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53篇“ 高产群体“的相关文章
“南粳5718”机插优质高产群体的形态特征及栽培技术
2024年
“南粳5718”为2015年育成,2019和2021年江苏省双审通过的优质高产食味软米中熟中粳稻新品种,盐都区已引进多年并大面积采取机插方式种植,对该品种机插方式下优质高产形态特征及栽培技术进行调查研究,优质高产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生长势强,叶宽色深,杆粗抗倒,穗大粒重,后期熟相好,增产潜力大;栽培技术重点抓好培育壮秧,肥水调控、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关键环节,促进品质产量提升。
徐金兰程卫根孙广仲
关键词:机插优质高产
不同育栽方式下早稻高产群体的生长及产量形成研究
2024年
以杂交稻两优152为材料,通过大区试验研究早稻机抛、机插两种移栽方式水稻全生育期、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病虫害发生、产量性状等重要指标对早稻高产群体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抛水稻的全生育期比机插短2 d,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茎鞘叶物质转运水平均优于机插;机抛茎鞘叶干物质对稻谷产量贡献率高于机插2.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机抛和机插实际产量分别为589.1、574.5 kg/667m^(2),差异不显著;齐穗期稻纵卷叶螟虫量机插显著高于机抛,其他病虫害发生的差异不显著;机插成本低于机抛约16元/667m^(2);在早稻群体生长及产量方面,机抛秧优于机插秧。
戴典张慧颖王森张再仁王杰李有志
关键词:机插干物质积累病虫害
机械直播杂交籼稻高产群体共性特征研究
2024年
【目的】阐明机械直播杂交籼稻高产群体的共性特征,构建规范化的机直播杂交籼稻品种鉴选方法和指标体系。【方法】以11个杂交籼稻品种为试材,研究机直播对不同杂交水稻品种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探讨机直播高产群体共性特征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与中产、低产类型品种相比,高产类型品种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77%~9.63%和11.19%~18.31%。高产类型品种拔节期、齐穗期及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显著提高27.78%~58.62%、15.38%~32.35%及18.23%~34.32%,收获指数显著提高了24.25%~34.84%,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LAI)显著提高了37.92%~85.43%,上三叶片较长(剑叶34.17~42.17 cm、倒2叶46.23~50.30 cm、倒3叶55.17~59.23 cm),倒2叶(1.67~1.93 cm)、倒3叶(1.40~1.53 cm)较宽,N1、N2、N3(基部至穗顶第1、2、3节间)节间长度分别缩短了12.06%~47.34%、14.02%~15.85%、1.97%~14.21%,而N4、N5(基部至穗顶第4、5节间)节间分别增加了6.86%~9.95%、6.68%~7.86%。相关分析表明,机直播条件下,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量、LAI、剑叶长和宽、倒2叶和倒3叶长,宽以及张角(茎秆和叶片平直部分的夹角)与稻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密切相关。尤其以齐穗期高效LAI、倒2叶宽、剑叶长与产量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r=0.910^(**)~0.927^(**))。【结论】增加齐穗期高效LAI(6.04~7.19),并注重协同提高剑叶长(34.17~42.17 cm)与倒2叶宽(1.67~1.93 cm),是机械直播杂交籼稻高产的共性规律。
陈凯瑞刘芳艳罗永恒熊莹陈雪芳何咨霆曹云张正友冯林杨志远马均孙永健
关键词:机直播杂交籼稻
宁麦29高产群体生理特征及源库关系分析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研究小麦高产群体形成规律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源库关系来阐明作物产量形成的规律,以探索实现高产的途径。本试验在秸秆全量还田的条件下设置不同的密度与肥料组合来构建不同的产量群体...
