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47篇“ 麦秸还田“的相关文章
麦秸下施氮量对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讨麦秸下施氮量对小麦花生轮作模式中花生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0、45、90和180 kg/hm^(2)),研究了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麦秸增加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其中土壤全氮含量增幅为12.8%~23.1%、全碳含量增幅为20.9%~35.4%、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增幅均高于48.3%,麦秸改变花生结荚期土壤各细菌门的相对丰度且影响细菌功能。麦秸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土壤酶活性及花生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5 kg/hm^(2)施氮水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蔗糖酶、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最高,土壤细菌丰富度指数高,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受麦秸影响最大,且45 kg/hm^(2)施氮水平土壤全氮、全碳含量、花生产量与90 kg/hm^(2)施氮水平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受土壤全氮、全碳、铵态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影响。说明麦秸和施氮不仅影响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且麦秸条件下45 kg/hm^(2)施氮水平既能保证花生稳产,又能增加结荚期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因此在小麦-花生轮作模式中麦秸花生可减少氮肥用量。
束红梅张国伟杨长琴王晓婧梁婷刘瑞显
关键词:麦秸还田施氮量花生土壤养分
一种农业麦秸处理设备
本发明涉及麦秸处理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农业麦秸处理设备,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前端设置有用于对地面开槽的开土机构,所述支撑板的上端设置有将麦秸与氨源同时下料的下料组件,所述支撑板的下端设置有用于麦秸与氨源混合并撒...
唐双
文献传递
单季麦秸促进小麦-玉米周年碳效率和经济效益协同提高被引量:12
2022年
【目的】优化小麦-玉米周年秸秆方式,实现系统碳效率及经济效益协同提高,促进小麦-玉米周年可持续生产。【方法】基于8年小麦-玉米周年秸秆长期定位试验,分析小麦、玉米秸秆双季(D)与小麦秸秆单季(S)对作物秸秆产量和碳投入量的影响,明确不同碳投入量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系统分析碳效率与经济效益对小麦-玉米周年不同碳投入量的响应特征。【结果】(1)D和S处理的年均秸秆量分别为13.54和5.43 t·hm^(-2);D处理投入土壤中的根系和根茬生物量分别为3.04和2.14 t·hm^(-2),较S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S处理的根系、根茬和根系分泌物碳投入量分别为1.34、0.97和1.35 t·hm^(-2),较D处理没有显著差异(P>0.05)。(2)S处理的资源和农管理碳投入量为1.73 t C·hm^(-2),较D处理减少51.29 kg C·hm^(-2);S处理的农碳总投入量为9.00 t C·hm^(-2),较D处理的12.30 t C·hm^(-2)显著减少了26.82%(P<0.05);S处理的年均秸秆碳投入量为2.31 t C·hm^(-2),较D处理减少了60.85%,秸秆投入量的差异是造成农碳投入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3)S处理的年际平均玉米产量为7.29 t·hm^(-2),较D处理减少了5.48%,D处理的小麦和周年产量为7.76和15.05 t·hm^(-2),分别较S处理减少5.67%和0.26%;S处理的作物周年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指数分别为0.19和0.63,较D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4)S和D处理的周年籽粒碳产出量分别为6.27和6.25 t C·hm^(-2),植株碳产出量分别为15.96和15.74 t C·hm^(-2),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S处理的碳生产效率和碳生态效率分别为0.69 kg·kg;和1.77 kg·kg^(-1),较D处理分别显著增加60.47%和39.37%(P<0.05)。(5)小麦季,S处理的年际平均产值和年际平均净收益分别为1.89万元/hm^(-2)和0.72万元/hm^(-2),与D处理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玉米季,S处理的年际平均产值和年际平均净收�
