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533篇“ 25羟维生素D“的相关文章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26、25维生素D水平变化
2025年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26、25维生素D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我院收治的120例CHC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IL-26,并用质谱检测法检测25(OH)D水平。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IL-26及25(OH)D水平及研究组的肝纤维化程度、病毒载量的IL-26和25(OH)D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血清中IL-26及25(OH)D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0~F1分级比较,F1~F3分级的CHC患者血清中IL-26升高,25(OH)D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1~F3分级比较,F3~F4分级的CHC患者血清中IL-26升高,25(OH)D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病毒载量组比较,低病毒载量组的CHC患者血清中IL-26降低,25(OH)D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C患者中IL-26、25(OH)D呈现负相关性(r=-0.766,P<0.05)。结论:CH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26升高、25维生素D呈负相关,且肝纤维化程度及HCV病毒载量有关。
屈景淑申晶晶蒋楠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25羟维生素D病毒载量肝纤维化
初发Graves病患者血清25维生素D表达及其与甲状腺抗体的关系
2025年
目的:探讨初发Graves病患者25维生素D[25(OH)D]表达及其与甲状腺抗体的关系。方法:选取2023年1—9月厦门市海沧医院收治的114例初发Graves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清25(OH)D检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25(OH)D正常组、25(OH)D不足组、25(OH)D缺乏组。均给予针对性治疗,记录不同25(OH)D水平患者甲状腺抗体[促甲状腺激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25(OH)D与甲状腺抗体的相关性。结果:根据检测结果,25(OH)D正常组38例,25(OH)D不足组42例,25(OH)D缺乏组34例。三组TGA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RAb、TPOAb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缺乏组TRAb、TPOAb较25(OH)D不足组高,25(OH)D不足组TRAb、TPOAb较25(OH)D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RAb、TPOAb、25(OH)D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25(OH)D水平与甲状腺抗体水平呈负相关(r=-0.468、-0.395,P<0.05)。结论:初发Graves病患者25(OH)D水平与甲状腺抗体水平呈负相关,而初发Graves病患者25(OH)D充足利于治疗后甲状腺抗体水平改善。
陆亚群夏燕华张陈芬李春艳孙满芳于洪潇梁李娜
关键词:25羟维生素D甲状腺抗体
象山县成人25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骨转换标志物和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2025年
目的了解宁波市象山县成人25维生素D[25(OH)D]水平和缺乏情况,分析25(OH)D水平与骨转换标志物(BTMs)、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2020年8—11月招募来自宁波市象山县的志愿者3117例,其中男性1122例,女性1995例,年龄为22~95岁。采集研究对象血清样本进行25(OH)D、BTMs检测,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研究对象的腰椎、股骨颈及全髋部BMD。结果研究人群25(OH)D不足比例为39.7%(1236/3117),25(OH)D缺乏比例为9.1%(284/3117)。按年龄分组后,在小于50岁人群中,男女25(OH)D缺乏比例均最高,分别为11.1%(21/189)和31.0%(139/449)。按性别分组后,25(OH)D水平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男性:r=-0.161,P<0.001;女性:r=-0.069,P=0.002)。男性25(OH)D水平与股骨颈BMD(β=0.001,P=0.019)、全髋部BMD(β=0.001,P=0.034)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宁波市农村地区25(OH)D缺乏和不足仍较为普遍,尤其是<50岁的女性,需引起重视,并及早调整生活方式或使用维生素D补充剂。此外,本研究发现人群中25(OH)D水平与BMD呈正相关关系,与β-CTX呈负相关关系。
鲍红丹周雅芬史琼瑶郭婧怡章振林高超
关键词:25羟维生素D骨转换标志物骨密度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25维生素D_(3)和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2025年