魏静雨
关键词:高产群体源库关系光合特征碳氮代谢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大豆高产群体性状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综合分析了20份大豆品种的产量性状和农艺性状,得出了影响大豆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和高产大豆群体的性状特征,结果表明:大豆的单株无效荚数和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系数大,分别为0.83、0.77,说明这2个指标受环境的影响大,在遗传性状改良时可作为主要改良的目标性状;大豆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底荚高度、单株有效荚数、单株总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得出单株有效荚数、单株总粒数、株高、百粒重、主茎节数的载荷量较高,分别为0.774、0.766、0.705、0.863和0.661,可作为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高产群体的农艺和产量性状表现为株高高、主茎节数多、底荚高度高、粒重大、单株总粒数和有效荚数多,说明在引进或者选育高产品种时,应首要考虑对这些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孙影叶录王凤梧廉培勇郑成忠梅雪张子臻王千军徐振朋王小明黄文娟
关键词:大豆产量性状高产群体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高产群体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通过两年氮水平田间定位试验,以先玉335(XY335)和利民33(LM33)为供试品种,系统监测群体产量构成、氮素吸收、分配和转运特征。结果表明,玉米子粒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N3(N 300 kg/hm^(2))处理下产量最高,达14354 kg/hm^(2)。植株花后养分累积量和对子粒养分累积贡献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品种间比较,XY335和LM33氮素累积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开花以后,XY335比LM33具有更好的产量表现,且植株养分向子粒的转运效率更高。通过对两年两个品种不同氮水平下子粒产量进行拟合,获得一元二次方程y=-0.013x^(2)+9.9151x+12186,R2=0.8889,得出最佳经济施肥量为277.3 kg/hm^(2),其对应产量为13936 kg/hm^(2)。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东北中部黑土区氮肥用量280 kg/hm^(2)时,可以实现春玉米14000 kg/hm^(2)产量水平。合理的氮肥运筹有助于干物质向子粒中转移,增加植株吐丝后期氮素的吸收和转运效率,进而实现作物增产。
王一莹杜妍袁静超梁尧任皓于东刘剑钊蔡红光
关键词:春玉米高产群体氮肥
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高产群体农艺特征被引量:4
2023年
探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产量成因及高产品种群体共性特征。以120个中籼杂交稻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安徽舒城农科所开展品种评比试验,并根据每穗粒数排序将供试品种均分为大穗型(193~270)、中穗型(167~191)和小穗型(108~166)3类,比较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的产量及构成、生育进程、日产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穗型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穗型下水稻产量变幅均较大,通过聚类分析可进一步分别分为高产、中产和低产3种类型。高日产量是不同穗型品种高产共性指标,其中大穗型与增加叶面积指数有关,而中、小穗型可能与促进光能转化效率有关。除日产量外,不同穗型品种高产形成极具差异。从产量构成来看,大穗型品种主要依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增产;中穗型品种为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而小穗型品种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这种穗型间的差异与分类方法和大穗型水稻灌浆障碍有关。从物质积累来看,与小穗型高产品种较高的收获指数不同,大、中穗型水稻要依靠生物量增加来提高产量。各穗型下不同产量水平的穗位枝梗分布与穗长均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发现,大穗型高产品种主要表现为日产量高、生物量大、穗多粒重、叶面积指数高;中穗型高产品种表现为日产量高、穗数多、生物量大;而小穗型高产品种则为日产量高、收获指数大、穗粒兼顾、结实率高。总的来说,大穗型高产品种的共性指标为:日产量107.0 kg hm^(-2)d^(-1)、生物量20.2 t hm^(-2)、有效穗数229.8 m^(-2)、叶面积指数6.1;中穗型高产品种为:日产量95.3 kg hm^(-2)d^(-1)、有效穗数253.9 m^(-2)、生物量19.5 t hm^(-2);小穗型高产品种:日产量79.6 kg hm^(-2)d^(-1)、收获指数61.0%、有效穗数239.0 m^(-2)、结实率84.6%。此外,应该根据品种穗型大小针对性进行高产氮肥管理。
陶士宝柯健孙杰尹传俊朱铁忠陈婷婷何海兵尤翠翠郭爽爽武立权
一株高产群体感应抑制活性放线菌新菌株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高产群体感应抑制活性产物放线菌新菌Streptomyces sp.D67及应用。通过从新疆库木塔格沙漠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放线菌Streptomyces sp.D67属于链霉菌属新菌,将菌株进行代谢发酵获...
