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64篇“ A型花岗岩“的相关文章
安哥拉西北部CONDA地区铝质A花岗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2025年
本文对安哥拉西北部CONDA地区A花岗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其形成时代、石成因及形成的构造背景。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990±12)Ma,表明该体的侵位时代为古元古代造山纪。样品富SiO_(2)(65.20%~70.57%)、K_(2)O+Na_(2)O(6.43%~8.33%),中等的A/CNK(0.94~1.02),w(Al_(2)O_(3))、w(CaO)、w(MgO)分别为13.74%~15.43%、1.84%~3.52%、0.69%~1.75%,K_(2)O/Na_(2)O为1.35~1.51,w(K_(2)O)为3.66%~4.86%,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稀土配分模式,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中等((La/Yb)_N为11.03~30.27),Eu总体表现为负异常(δEu为0.56~1.02),Ce异常不明显(δCe为0.90~1.06)。样品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K等,亏损Ba、Sr、Eu,并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具有高的Zr、Y、Nb、Ga、Ce含量,Rb/Nb(6.42~10.12)、Y/Nb(1.16~2.31)、10~4Ga/Al值均>2.6,较高的Zr饱和温度(816.0~850.1℃),表明体具有A2花岗岩的特征。浆源区压力较低、温度较高,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CONDA地区的A2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古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过程中,活动大陆边缘的俯冲作用引起的弧后伸展环境。
周永刚张洪瑞刘治博罗迪柯贾鹏飞于春楠王子圣李春稼靳立杰
关键词: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古元古代A型花岗岩
福州鼓山地区A花岗岩中碱性暗色矿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25年
浆作用的不同时期、不同种属的碱性暗色矿物的矿物学信息能反演浆演化过程。本文对福建福州鼓山地区的晶洞花岗岩进行了主微量元素、锆石U-Pb同位素定年、Lu-Hf同位素分析,并对其特征暗色矿物进行了电子探针微区分析。鼓山花岗岩发育典的钠铁闪石、霓石等碱性暗色矿物,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高硅、富碱、贫镁钙、低铁铝,属于准铝质到过碱质石;其LREE富集,HREE亏损,具有Eu负异常的特征,均显示K、Rb、Th、U等元素相对富集,Ba、Sr以及高场强元素Nb、Ta、P、Ti相对亏损,为典的高分异的碱性A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在95Ma左右,指示其形成时代为晚白垩世早期。锆石的平均ΔFMQ=+5.36,表明浆具有较高的氧逸度,钠铁闪石和霓石等碱性暗色矿物形成于浆演化的晚期阶段。霓石显示出其高硅、高钠、高铁,低钛、镁、铝、锰的特征。钠铁闪石具有富碱、高铁、多硅、贫钙的特征。碱性花岗岩的锆石ε_(Hf)(t)值范围为-1.8~+5.4,二阶段模式年龄t DM2为810~1278Ma,浆源区为同期底侵的富集地幔来源的陆壳石在高温下部分熔融形成,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背景下的伸展环境。
邓心禾王力圆徐净陈素余
关键词:A型花岗岩霓石钠铁闪石岩石成因
甘肃龙首山南部山丹地区志留纪A花岗岩成因及动力学意义
2025年
龙首山浆事件对推演祁连山带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甘肃龙首山南部山丹花岗岩进行石学、全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以及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山丹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27.2±2.2 Ma,是中志留世浆活动的产物。山丹花岗岩具有高Si和富碱特征,CaO、MgO和P_(2)O_(5)含量低,A/CNK=1.02~1.17,呈现过铝质钾玄-高钾钙碱性的特点。样品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且富集Rb、Th、U、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La、Ce和Ti等高场强元素(HFSE),为过铝质A2花岗岩。锆石饱和温度计算山丹花岗岩的结晶温度为807~1078,℃且样品具有相对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ε_(Hf)(t)值为-6.51~-4.30,表明其浆源区可能为古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研究表明,山丹花岗岩形成于早泥盆世,是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说明北祁连造山带及邻区在中-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期间进入后碰撞伸展环境。
张治国唐国强刘希军杨有海肖让李得超田昊
关键词:龙首山锆石U-PB年代学
辽东兰花岭地区古元古代Ⅰ花岗岩类与辽吉A花岗岩对比研究
2024年
