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183篇“ 黄河三角洲“的相关文章
- 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改良研究进展
- 2025年
- 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但盐碱度高、土壤质地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开发利用。为此,从滨海盐碱地的成因、盐碱地改良制约因素以及改良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综述了当前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改良研究进展。治理滨海盐碱地需要综合应用物理改良、化学改良、生物改良等多种改良技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盐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作物产量。未来,通过综合运用遥感技术、生物和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等创新手段,有望更有效地提升盐碱地土壤地力水平,实现滨海盐碱地的可持续利用。
- 耿林林李洪秀李传浩刘秀萍
- 关键词:盐碱地改良
- 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小麦栽培技术
- 2025年
- 小麦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种植的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大面积种植极大地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粮食需求,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本文通过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当前在小麦生产方式、育种方向、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生产现状以及盐碱地小麦生长发育特点,盐碱对小麦种子萌发、出苗、分藥及成穗、根系及叶片发育、茎秆高度、产量等方面造成的危害,从选用耐碱小麦品种、整平土地,优化肥料选择、注意小麦播种环节、明确小麦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控、适时收割保产量等角度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的栽培措施,提出适合该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及管理经验,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小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 朱小乐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地区小麦栽培技术
- 黄河三角洲典型植被下真菌群落结构组成
- 2025年
- 【目的】微生物是潮间带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转化的重要执行者。真菌在碳、氮、磷循环及有机污染物降解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方法】选取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典型植被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柽柳(Tamarix chinensis)、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潮间带盐地碱蓬和盐碱地盐地碱蓬)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植被下的真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植物根际中,盐碱地盐地碱蓬的真菌丰度、丰富度及均匀度最高,与其他3种植物的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最低。在植物非根际中,芦苇的真菌丰度最高,盐碱地盐地碱蓬的丰富度最高,柽柳的真菌分布最均匀;芦苇与盐碱地盐地碱蓬之间的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最高。4种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共有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不同植物的功能真菌存在差异,芦苇、柽柳、盐碱地盐地碱蓬的根际、非根际优势功能真菌主要为腐生真菌,如链格孢属、曲霉属,它们能够分解有机养料产生腐殖质,从而改善土壤通气性,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以上3种植物根际中腐生真菌占比分别为13.60%、6.33%、20.16%,非根际土壤中分别为11.98%、24.25%、8.52%。在柽柳非根际中,还发现了能与植物共生且耐盐的短梗霉属(1.51%),这种真菌可与植物协同作用,有效防治土壤盐碱化。潮间带盐地碱蓬根际土壤中的优势功能真菌主要为篮状菌属(15.90%)、葡萄穗霉属(0.53%)等参与糖类分解的真菌,它们能够分解纤维素为葡萄糖,产生腐殖质,进而形成稳定的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通气性。盐碱地盐地碱蓬根际土壤中还存在木霉属(0.13%),这种真菌可以促进土壤氮磷转化,避免土壤中无机磷含量过高造成土壤污染。在非根际土壤中,以上功能真菌的相对丰度均小于0.10%。此外,在植物非根际土壤中,还发现了能够降解持久性有�
- 张婷宗可金季银利宋宪锐赵聪聪纪明德孔强孔强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真菌群落环境因子
- 黄河三角洲“三生空间”多情景模拟及生态环境效应
- 2025年
- 探究未来多情景下“三生空间”及生态环境效应演变对于协调国土空间规划、改善环境质量等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基于2000、2010及202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数据,通过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贡献度分析该区“三生空间”和生态环境质量分布,结合PLUS模型预测自然发展(NDS)、生态保护(EPS)及城镇发展(UDS)情景下2030、2040和2050年的“三生空间”分布,并分析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度。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生态空间面积减少1413.3 km^(2),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增加277.5和1136.4 km^(2),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0.3218下降到0.3041,又上升到0.3060,处于中等水平。2030-2050年,3种情景下生态环境质量均呈缓慢上升趋势,EPS情景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最高(平均值为0.3092),UDS最低(平均值为0.3082)。中等生态环境质量区的分布最广,高质量区集中在山地,低质量区集中在城镇生活用地。农业生产用地转向水域、农业生产用地转向城镇生活用地分别是引起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下降的最主要转换类型。