王良刘元元刘元元张慧张慧刘开昌刘开昌方志军方志军刘树堂
关键词:秸秆还田小麦玉米
淹水条件下不同麦秸方式对面水氮磷及COD浓度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通过盆栽模拟淹水试验,设置秸秆不、仅秸秆泡、覆盖、秸秆混施8 cm、秸秆混施16 cm、秸秆混施24 cm和秸秆混施30 cm共7个处理,研究在不同麦秸方式下,秸秆泡耕作过程中0~60 h面水氮磷及化学需氧量(COD)动态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秸秆混施处理下,上覆水总氮浓度、硝态氮浓度和COD总体呈下降趋势。仅秸秆泡处理上覆水总氮、铵态氮、总磷平均浓度均显著高于覆盖处理(P<0.05),而覆盖处理总氮、铵态氮、总磷和COD的平均浓度又显著高于不同秸秆混施深度处理。不同秸秆混施深度处理的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平均浓度均表现为秸秆混施30 cm处理>秸秆混施24 cm处理>秸秆混施16 cm处理>秸秆混施8 cm处理。与秸秆不处理相比,仅秸秆泡处理和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上覆水总氮、铵态氮、总磷和COD的平均浓度,却显著降低了硝态氮的平均浓度;秸秆混施处理则显著提高了上覆水总氮和硝态氮的平均浓度,对铵态氮、总磷和COD的平均浓度则无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秸秆全量情况下,应避免秸秆随意丢弃或覆盖,建议采用浅耕8 cm左右并延长泡时间至2.5 d后再进行适当排水栽插,可有效减少稻季面水径流养分流失和降低面源污染风险。
石吕薛亚光韩笑石晓旭魏亚凤杨美英刘建
关键词:淹水条件COD
稻麦轮作地区麦秸的水肥调控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秸秆后降低负效应的调控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秸秆后通过水肥调控降低负效应的方法,更为具体的说是涉及稻麦轮作地区麦秸的水肥调控方法。通过对水稻设置不同泡时间以及分阶段、分量施用化肥的方式实现了对麦...
王宁于建光赵亚慧冯长云
文献传递
豆麦轮作下连续施肥和麦秸对大豆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021年
为明确豆麦轮作条件下连续施肥和麦秆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大豆产量的影响,在黑龙江北部地区暗棕壤上开展不施肥、麦秆(麦秆逢麦季,量3000 kg/hm^(2))、施肥、施肥与麦秆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自2002—2018年共实施麦秸8次,种植大豆9茬。结果表明,连续施肥区大豆平均产量最高,表现为施肥>施肥>>对照,与不比,在施肥条件下平均增产4.99%,增减产变化幅度为-22.8%~39.3%;在不施肥条件下平均增产19.65%,增产幅度在3.2%~33.5%,麦秸在低生产力(不施肥)下的增产效果好于高生产力(施肥)下的效果;施肥在麦秸条件下比不施肥平均增产23.63%,增产幅度在1.1%~60.5%;在不条件下平均增产40.88%,增产幅度在8.2%~87.7%;长期施肥和麦秸有增加土壤有效孔隙趋势,对于增强耕层土壤持水能力有一定效果。
李婧阳刘鑫王秋菊王秋菊周鑫姜宇刘凯姜辉米刚
关键词:暗棕壤持水特性
不同麦秸模式对稻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被引量:32
2020年
为探讨典型稻麦轮作区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组成对麦秸的响应规律,开展大试验研究了麦秸直接麦秸与氮肥配施、麦秸三种模式下,稻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三种麦秸模式均显著提高稻土壤微生物量碳(251 mg·g^-1vs 263~282 mg·g^-1)、氮(16.9 mg·g^-1vs 24.6~27.6 mg·g^-1)含量,降低微生物量碳氮比(14.9 vs 8.58~10.7),提高土壤中多酚氧化酶活性(16.7 mmol·g^-1·h^-1vs 21.5~24.8 mmol·g^-1·h^-1),但对于酸性磷酸酶活性并无显著影响。稻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在不同麦秸模式下存在显著差异,秸秆直接麦秸与氮肥配施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麦秸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无影响,但显著提高蔗糖酶活性;而秸秆直接麦秸则显著降低脲酶活性。基于高通量测序,稻土壤中优势细菌是绿弯菌门(Chloroflexi,24.2%~25.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1.5%~24.1%)、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8.2%~21.1%)、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9.5%~11.1%)和厚壁菌门(Fimicutes,7.1%~8.4%)。