辽东半岛是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古元古代活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元古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并记录了多期浆-变质作用,约2.2 Ga的辽吉A花岗岩和1.89~1.85 Ga的巨斑状花岗岩、正长分别标志着辽东古元古代造山作用的开端和结束。最新研究显示,2.20~2.15 Ga的浆作用形成了2种不同类花岗岩,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石成因和构造意义。在青城子铅锌矿集区北部采集的兰花岭、白砬子花岗闪长和黄泊辉绿,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77±19 Ma、2129±36 Ma、1876±29 Ma。花岗闪长石成因类、地球化学特征与典的约2.2 Ga的辽吉A花岗岩明显不同,属于弱过铝质、低钾钙碱性—碱性石,Zr、Hf、Nb、Rb含量较低,K_(2)O/Na_(2)O值、稀土元素总量极低,为典的Ⅰ花岗岩类。根据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ε_(Hf)(t)值为-5.1~9.0,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2089~2817 Ma,浆源区为约2.5 Ga的太古宙地壳物质和少量软流圈地幔物质。兰花岭地区花岗闪长具备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亲缘属性,可能形成于弧浆俯冲挤压环境;结合形成于伸展环境的A条痕状花岗岩特征,认为约2.2 Ga辽东地区古元古代活动带呈现总体伸展、局部挤压的构造环境,为洋壳板块向龙岗地块俯冲碰撞过程中或碰撞后的弧后盆地。
顾玉超鞠楠陈仁义杨凤超胥嘉杨宏智
关键词:古元古代锆石U-PB测年LU-HF同位素
北山造山带东部微波山早志留世S花岗岩成因及构造背景
2024年
为研究北山造山带东部微波山地区的大地构造背景,选取在该地区广泛发育的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工作、锆石U-Pb年代学、石学及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微波山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类、成因及构造背景。锆石年龄为(440.80±0.19)Ma和(155.05±0.37)Ma,表明该体形成于早志留世,并在侏罗世形成复式体。石学特征定名本次样品为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成因类为S花岗岩,稀土配分曲线与微量元素蛛网图为右倾,显示岛弧特征。根据Yb、Y、Sr、Al_(2)O_(3)的含量特征确定其中两个样品为埃达克,建立微波山构造-浆演化模,早志留世小黄山洋盆向北俯冲,幔源浆底侵,长英质浆移出形成岛弧
郭明星匡永生邵博群王霞霞王湘君杨志杰
关键词:北山造山带早志留世S型花岗岩埃达克岩
赣北彭山还原性S花岗岩成因及其对Sn富集的启示:来自锆石微量元素的证据
2024年
彭山锡多金属矿集区成矿区划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与江南钨多金属成矿带的过渡部位。以前研究认为与锡大规模成矿有关的花岗岩通常为高分异的过铝质浆,但是关于Sn在还原性浆中与矿物相的分配和迁移的氧逸度阈值犹未可知,锡与钨在赣北地区成矿的分带分区(解耦)究竟是受浆源区特征的控制还是为氧逸度所制约,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对区内花岗岩石成因、锡的来源、浆演化早期的氧化还原条件,及其对锡在浆中的分配、萃取和迁移的控制过程开展了研究,即对彭山体进行了精细的锆石原位微区分析测试。结果显示,锆石P含量普遍较高,结合P(∑REE+Y)拟合的3条趋势线的斜率分别为0.91、0.85和0.81,与S花岗岩(∑REE+Y)<1.15×P演变规律相符。在Eu/Eu^(*)Yb N/Gd N关系图解中未显示出与Ti分离曲线的同步协变关系,相反,各组石均显示为负相关关系,说明3组锆石Eu/Eu^(*)的比值受榍石与斜长石的共结晶的影响较为有限。依据Hf Ce^(4+)/Ce^(3+)zircon和Ti Ce^(4+)/Ce^(3+)zircon关系图,白云母花岗岩数据区域均位于趋势线末端,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相比,显示出更低的氧逸度特点。Eu/Eu^(*)与Ce^(4+)/Ce^(3+)zircon比值在各石单元中所表现出的还原程度是相耦合的,即组成彭山体的3个石单元——成矿后花岗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基和白云母花岗岩成矿株,其锆石Eu异常(Eu/Eu^(*))和Ce^(4+)与Ce^(3+)比值(Ce^(4+)/Ce^(3+)zircon)呈逐渐递减趋势。双桥山群中1.5~1.3 Ga砂泥质沉积与细碧角斑系组成的海相古火山喷发沉积建造,可能提供了本区Sn的初始来源。白云母花岗岩成矿株的氧逸度显著低于大湖塘石门寺矿床的花岗岩,锆石微量元素揭示了富锡浆演化比富钨浆具有更低的氧逸度。
尹青青唐菊兴唐菊兴赵晓彦汪方跃汪方跃郭虎郭虎谢金玲代晶晶代晶晶
关键词:还原性S型花岗岩锆石赣北
中亚造山带中段早--中三叠世埃达克A花岗岩成因及构造意义被引量:4
2024年
中亚造山带增生过程中发育的典浆作用是研究其演化过程的关键。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缘达伦乌苏二长花岗岩花岗系统的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达伦乌苏二长花岗岩具有明显高Sr、低Y、Yb含量,高Sr/Y值(88.55~140.34),无明显Eu异常(δEu值为0.68~0.98),具埃达克地球化学特征。花岗富SiO_(2),贫CaO和MgO,具高的FeOT/(FeOT+MgO)和10000×Ga/Al值,高Zr、Nb、Ta含量,富集Pb、Hf、Rb、K和Th,相对亏损Ba、Sr、P和Ti,属于典A花岗岩。二者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49.0±2.3)Ma和(241.0±2.8)M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埃达克指示了古亚洲洋闭合后陆壳碰撞加厚的背景,而A花岗岩指示了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两种典浆作用记录了早—中三叠世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缘由增生造山到造山后期伸展的转换过程。