- 朱亚杰栗云召唐紫微刘言智闫畅白云逸周迪王书文
- 关键词:PLUS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效应
- 1986-2021年黄河三角洲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特征分析
- 2025年
- 基于黄河三角洲1986-2021年1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景观生态风险模型计算和评估了区域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通过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特征,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景观生态风险年平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低和较低生态风险区面积比重降低,中生态风险区、较高生态风险区和高生态风险区面积比重上升。生态风险指数稳定不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生态风险指数明显增加的区域和轻微增加的区域均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整体上,黄河三角洲景观的破碎化和脆弱度随时间推移而加剧,未来应科学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景观格局,加大沿海热点变化区域的保护力度,维护生态系统稳定。
- 牛馨卿张新朱长明郭浩然王雷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 黄河三角洲城市景观生态风险测度及影响因素
- 2025年
- [目的]黄河三角洲作为典型生态脆弱区,其景观生态风险受多重因素影响,表现尤为突出。系统认知景观风险不仅是优化景观格局的基础,更是有效应对生态风险的关键。[方法]以黄河三角洲典型城市东营市为研究区,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胁迫度-脆弱度-韧性”的景观生态受损概率评估框架。采用ESDA和地理探测器模型,从网格尺度探究城市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结果]1)东营市景观生态风险平均值为0.15,呈北部东部高、中偏西南低的空间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为3 175.99亿元,低于当年GDP,经济发展表现为不可持续增长,呈由北部、东部沿海向西南部逐步递减的空间格局。生态受损概率为0.43,呈北部东部高低交错、中偏西南较为均衡的空间格局。2)景观生态风险呈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全局Moran′s I指数为0.747。高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东营市北部和东部沿海,占风险区面积的32.48%。3)东营市景观生态风险主要受社会经济基础和环境区位条件影响。在全市范围内,海岸线距离是主导因素,决定度为0.43;在城镇区域,人口密度为主导因素,决定度为0.38。[结论]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丰富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方法,也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风险管理提供实证支持。
- 李建春周晓雨李慧琳王玉婷袁文华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影响因素
- 黄河三角洲典型植被-土壤主要营养成分特征分析
- 2025年
-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暖温带保存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黄河频繁改道与入海水沙快速变化的影响,湿地的植被覆盖度与群落结构等均随之快速变化,进而影响土壤的营养成分。为查明黄河三角洲典型植被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笔者以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采集典型天然植被、裸土和农作物的土壤样品(0~30 cm)并测定有机碳、总氮、总磷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大豆(Glycine max)>玉米(Zea mays)>棉花(Gossypium spp.)>裸土>高粱(Sorghum bicolor)>翅碱蓬(Suaeda salsa)>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柽柳(Tamarix chinensis);总氮含量:大豆>棉花>高粱>互花米草>翅碱蓬>裸土>玉米>柽柳>芦苇。(2)在0~10 cm土层中,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质量分数ω(C)/ω(N):裸土>芦苇>翅碱蓬>互花米草>柽柳>棉花>高粱>大豆>玉米;ω(N)/ω(P):大豆>玉米>棉花>互花米草>高粱>翅碱蓬>柽柳>裸土>芦苇;ω(C)/ω(P):大豆>棉花>玉米>裸土>互花米草>翅碱蓬>高粱>芦苇>柽柳。(3)农业利用对土壤的总氮和总磷都有富集作用,大豆土壤的各种营养成分都高于其他几种农作物土壤;天然植被有机碳的含量都比裸土的低,互花米草和裸土的总氮含量在20~30 cm土层中比其他天然植被的高出一倍;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氮的积累的影响差异较大,而互花米草对不同土层土壤的氮积累都表现出抑制效果。总之,天然植被和农作物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影响比较复杂,天然植被对土壤的营养成分的消耗大于富集,而农作物及农业利用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富集大于消耗。
- 黄金廷方拓王强王嘉玮宋歌张太平
- 关键词:天然植被农作物黄河三角洲
- 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信息平台构建与应用
- 2025年
