“久修园院地球仪”的制作。到了19世纪早期,圆通等人吸纳西洋天学的部分手法对佛教天文学进行整理。这场所谓的“梵历运动”先后设计出“须弥山仪”“视实等象仪”等器具,用以演示天眼所见须弥界与肉眼所见世界的不同。但这种模仿只是一些形式上的借鉴,在实证思维上与近代科学存在巨大差异,因为圆通仍抱持了强烈的宗教目的论和修行境界说。须弥山说最后走入式微,与这种对信仰进行“类科学”化的知识转变存在重要关联。可以看出,在西学流播的背景下,18世纪后日本在知识功用观念上出现了一种新理解。知识从主要为了内在德性或宗教品质的提升,变为需要展示对外部世界的实际功用。
- 高伟
- 坛模山像——唐关中戒坛设计构成的须弥山空间原型探析
- 2024年
- 唐乾封二年(667年),南山律祖道宣于净业寺创立关中戒坛,对东亚地区戒坛制度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学界对其设计背后的空间原型缺乏深入探究。该文在概述“须弥世界”空间体系的基础上,以道宣著述为基本依据,对关中戒坛的形制、像设、景观及装饰中体现的“须弥世界”特征要素进行了系统性考论。结论证明,唐关中戒坛是以佛教圣山须弥山作为其基本原型。相关结论推进了对汉传佛寺戒坛建筑空间语义和设计意匠的解读。
- 陈知行敖仕恒赵晓峰
- 关键词:须弥山
- 北周须弥山石窟艺术与地区信仰
- 2023年
- 北周时期是原州须弥山石窟开凿的高峰,相较于前朝“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须弥山石窟艺术呈现了本土文化对萧梁时期主流审美的吸收和交融,凸显汉文化影响下佛教艺术风格的演变。这一现象在佛教信仰进入原州秩序建立、道德维护的过程中尤为突出。在夷汉杂居的背景下,特别是由官员家族参与主持的石窟营造,展现了地区信仰与北周政权的深度结合。可见,北周须弥山石窟的修建具有利用佛教信仰敷导民俗的特点。
- 谢千帆叶原
- 关键词:须弥山石窟
- 云冈石窟第10窟须弥山造像的三维打印复制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三维打印复制文物既能减少对本体的损害,又能最大程度真实再现文物,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运用三维打印还原造像的细节与质感,本研究将以第10窟须弥山为例,对从三维建模到三维打印、再到打印后处理的全链条技术做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多源多分辨率的数据采集、融合快速建模以及对SLA三维打印快速成型技术与材料的研究,使石窟造像复制品在精度、色彩还原、制作速度、自动化水平上得到提升,建立了一条完整的高精度窟龛等比例复制路线。第10窟须弥山造像是云冈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石窟文化,是实现石窟寺数字化技术成果转化,打造数字化精品展示项目的重要内容。
- 陈洪萍宁波尚美斌左政
- 关键词:三维重建
- 须弥山空间模式对转轮藏的影响初探
- 转轮藏作为佛教经藏分立的产物,至宋以后逐渐得到普及,并成为佛寺中的重要配置。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初步发现转轮藏与须弥山世界宇宙观具有一定的联系,同时进一步结合国内现存实例,从转轮藏殿平面形制、转轮藏层次构成及图像雕...
- 赵晓峰曹思敏陈知行
- 关键词:须弥山佛教建筑
相关作者
- 赵晓峰

- 作品数:134被引量:177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北工业大学
- 研究主题:须弥山 建筑遗产 建筑 清代皇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
- 宋永忠

- 作品数:9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 研究主题:须弥山 须弥山石窟 石窟艺术 创造性思维 写意人物画
- 李昊

- 作品数:115被引量:235H指数:7
-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 研究主题:城市设计 城市更新 城市规划 公共空间 被动式
- 闫增峰

- 作品数:226被引量:576H指数:12
-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绿色建筑 围护结构 洞窟 夏热冬冷地区 自然通风
- 王艳

- 作品数:39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
- 研究主题:拯救 北周 赫勒 女性艺术家 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