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篇“ 鸭茅状摩擦禾“的相关文章
- 鸭茅状摩擦禾种子的物理力学特性被引量:2
- 2018年
- 为解决鸭茅状摩擦禾种子因形态结构复杂、种壳坚硬厚实而导致的脱壳困难问题,本研究通过测定和分析完整种子、种壳和颖果的物理力学特性,探讨可行的机械化脱壳方法。结果表明:四倍体品种Meadowcrest种子尺寸和质量均大于二倍体品种Pete,Meadowcrest和Pete这2个品种的颖果质量各占完整种子质量的1/4和1/3,其完整种子长度均约为颖果长度的2倍;种壳含水率显著低于颖果含水率;种子破裂力大小与压缩方向有关,轴向压缩时完整种子的破裂力为颖果破裂力的1/2~2/3。种子尺寸、水分和破裂力特性共同决定了轴向压缩可能是一种有效分离鸭茅状摩擦禾种子的种壳并获得无损伤颖果的方法。
- 黄文城张林叶大鹏TAYLOR Alan George
- 关键词:种壳颖果物理力学特性
- 鸭茅状摩擦禾种子质量提升的工艺与技术研究
- 鸭茅状摩擦禾[Tripsacum dactyloids (L.) L.]是一种多年生暖季型丛生禾草,是草产品质量最好的牧草之一,被称作“禾草之王”。鸭茅状摩擦禾主要用于饲草料生产,还可用于控制土壤侵蚀,生产生物能源。此外...
- 黄文城
- 关键词:鸭茅状摩擦禾种子质量种子休眠种子处理
- 利用玉米和鸭茅状摩擦禾诱导小麦单倍体和双单倍体的研究进展
- 2014年
-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远缘杂交诱导单倍体技术能有效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创造新种质和遗传群体。20多年来的研究利用趋势表明,玉米(Zea mays L.)染色体消失产生小麦单倍体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鸭茅状摩擦禾(Tripsacum dactyloides L.)染色体消失产生小麦单倍体也有应用的潜力,但是都未做详细的对比研究,至今尚未成为小麦育种的成熟技术手段,主要原因是在小麦单倍体胚的诱导、萌发以及染色体加倍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目前还达不到稳定、高频率生产小麦单倍体和双单倍体的技术水平,导致与育种结合推广应用的速度很慢。
- 赵翠荣余华强
- 关键词:染色体消失单倍体胚双单倍体
- 提高小麦×鸭茅状摩擦禾杂交组合的小麦单倍体植株成苗率的探索被引量:3
- 2008年
- 法国小麦和中国小麦杂交的后代和鸭茅状摩擦禾(父本)杂交,授粉1d后用100mg/L2,4-D蘸穗处理,12-14d取单倍体幼胚培养。结果表明,仅培养于1/2MS培养基上,成苗率为78.01%;而根据幼胚的发育状态,先将发育较完善的幼胚直接接种在1/2MS培养基上,将发育不良的幼胚先接种于1/2MS+2mg/L2,4-D的培养基上进一步养育幼胚,3-4d后再将其转入1/2MS培养基中,此法的成苗率为93.22%,较前者的成苗率提高了15.21个百分点。
- 刘少翔闫贵云孙玉孙善澄
- 关键词:幼胚培养单倍体植株
- 通过远缘杂交将鸭茅状摩擦禾DNA片段导入普通小麦基因组的分子证据被引量:11
- 1999年
- 报道了小麦与鸭茅状摩擦禾杂交后代的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 .利用RAPD技术在 34 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2个引物 ,它们在杂交后代稳定株系中扩增出父本鸭茅状摩擦禾所具有的特异条带 .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了鸭茅状摩擦禾DNA可通过有性杂交方式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 .随后的RFLP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论证了利用小麦与鸭茅状摩擦禾有性杂交的方法向小麦基因组转移鸭茅状摩擦禾DNA在育种实践及理论研究方面的意义和潜力 .
- 邱纪文金德敏李传友贾建航欧阳平戴威廉王斌李大玮
- 关键词:小麦鸭茅状摩擦禾RFLP远缘杂交
- 小麦与鸭茅状摩擦禾杂交的胚胎学观察和杂交后代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用石蜡制片法和整体解剖法对小麦品种Fukuho用茅状摩擦禾花粉授粉后不同时间固定的子房样品进行了细胞胚胎学观察.结果表明,观察的168个授粉后120个时(5天)以内的小麦子房中有32.1%,0.6%和26.2%分别发生了...