背景抑郁障碍(MDD)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也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和血脂水平与MDD有关,但是其是否与NSSI有关尚不明确。目的比较伴或不伴有NSSI行为青少年MDD患者的25维生素D_(3)[25(OH)D_(3)]和血脂水平,并探索其对NSS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精神科和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MDD患者129例,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NSSI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NSSI组(77例)和非NSSI组(52例)。采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失眠严重指数(ISI)、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样本中25(OH)D_(3)和血脂水平,并进行两两比较。进一步采用多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青少年MDD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影响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25(OH)D_(3)和血脂水平对NSSI行为的诊断价值。结果NSSI组的年龄低于非NSSI组,而PANSI总分、ISI总分、CES-D总分高于非NSSI组(P<0.05)。NSSI组25(OH)D_(3)水平低于非NSSI组,而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非NSSI组(P<0.05)。多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OR=5.695,95%CI=2.422~13.388,P<0.001)和25(OH)D_(3)(OR=0.871,95%CI=0.768~0.987,P<0.05)是青少年MDD患者伴有NSSI行为的影响因。LDL-C和25(OH)D_(3)评估青少年MDD患者NSSI行为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95%CI=0.65~0.82,P<0.001)、0.62(95%CI=0.52~0.72,P=0.02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89 mmol/L、19.15μg/L;LDL-C联合25(OH)D_(3)水平[ln(p/1-p)=1.364X1-0.143X2-0.161,其中X1、X2分别为LDL-C、25(OH)D_(3)]预测青少年MDD患者NSSI行为的AUC为0.77(95%CI=0.69~0.85,P<0.001),灵敏度为77.92%、特异度为67.31%。结论伴有NSSI行为的青少年MDD患者存在一定水平的25(OH)D_(3)和血脂水平
凡豪杰刘乐伟夏磊田英汉杨铖郝明茹赵鑫申晴晴莫大明耿峰刘寰忠
关键词:抑郁抑郁障碍青少年
人工喂养和母乳喂养对婴幼儿25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
2025年
研究人工喂养和母乳喂养对婴幼儿25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方法 依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于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体检的120例足月儿,按照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母乳喂养组及人工喂养组,记录出生时的体重,身高及6-9个25维生素D水平,比较两组6-8个月龄时的不同的生长发育情况及25维生素D水平。结果 喂养后,人工喂养组的25维生素D水平高于母乳喂养组;人工喂养组的身高、体重数据低于母乳喂养组(P<0.05)。结论 对于婴幼儿而言,不论是人工喂养还是母乳喂养均有自身优势,母乳喂养对婴儿生长发育更为有利,且可提升免疫功能,但母乳喂养可能导致婴儿25维生素D缺乏,因此需及时补充。
拉米来木·阿吉郭荣荣依扎提古丽·阿里木苏丽亚·阿不力孜
关键词:母乳喂养婴幼儿
血清25维生素D水平检测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临床价值
2025年
评估在妊娠期糖尿病中血清25维生素D水平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次入组的12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均选自本院在2023年10月-2024年11月收入,将其归于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正常孕妇120例收入对照组,均对其进行血清25维生素D水平检测,分析其检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的TG、EPC和HDL-C水平高(P<0.05);而在TCH、FINS和LDL-C指标上,两组相差不大(P>0.05),血清25(OH)D2指标和TG指标以负比例关系呈现(r=-0.146,P<0.05);与FINS、FPD、HDL-C、TCH和LDL-C指标无相关性(r=0.022,r=-0.045,r=0.053,r=0.0.75,r=-0.032,P>0.05);因变量设置为妊娠糖尿病,而自变量包含BIM、年龄、糖尿病家族史、FINS、FPD、HDL-C、TCH、LDL-C、TG和血清25(OH)D2,以Logistic 回归分析妊娠糖尿病相关诱因,发现妊娠糖尿病的发生和BIM、年龄、糖尿病家族史、HDL-C、TG血清25(OH)D2相关(P<0.05)。结论 在妊娠糖尿病中,血清25维生素D水平检测更具优势和应用价值,孕妇一旦血清25维生素D缺乏,则会诱发妊娠糖尿病,这一指标作为该病症的高危诱发因,因此,适当补充维生素D可促进孕妇胰岛抵抗改善,从而预防妊娠糖尿病,保证母婴安全与健康。
杨鑫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
维生素D缺乏患者血清25维生素D水平与M-MDSCs、TNF-α、IL-10的差异性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维生素D缺乏患者血清25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单核细胞型髓源抑制性细胞(M-MDSC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10(IL-10)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6—9月于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维生素D缺乏症患者24例(维生素D缺乏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24例(正常对照组),收集基础临床指标,采集外周抗凝血,分离外周血浆和血细胞后,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45+白细胞和CD45^(+)CD15^(-)CD11b^(+)HLA^(-)DR^(-)CD14^(+)M-MDSCs,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TNF-α、IL-10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25(OH)D与M-MDSCs、TNF-α及IL-10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维生素D缺乏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增加、M-MDSCs增高(P均<0.05),血浆中TNF-α水平升高、IL-10降低(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5(OH)D与CD45^(+)白细胞、M-MDSCs和TNF-α呈负相关,与IL-10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患者25(OH)D水平降低后可促进炎症发生,并与M-MDSCs密切相关。