王文宝李卫星雷聪聪马军闫振军薄海军丁海生彭渊哲
关键词:中亚造山带三叠纪埃达克岩A型花岗岩
西昆仑克里雅地区晚三叠世S花岗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Hf-Nd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
2024年
锂是当今中国重要的战略金属资源。近年来,在西昆仑稀有金属成矿带中陆续发现卡拉瓦拉、牧林场、康西瓦、白龙山、雪凤岭等中大高品位伟晶锂矿。为了在具有锂铍化探异常圈定区域寻找新的稀有金属矿床,本次研究以西昆仑造山带东缘大红柳滩稀有金属矿集区的白龙山矿床为模,建立“晚三叠世S花岗岩-伟晶+巴颜喀拉群地层+韧性剪切带的薄弱地段就位+锂铍化探异常”的组合找矿模。为了探究位于大红柳滩东缘的克里雅地区是否具有发现稀有金属矿床的潜力,本文以这套组合找矿模为指导思想,结合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Nd同位素等方法对克里雅花岗岩体的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区域地层及其构造背景与白龙山矿床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克里雅体属于S二长花岗岩,平均年龄为207±1.1Ma,与白龙山矿床母S二云母花岗岩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此外,尽管克里雅区域锂铍化探异常较高,出露地层相同,且出露伟晶,构造形成环境同为后碰撞,但两者浆源区不一致。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克里雅地区不适合运用以白龙山伟晶锂矿床为模的找矿理论指导。
王振宏王核白洪阳黄亮王堃宇刘金恒
关键词:西昆仑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A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2024年
华北克拉通保存有与Columbia超大陆裂解相关的中元古代浆记录。本文综述了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A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特征,讨论了各期次A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背景,论述了其对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裂解事件的指示意义。华北克拉通主要发育4期A花岗岩:1)~1.78 Ga A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南缘熊耳裂陷槽和晋陕地区;2)~1.70 Ga A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北缘渣尔泰—白云鄂博和燕辽裂陷槽;3)~1.60 Ga A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南缘熊耳裂陷槽;4)~1.32 Ga A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北缘渣尔泰—白云鄂博和燕辽裂陷槽。这4期A花岗岩均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可能与同期伸展作用导致浆底侵提供热源有关。整体具有造山后伸展到陆内裂谷环境的演化序列,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A花岗岩记录了4期主要的裂解事件,为华北克拉通参与了Columbia超大陆裂解提供了依据。
陈杰陈杰杨明慧贾会冲张威刘鑫白东来田刚李竞赢
关键词:A型花岗岩
粤北坪田地区三叠纪A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2024年
坪田体位于华南南岭中部,是认识华南三叠纪浆作用及其地球动力背景的理想窗口.以坪田花岗岩类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系统的全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坪田体由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粗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和中粒二长组成,成年龄为238~239 Ma,形成于中三叠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石轻稀土元素富集,有明显铕负异常(δEu平均为0.42).富集Zr、Hf、Y、Ce,明显亏损Sr、P和Ti,属于准铝质到弱过铝质碱性花岗岩类,为A花岗岩.锆石ε_(Hf)(t)值为-37.7~-5.0,tDM2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578~3597 Ma之间,结合全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其原始浆来源于地壳中长英质物质在低温高压环境下部分熔融,可能混入古老地壳物质,并经历了一定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于后碰撞伸展背景.综合华南A花岗岩和碱性正长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空间分布,认为华南内部三叠纪区域构造演化主要受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碰撞带和华南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带共同控制,华夏地块在中三叠世(238 Ma左右)发生构造环境的转变,从早三叠世的碰撞挤压环境,到中晚三叠世过渡到后碰撞伸展环境.
席振席振刘清泉陈肇华
关键词:A型花岗岩中三叠世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