张志东朱静唐琪勇艾尼江·尔斯满宋素琴顾美英楚敏柏晓玉孙建
山东省强筋小麦产量差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
2022年
为量化山东省强筋小麦产量差,探寻其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为建立强筋小麦缩差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在前期调研基础上,以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济麦44为材料,综合肥料投入、播种密度和灌溉水平等管理措施,设置超高产水平(SH)、高产高效水平(HH)和农户水平(FP)3种种植模式处理,在山东济宁、德州、烟台和淄博4市定量研究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强筋小麦的产量差及其小麦群体质量差异。结果表明,FP种植模式三年度平均产量为7977.3 kg/hm^(2),与SH和HH间存在着1439.9 kg/hm^(2)和922.1 kg/hm^(2)的产量差。小麦产量与分蘖成穗率、单株成穗数、开花期生物量、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呈抛物线关系,与花后同化生物量、灌浆期LAI呈线性正相关,与灌浆期LAI衰减速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济麦44高产群体(≥9000 kg/hm^(2))的产量构成三要素为公顷穗数700万~730万、穗粒数33.1~36.5粒、千粒重43.2~45.1 g,基本苗数为最终穗数的35%~50%,拔节期最适茎蘖数为最终穗数的1.54~1.87倍,开花期生物量宜保持在15760~21050 kg/hm^(2)之间,开花期叶面积指数保持在6.8~7.4之间,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在4.8~5.4之间,花后同化生物量保持在7206~8810 kg/hm^(2)。
翟冬峰余维宝崔永升李豪圣曹新有张宾孔令安王法宏李华伟
关键词:强筋小麦高产
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晚稻适宜品种类型及高产群体特征被引量:6
2022年
研究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晚季籼稻和粳稻产量差异,明确适宜类型品种及高产形成机制。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庐江进行,以当地常规种植的17个籼稻和17个粳稻优质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籼稻和粳稻在产量及构成、物质积累和生育进程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粳稻与籼稻总体上产量水平相当,但粳稻产量限制因子少,安全齐穗性有优势,具有更高的产量稳产性和生态安全性。高产粳稻主要是通过增加移栽-抽穗期干重来增加总干物质积累,以提高总颖花量和产量。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生育前中期不同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对总颖花量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大穗型(每穗粒数102.3~112.0)和小穗型粳稻(每穗粒数52.0~99.7)干物质优势积累期分别为移栽-穗分化期和穗分化期-抽穗期,与总颖花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709和0.829。进一步分析发现,大穗型粳稻品种移栽-穗分化期干物质积累受穗分化期分蘖数显著影响,而小穗型粳稻品种穗分化-抽穗期干物质积累由抽穗期分蘖数和单茎干重共同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粳稻是沿江双季稻北缘区适宜的双季晚稻品种类型,高产粳稻群体颖花量为33.8×10^(3)~41.0×10^(3) m^(-2),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为15.2~16.6 t hm^(-2),日产量为58.9~64.3 kg hm^(-2) d^(-1)。在品种选择上,高产大穗型粳稻应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如嘉58、武育粳6571和常优5号;而小穗型品种则应具有适宜的抽穗期分蘖数和单茎干重,如宁粳7号、武育粳5745和沪香粳151。另外,应针对不同穗型的高产粳稻品种研究其配套的优化栽培技术,以进一步发挥品种产量潜力。
柯健陈婷婷吴周朱铁忠孙杰何海兵尤翠翠朱德泉武立权
关键词:双季晚稻

相关作者

范友胜
作品数:25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庐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研究主题:高产栽培 数学模型 高产群体 高产 主要经济性状
张洪程
作品数:453被引量:7,641H指数:59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水稻 超级稻 粳稻 小麦 施氮量
戴其根
作品数:376被引量:6,557H指数:57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水稻 超级稻 氮肥 小麦 超高产
吴盛黎
作品数:35被引量:235H指数:9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
研究主题:玉米 栽培 紧凑型玉米 高产群体 生态条件
黄育民
作品数:81被引量:774H指数:16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
研究主题:水稻 再生稻 丰产技术研究 杂交稻 佳辐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