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75篇“ 18氟-脱氧葡萄糖“的相关文章
18脱氧葡萄糖PET/CT对活动性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预测作用研究
2024年
目的 探讨18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 PET/CT预测活动性恶性肿瘤(active cancer,AC)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标志物指标。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2年5月于潍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AC住院患者,根据其检查后1年内是否发生AIS分为AIS组和非AIS组,通过患者基本特征(性别、年龄、体重、恶性肿瘤部位、PET/CT检查前空腹血)进行1:1倾向评分匹配,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及18F-FDG PET/CT影像学资料差异。影像学资料主要有颈动脉(carotid artery,CA)、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ascending aorta and aortic arch,AA0-AOA)、降主动脉(descending aorta,DA0)、髂动脉和股动脉(iliac artery and femoral artery,IA-FA)、内脏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皮下脂肪组织(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以及全肠道(total bowel,TB)的靶本底比(target to background ratio,TBR),VAT和SAT面积以及两者比值。对单因素logistic回归中P<0.1的变量采用逐步向后logistic回归筛选AC患者发生AIS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对AIS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88例患者,平均年龄(69.8±8.8)岁,男性占72.7%(64例),AIS组和非AIS组各44例。AIS组合并冠心病比例较非AIS组高,CA、AAO-AOA、DAO、IA-FA、VAT、SAT以及TB的TBR均较非AIS组增高,而VAT面积较AIS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冠心病(OR 3.92,95%CI 1.11~13.87,P=0.034)、CA TBR≥1.80 (OR 2.90,95%CI 1.04~8.10,P=0.042)、DAO TBR≥2.30(OR 4.13,95%C/1.45~11.75,P=0.008)、TB TBR≥3.34 (OR 2.87,95%C/1.01~8.12,P=0.047)和VAT TBR≥0.44(OR 3.92,95%CI 1.39~11.09,P=0.010)是AC患者发生AIS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上述5个指标绘制ROC的AUC为0.821(95%CI0.736~0.906,P<0.001),预测肿瘤患者发生AIS的敏感度为68.2%,特异度为81.8%。结论 有冠心病史,CA、DAO、VAT和TB的TBR增高是AC患者发生AIS的独立危险因
李爱媛范萍李现军赵喆战同霞谢海
关键词:恶性肿瘤缺血性卒中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18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接受R-CHOP方案化疗的78例DLBCL患者。记录18F-FDG PET/CT的初始(化疗前)参数和中期(化疗3~4个疗程)参数,观察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不良的关系及初始、中期参数对预后的评估效能,并对患者的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是否合并B症状、Ann Arbor分期为Ⅲ期及以上、是否合并结外病变、预后指数可能与DLBCL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P<0.05);性别可能与DLBCL患者的预后不良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合并B症状、预后指数、MTV-o>截断值、MTV-m>截断值、TLG-o>截断值、TLG-m>截断值均可能与DLBCL患者的远期预后有关(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MTV-o、低MTV-m患者的2年PFS率均高于高MTV-o、高MTV-m患者,低TLG-o、低TLG-m患者的2年PFS率均高于高TLG-o、高TLG-m患者(P<0.05)。细化研究结果显示,高MTV-o组中,低MTV-m的患者的PFS率明显高于高MTV-m患者(P<0.01);高TLG-o组中,低TLG-m的患者的PFS率高于高TLG-m患者(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检测初始参数,合理利用MTV-m、TLG-m等中期参数有利于较好地反映DLBCL的显像特点,科学监测DLBCL对于化疗的反应性,进而准确、高效地评估患者的远期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肇博王小姣杨剑茅娟莉李晓红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显像特点预后
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术在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8年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指病原微生物经血行途径侵犯心内膜、心瓣膜、邻近大动脉内膜伴有赘生物形成的感染性疾病。目前IE的临床诊断多采用改良的杜克标准[1],然而临床上对IE的早期诊断依旧非常困难。
朱丽莹岳巧艳陶臻罗瑞张乐乐许岩张彦亮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氟-脱氧葡萄糖感染性疾病动脉内膜