与未施用麦秸土壤相比,麦秸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升幅度为13.9%。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与未施用麦秸相比,麦秸直接麦秸与氮肥配施改变了土壤中细菌群落组成,而麦秸则未能改变土壤中细菌群落组成。综合分析认为,麦秸为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碳源和能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而酶活性和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对不同秸秆模式的响应不同。
王宁罗佳琳赵亚慧李勇于建光
关键词:麦秸还田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
麦秸下翻耕和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稻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20年
稻麦轮作系统中,麦秸腐解产生的毒害物质会对水稻产生不利影响。为有效减缓秸秆带来的负面影响,筛选适宜的耕作和水肥管理措施,通过设置翻耕(FS+PT)、泡换水(FS+WR,2 d泡后换水施肥)、延长泡时间(FS+IP,施肥后泡7d)、延长泡时间并推迟施肥(FS+IP+FP,泡7 d后再施肥)处理的间小区试验,同时设置不施秸秆和化肥(CK)、单施化肥(F)、单施秸秆(S)以及施秸秆和化肥(FS)处理,比较在施用秸秆和化肥的基础上,翻耕和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稻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泡时间的两个处理(FS+IP和FS+IP+FP)能有效降低稻面水酚酸含量;秸秆配合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处理稻面水氮磷含量明显低于F处理;合理的施用秸秆能有效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特别是FS+PT处理,其水稻有效穗数比秸秆FS处理提高19.9%,其次为FS+WR处理,比FS处理提高15.2%。研究表明,翻耕、泡换水、延长泡时间等水肥管理措施均能有效减缓麦秸对水稻生长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而促进植物养分吸收及增加作物产量;考虑环境风险等综合效应,在麦秸时采用翻耕和延长泡时间是较好的稻间管理措施。
赵亚慧王宁查显宝冯长云于建光于建光肖新
关键词:秸秆还田翻耕水肥管理田面水酚酸
水稻麦秸机插秧农机农艺要求对秧苗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探究被引量:1
2020年
在江苏省如东县丰利镇稻麦二熟制地区,通过研究不同农机农艺对秧苗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逐步形成了成熟的水稻麦秸机插秧农机农艺配套技术,成效显著.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麦秸秆粉碎改进工艺和肥水科学运筹,提高了埋草率,减少了尿素的使用,节约了人工补秧及秧苗成本,增加了稻谷产量和纯收益率,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
杨正华
关键词:机插秧农机农艺
稻麦轮作地区麦秸的水肥调控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秸秆后降低负效应的调控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秸秆后通过水肥调控降低负效应的方法,更为具体的说是涉及稻麦轮作地区麦秸的水肥调控方法。通过对水稻设置不同泡时间以及分阶段、分量施用化肥的方式实现了对麦...
王宁于建光赵亚慧冯长云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董明辉
作品数:163被引量:1,067H指数:19
供职机构: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水稻 粒位 粳稻 羊肚菌 石英毛细管柱
陈培峰
作品数:109被引量:550H指数:15
供职机构: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水稻 香粳 麦秸还田 粳稻 选育
顾俊荣
作品数:123被引量:491H指数:13
供职机构: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水稻 石英毛细管柱 麦秸还田 土壤 氮肥运筹
王宁
作品数:48被引量:170H指数:8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麦秸还田 秸秆还田 小麦纹枯病菌 稻秸 酚酸
于建光
作品数:76被引量:679H指数:13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秸秆还田 秸秆 蚯蚓 麦秸还田 麦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