- 邱纪文
- 关键词:小麦鸭茅状摩擦禾远缘杂交RFLP
- 文献传递
- 普通小麦与鸭茅状摩擦禾的远缘杂交 Ⅲ受精和早期胚胎的发育被引量:5
- 1997年
- 用石蜡制片法和整体解剖法,对小麦品种Fukuho经鸭茅状摩擦禾花粉授粉后不同时间固定的子房样品进行了细胞胚胎学观察。结果表明,观察的168个授粉后120小时(5天)以内的小麦子房中有321%、06%和262%分别发生了卵细胞单受精、极核单受精和卵细胞、极核双受精现象。发生卵细胞受精、极核受精和总受精频率分别为583%、268%和589%。对116个授粉后9天的小麦子房进行整体解剖,检测到有500%的子房有幼胚。报道了小麦与鸭茅状摩擦禾杂交的受精过程和早期胚胎发育的情况。为小麦与鸭茅状摩擦禾杂交提供了高频率受精和胚形成的细胞胚胎学证据。
- 邱纪文李大玮欧阳平姚庆筱
- 关键词:小麦鸭茅状摩擦禾远缘杂交受精胚胎发育
- 小麦“中国春”与玉米及鸭茅状摩擦禾的杂交亲和性
- 1996年
- 李大玮欧阳平姚庆筱邱纪文
- 关键词:小麦玉米鸭茅状摩擦禾杂交亲和性
- 由普通小麦与鸭茅状摩擦禾杂交获得小麦单倍体和杂种植株被引量:6
- 1996年
- 1975年Bardclay首先报道用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球茎大麦(Hordeum bulbosum)杂交后,由于在杂合子初期发育过程中父本染色体迅速完全消失,可以获得小麦单倍体。1986年以来,不同作者先后又发表了由普通小麦分别和玉米(Zea mays)、高粱(Sorghum bicdor)、珍珠粟(Pennisetum americanum)、类玉米(Zea mays ssp.mexicana)等杂交获得小麦单倍体的报道。这些杂交打破了以往小麦只能和一些小麦族(Triticeae)族内属,如黑麦属(Secale)、山羊草属(Aegilops)、偃麦草属(Elytrigia)、披碱草属(Elymus)、大麦属(Hordcum)及簇毛麦属(Haynaldia)杂交的局限,使分类距离相当远的属间杂交成为可能。但是,由这些杂交均不能获得保留外源染色体的杂种,对于通过远缘杂交将外源属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导入小麦,用于小麦的改良和种质创新是极不利的。
- 欧阳平李大玮邱纪文
- 关键词:鸭茅状摩擦禾杂交小麦单倍体杂种植株
- 小麦Kr基因在小麦与玉米或鸭茅状摩擦禾杂交中的失活被引量:7
- 1996年
- 用37个小麦(Triticumaestivum)品种(系)为母本,分别与黑麦(Secalecereale)、球茎大麦(Hordeumbulbosum)、玉米(Zeamays)和鸭茅状摩擦禾(Tripsacumdactyloides)杂交,比较其亲和性,小麦和玉米或鸭茅状摩擦禾杂交比小麦与黑麦或球茎大麦杂交的亲和性显著提高。携带着显性Kr1和Kr2基因的小麦品种Hope与黑麦杂交,不能形成胚,而与玉米及鸭茅状摩擦禾杂交时,成胚率分别达16.00%和32.50%。表明控制小麦与黑麦及球茎大麦杂交亲和性的Kr基因系统在小麦与玉米及小麦与鸭茅状摩擦禾属间杂交中失活。讨论了还存在有其它控制小麦属间杂交亲和性的遗传调控系统的可能性。
- 李大玮欧阳平邱纪文牛德水
- 关键词:小麦鸭茅状摩擦禾玉米杂交亲和性
相关作者
- 李大玮

- 作品数:16被引量:70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 研究主题:鸭茅状摩擦禾 小麦 普通小麦 远缘杂交 杂交亲和性
- 邱纪文

- 作品数:12被引量:5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鸭茅状摩擦禾 小麦 普通小麦 远缘杂交 杂交亲和性
- 欧阳平

- 作品数:7被引量:4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鸭茅状摩擦禾 普通小麦 小麦 远缘杂交 杂交亲和性
- 姚庆筱

- 作品数:23被引量:139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小麦 根腐病 抗病突变体 鸭茅状摩擦禾 普通小麦
- 欧阳平

- 作品数:4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 研究主题:鸭茅状摩擦禾 小麦 小麦育种 染色体消失 未成熟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