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诊断和评估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评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在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文献检索基于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纳入2016年12月前与大动脉炎和PET有关的文献。文献质量评价采用QUADAS-2,数据分析采用Meta-Disc统计软件。结果通过检索共获得文献70篇,最终纳入9篇英文文献进行Meta分析。患者疾病诊断均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分类方法。活动度评估标准多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评分,少数为临床评分。PET的结果评价采用了视觉分级或半定量方法。9项研究合并诊断比值比(DOR)为17.54,合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和73%,但特异度合并时具有异质性(I2=81.4%)。9项研究中有2项的结果纳入了同一患者的多次PET结果,1项研究有较多疑似活动患者最终纳入非活动组,可能影响Meta分析结果。分别通过敏感性分析去除以上研究,得到的统计结果一致性较好。去除以上研究后研究合并的DOR为30.32,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85%(I2=23%)。结论PET在大动脉炎的活动性诊断和评估中具有稳定的敏感度,但特异度差异较大,可作为临床上评估方法之一。
纪宗斐戴晓敏马莉莉顾涛颖孔秀芳马玲瑛陈慧勇姜林娣
关键词:TAKAYASU动脉炎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META分析
18-脱氧葡萄糖 PET/CT 显像对子宫颈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18-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 显像在初发子宫颈癌及子宫颈癌复发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于潍坊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的子宫颈癌患者的彩超、HPV、TCT 及部分 CT、MRI 及血清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结果,并与18F-FDG PET/CT 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终诊断依据病理结果。结果67例患者中,22例最终确诊为初发子宫颈癌,22例为子宫颈癌复发转移。18F-FDG PET/CT 确诊为子宫颈癌及复发转移的为41例,占94.0%,18F-FDG PET/CT 未诊断出子宫颈癌及复发转移的为3例,占6.0%。在初发的22个病例中,18F-FDG PET/CT 未诊断出的为1例,占4.2%,而综合辅助检查未诊断出4例,占16.7%;在复发转移的22个病例中,18F-FDG PET/CT 未诊断出的为2例,占7.0%,均为腺癌,而综合辅助检查未诊断出13例,占30.2%。结论18F-FDG PET/CT 显像较余辅助检查对于子宫颈癌早期诊断及复发转移诊断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周晓刘欣王丽
关键词:子宫颈癌
11碳-蛋氨酸与18脱氧葡萄糖在脑良性病变及低级别胶质瘤诊断中的比较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鉴于11碳-蛋氨酸(11C-Methionine,MET)在良性病变和在低级别胶质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尚少,本研究目的是筛选出术前用11C-MET和18-脱氧葡萄糖(18F-FDG)两种显像剂进行脑正电子断层显像(PET/CT)成像对良性和低级别胶质瘤(共2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两种显像剂分别对上述两种病变的显示能力,病变边界勾画情况以及鉴别诊断价值,为11C-蛋氨酸在脑内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包括脑内占位病变22例(其中良性病变5例,新发低级别胶质瘤WHO I级和II级共17例).每例外科手术或活检前均行18F-FDG和11C-MET PET扫描(两次扫描间隔时间在1周以内),根据病灶及正常对照区(大脑对侧相应正常区域)勾画出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进行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平均值测量,计算良性及低级别胶质瘤的肿瘤/非瘤比(tumor/normal brain uptake ratio,T/NT比值)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对比两种显像剂在上述两组病变中T/N比值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1C-MET在良性病变和低级别胶质瘤中的T/NT比值分别是1.59±0.28和1.52±0.48,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在良性病变和低级别胶质瘤中的T/NT比值分别是0.91±0.48和0.77±0.65,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本组所有22例病变中,11C-MET显示病变呈高代谢者19例,18F-FDG显示病变呈低代谢者17例.(3)11C-MET所示病灶边界清晰者17例,18F-FDG对病灶边界显示清晰者仅2例.(4)17例病灶显示清晰的患者11C-MET显示病变范围均大于18F-FDG.结论:虽然11CMET和18F-FDG两种显像剂均无法将良性病变与低级别胶质瘤区分开,但11C-MET对病灶侵犯范围及边界的显示均明显优于18F-FDG FDG,11C-MET还可检测和随访低级别胶质瘤(即惰性肿瘤)的生长情况,可为临床提供更多诊断、预后及治疗信息,因此,11C-MET可常规应用于脑内占位病变的显示,且其效果优于18F-FDG.