-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年轻、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多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及科研院所在黄河三角洲及其近海开展了多次生物多样性调查,积累了大量陆海观测数据。然而,由于缺乏系统性整理和规范化数据库建设,限制了相关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因此,针对黄河三角洲陆海统筹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工作对数据资源及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本文通过搜集、整理、补充调查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数据,构建了黄河三角洲陆海耦合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体系,建立了包括陆海植物、动物、基础生境等多源异构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库;以Java EE平台和Hadoop为基础框架,研发了数据库服务平台,实现了数据采集−审核−入库一体化管理、调查一张图、多样性评价、物种图谱等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提供了信息平台;同时将生物多样性与区域性海洋健康评价相结合,为陆海统筹区域生物多样性数据管理、评价提供了模式探索。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了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物种及其分布特征智能化管理,量化了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为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服务支撑。
- 王晓杰王占金陈健斌谢宝华曹天贵刘德龙于晓霞韩广轩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陆海统筹信息平台
- 黄河三角洲湿地NPP和固碳释氧量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 2025年
- 湿地的固碳释氧功能对区域大气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是湿地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为量化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能力并解析其驱动机制,采用CASA模型估算了2005-202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净初级生产力(NPP),通过光合作用方程换算成固碳释氧量,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和贡献指数识别了固碳释氧功能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及贡献量。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2005-2020年多年平均净初级生产力为321.5 g/m^(2),总量为907.9 Gg/a,2005-2020年NPP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固碳、释氧量多年平均分别为309.3 g/m^(2)、836.4 g/m^(2),2005-2020年固碳释氧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从空间分布看,固碳释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NPP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一致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林地,其次为草地和农田;地理探测器探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和NDVI是固碳释氧空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子;贡献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林地、草地、农田对固碳释氧功能具有正贡献,养殖池、盐田、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对固碳释氧功能为负贡献,2005-2020年养殖池、盐田、建设用地的贡献指数呈增长趋势,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城市化、围垦养殖等人类活动的发展对于黄河三角洲湿地固碳释氧功能的消极影响在逐渐加强。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及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张红璐唐国中崔岚博王富强赵衡
-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固碳释氧黄河三角洲湿地
- 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乡土植物恢复配置对潮流的调控作用模拟
- 2025年
- 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治理之后使得大面积盐沼湿地裸露,面临侵蚀和湿地面积退化的风险,因此亟需开展乡土植物恢复工作,从而稳定生态系统结构。针对此状况,研究运用Delft3D模型,设置光滩、碱蓬、碱蓬+芦苇三种情景,结合实地监测数据,分析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潮流水深及流速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模型对水深和流速模拟准确性较高,但流速增加时模拟结果残差略有增加。本土植物恢复对水淹深度的调控作用不明显,但能够有效减缓潮流流速。不同情境下水淹深度几乎没有变化,小潮期间各情景下模拟点平均水深0.95—0.97m,风暴潮期间1.71—2.02m。对流速而言,在植物种植区中,碱蓬和碱蓬+芦苇情景在小潮和风暴潮期间都能够显著降低潮流流速,而种植区后方原始流速在10—60 cm/s之间的潮流也会被显著减缓。综合模拟结果,碱蓬+芦苇的种植模式较单一碱蓬种植模式在调控潮流方面具有更显著的效果,建议黄河三角洲管理部门在互花米草治理工程结束后尽快开展乡土植物恢复工作,从而减少湿地遭受侵蚀的风险。
- 刘佳凯赵世强王婧雯舒远琴马翠娜宁中华张明祥张振明
- 关键词:植物配置生态修复黄河三角洲
相关作者
- 刘高焕

- 作品数:255被引量:4,065H指数:4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研究主题:黄河三角洲 遥感 土地利用 MODIS GIS
- 陈沈良

- 作品数:201被引量:1,894H指数:25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黄河三角洲 长江口 海岸侵蚀 沉积物 黄河口
- 贾永刚

- 作品数:572被引量:1,636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
- 研究主题:海床 黄河口 沉积物 海底沉积物 黄河三角洲
- 韩广轩

- 作品数:137被引量:1,558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研究主题:黄河三角洲 滨海湿地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 互花米草 土壤呼吸
- 刘庆生

- 作品数:159被引量:1,837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研究主题:黄河三角洲 遥感 现代黄河三角洲 LANDSAT 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