刘力源刘力源申文科王雷马钧柏王浩
关键词:维生素D缺乏25羟维生素D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
血清25维生素D与妊娠期糖尿病胰岛抵抗的相关性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清25-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VD)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接收的65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医院接收的65名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血清25-OH-VD、血糖、胰岛指标检测,比较2组各指标水平。采取Pearson相关性分析25-OH-VD与血糖、胰岛指标的关系,采取多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结果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2 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PBG)、空腹胰岛(fasting insulin,FINS)、稳态模型评估-胰岛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水平高于对照组,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sismodel assessmentβcell function,Homa-β)、25-OH-V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维生素D营养状态缺乏占36.92%、不足占58.46%、充足占4.62%,对照组维生素D营养状态缺乏占15.38%、不足占53.85%、充足占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VD与HbAlc、FBG、2 hPBG、FINS、Homa-IR呈负相关(P<0.05),与Homa-β呈正相关(P<0.05)。25-OH-VD缺乏为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VD与血糖、胰岛抵抗密切相关,25-OH-VD缺乏是引发妊娠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研究价值较高。
宋振香孙慧芹孙胜玉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25-羟维生素D血糖胰岛素抵抗
血清25维生素D检测在针剂注射维生素D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中的应用价值
2024年
探讨检测血清25维生素D(25OHD)水平指导注射维生素D(VD)治疗老年骨质疏松(OP)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某基层医院门诊于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期间接诊的70例老年OP病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A、B两组,各35例。A组予以常规治疗,B组通过检测25OHD水平指导注射VD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骨密度、骨钙水平变化,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A组有效率85.71%、B组为94.29%,B组明显好于A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BMD、N-MID水平对比,p>0.05;治疗后2组BMD、N-MID水平明显改善,且B组优于A组,p<0.05。B组患者Qualeffo-41各维度得分均优于A组,p<0.05。结论 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通过检测25OHD指导应用针剂注射VD可实现个体化的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蒋晓萍
关键词:老年骨质疏松骨密度
血清白脂25维生素D3在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血清白脂25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_(3),25(OH)D3]在识别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peripheral neuropathy, PN)的临床潜力。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接诊的T2DM患者150例为调查对象,其中56例合并PN患者纳入PN组,94例无PN患者纳入非PN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患者合并PN的独立影响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分析血清白脂25(OH)D3对T2DM并发PN的预测效能。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PN组患者较非PN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增加(P<0.05),平均病程显著延长(P<0.05),HbA1C显著上升(P<0.05),高血压比例显著增加(P<0.05)。与非PN组比较,PN组患者血清白脂水平显著上升(P<0.05),25(OH)D3水平显著下降(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显示年龄、病程、HbA1c水平及白脂水平为T2DM合并PN的危险因(OR>1,P<0.05),25(OH)D3水平为T2DM合并PN的保护因(03联合预测T2DM患者合并PN的曲线下面积为0.758(P<0.05),灵敏度为71.43%,特异性为68.09%。结论 T2DM患者并发PN与血清高水平的白脂及低水平的25(OH)D3有关,血清白脂25(OH)D3联合检测为临床T2DM并发PN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及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海敏田德增李晓燕
关键词: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5羟维生素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