王欣璐韩立新王成姜丽莎谭思婷王伟民尹吉林
关键词:正电子断层显像
基于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和放射线基线比值与结直肠癌术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探讨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18F-FDG PET-CT)所测得的原发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肿瘤与正常组织的放射线基线比值(T/N比值)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18F-FDG PET-CT检查,分析原发灶SUVmax和T/N比值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方法获得SUVmax、T/N比值及肿瘤最大径预测无瘤生存时间的最佳界值点及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进一步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原发灶SUVmax与肿瘤TNM分期、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及肿瘤最大径有关,而T/N比值只与病理类型有关(均P<0.05)。预测无瘤生存时间(DFS)最佳界值点分别为SUVmax=12.2(灵敏度为67.6%、特异度为63.6%);T/N比值=6.9(灵敏度为51.4%、特异度为74.5%);肿瘤最大径=4.3 cm(灵敏度为56.8%、特异度为80.0%)。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年龄、肿瘤TNM分期、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T/N比值及CA125水平与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NM分期(P=0.000,OR值=3.98,95% CI:2.12~7.45)、肿瘤部位(P=0.009,OR值=0.43,95% CI:0.23~0.81)、肿瘤分化程度(P=0.001,OR 值=7.52,95% CI:2.12~25.90)及 T/N 比值(P=0.008,OR 值=2.92,95% CI:1.33~6.41)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而原发灶SUVmax并不是其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预后评估中,18F-FDG PET-CT所测得的T/N比值较原发灶SUVmax更具参考价值。
王晓燕彭贵娟张祥松陈志丰张冰李子平
关键词:18氟-脱氧葡萄糖预后
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在监测结直肠癌术后复发或转移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18F-FDG PET-CT)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250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检查前1周内血清癌胚抗原(CEA)是否升高分为低CEA组(CEA小于5μg/L,128例)和高CEA组(CEA大于或等于5μg/L,122例)。分析18F-FDG PET-CT显像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250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有166例确诊存在复发或转移,84例未发现复发或转移。低CEA组与高CEA组诊断转移或复发的灵敏度分别为98.5%和99.0%,特异度分别为88.9%和8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0.1%和97.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2%和94.4%,准确率分别为93.8%和96.7%;两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结论不论CEA水平升高或正常,18F-FDG PET-CT显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准确性。
黄慧徐文贵戴东宋秀宇朱研佳张莹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18氟-脱氧葡萄糖癌胚抗原
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联合同机增强C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18F-FDG PET-CT)联合同机增强CT技术(PET-增强C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接受PET-增强CT检查可疑存在肝转移的5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以最终确定诊断为标准,计算常规PET-CT、同机增强CT和PET-增强C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及其与最终诊断的一致性。结果58例结直肠癌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共发现147个可疑肝转移灶,最后证实恶性病灶125个,其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 cm者58个(46.4%);良性病灶22个,其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 cm者17(77.3%)个。常规18F-FDG PET-CT、增强CT和18F-FDG PET-增强CT对直径大于1.0 cm病灶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100%、93.1%和100%,与最终诊断的一致性分别为优、中等和优(Kappa值分别为1.000、0.408和1.000);对直径小于或等于1.0 cm病灶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42.7%、78.7%和94.7%,与最终诊断的一致性分别为无意义、一般和优(Kappa值分别为-0.005、0.305和0.848)。常规PET-CT、增强CT和PET-增强CT诊断直径小于或等于1.0 cm肝转移灶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25(95% CI:0.407~0.462)、0.651(95% CI:0.532~0.757)和0.924(95% CI:0.839~0.972);PET-增强CT的AUC明显大于常规PET-CT(Z=5.559, P<0.05)和增强CT(Z=4.183, P<0.05)。结论 PET-增强CT可以明显提高结直肠癌患者肝内小转移灶的诊断准确性。
张占文吕清湖陈斐妮廖斯琴张杰胡瑞胡平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肝转移
MRI及^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在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患者检出乳腺内原发灶的作用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乳腺MRI及^18-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检查对临床触诊乳腺为阴性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癌患者检出乳腺内原发灶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以腋窝肿物为首诊表现,经活检证实腋窝肿物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且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支持原发灶来自乳腺组织,双侧乳腺临床触诊均未发现明确恶性病变,并行乳腺MRI和^18F-FDG PET-CT检查的23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MRI和^18-FDG PET-CT对乳腺内原发灶的检出率,并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标准对病变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3例中,19例行腋窝肿物同侧乳腺根治术,病理证实17例为乳腺癌,MRI检出17例,^18F-FDG PET-CT检出5例;2例未发现癌灶者,MRI上提示可疑病灶,^18F-FDG PET—CT呈阴性表现。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MRI和^18F-FDGPET-CT对乳腺内原发灶的检出率分别为17/17和5/17。MRI检出的17例乳腺原发灶中,肿块性病变9例、非肿块性病变8例。肿块直径0.8~1.7cm,平均(1.2±0.3)cm。非肿块性病变表现为线样分布强化6例、段性分布强化2例。^18F-FDG PET—CT检出的5例乳腺原发灶均为肿块性病变,直径1.0~1.7cm(中位直径1.4cm)。12例^18—FDG PET-CT表现阴性的患者,MRI均显示病灶,其中4例肿块性病变(其中3例直径〈1.0cm)、8例非肿块性病变。结论乳腺MRI检查对临床触诊乳腺阴性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癌患者乳腺内原发灶检出率较高,而^18-FDG PET-CT对于乳腺内非肿块性原发灶和较小肿块性原发灶价值有限。
王红莉刘佩芳邵真真王菊侯明丽
关键词:淋巴结发射型计算机

相关作者

朱虹
作品数:168被引量:783H指数:1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PET/CT PET/CT显像 脱氧葡萄糖 18氟-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
胡裕效
作品数:52被引量:221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PET/CT PET/CT显像 脱氧葡萄糖 18氟-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
卢光明
作品数:830被引量:4,635H指数:29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功能磁共振成像 癫痫 体层摄影术
郭喆
作品数:91被引量:307H指数:11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PET/CT 脱氧葡萄糖 18F-FDG 阿尔茨海默病 发射型计算机
王新刚
作品数:20被引量:71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研究主题:PET/CT PET/CT显像 18氟-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N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