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472篇“ GLYCINE“的相关文章
甘氨酸衍生物缓蚀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025年
为了提高甘氨酸的缓蚀率,通过分子设计,在甘氨酸分子上引入疏水碳链。运用红外和核磁进行了结构表征,表明成功合成了甘氨酸衍生物。通过失重法、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甘氨酸衍生物在1 mol/L HCl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和缓蚀机理探讨。失重法结果表明甘氨酸衍生物缓蚀剂的缓蚀率高于甘氨酸,当甘氨酸衍生物的添加量为100 mg/L时,缓蚀率就可以达到93.04%。热力学分析表明甘氨酸及其衍生物缓蚀剂在碳钢表面的吸附均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属于物理化学吸附,但甘氨酸衍生物的吸附自由能的绝对值较大,因此其分子与碳钢表面的作用更强。极化曲线表明添加了甘氨酸衍生物的阳极曲线向低电流密度方向移动,表现为阳极缓蚀剂。通过扫描电镜可看出添加了甘氨酸衍生物的碳钢表面光滑,无明显的腐蚀痕迹,表明甘氨酸衍生物对碳钢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郭强强赵海燕石春杰
关键词:甘氨酸甘氨酸衍生物缓蚀作用碳钢
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棕榈酰甘氨酸及其盐(以酸计)等脂肪酰类甘氨酸及其盐的含量
2025年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测定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如椰油酰甘氨酸盐及含该类原料的化妆品中各类脂肪酰甘氨酸及其盐(以酸计)的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乙腈-0.2%甲酸水作溶剂,涡旋混合器溶解样品,经ACQUITY BEH C18(1.7μm*2.1 mm*100 mm)色谱柱分离,以乙腈-0.2%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Xevo TQ-S cronos液相色谱质谱仪分析。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5 mg/m L~0.050 mg/m L,检出浓度(S/N=3)为0.0001 mg/m L,回收率为85.0%~111.8%。方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各类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原料及含原料产品中脂肪酰类甘氨酸及其盐(以酸计)的测定,也为此类原料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参考。本方法脂肪酰类甘氨酸包含:棕榈酰甘氨酸、辛酰甘氨酸、月桂酰甘氨酸、肉豆蔻酰甘氨酸、油酰甘氨酸、亚油酰甘氨酸。
张志明吴玉涛
植物富含甘氨酸蛋白家族功能研究进展
2025年
富含甘氨酸蛋白(glycine-rich proteins,GRPs)是一类序列中含有甘氨酸高度重复序列的蛋白家族,植物GRPs家族成员众多,其功能丰富多样。目前的研究表明,GRPs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早在1986年在植物中分离鉴定了第一个GRP基因,近年来有关GRPs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与逆境响应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丰富了人们对GRPs功能的认识,但国内仍缺少对植物GRPs功能的系统总结。为此,本文系统总结了GRPs家族蛋白的序列结构特征、家族分类、亚细胞定位特性以及它们在植物生长发育与逆境胁迫调控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根据序列结构的差异,植物GRPs家族可分为五大类,第Ⅳ类的GRPs又可分为4个亚家族。植物GRPs家族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和发育阶段特异性,同时还受多种环境因素的调控。GRPs不仅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分,还广泛参与植物正常和逆境环境下的生物学过程,在逆境条件下可能还具有一定的跨细胞器穿梭能力。通过本文的系统总结,期望能为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国内对植物GRPs功能的研究向更高水平前进,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向。
王斌林薇肖艳辉袁晓
关键词:生长发育抗逆性
大豆SLAC/SLAH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2025年
慢阴离子通道(Slow anion channel,SLAC/SLAH)是植物中较保守的一个家族。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大豆SLAC/SLAH家族基因进行鉴定,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共线性关系、二级结构、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保守基序、基因结构以及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基因组中含有11个SLAC/SLAH基因,可分为两个亚组,亚组内成员之间存在共线性关系,且保守基序和基因结构更为相似。大豆所有的SLAC/SLAH蛋白均含有数个跨膜结构域且定位于细胞膜。启动子分析显示,该家族基因含大量与激素和胁迫应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对SLAC/SLAH家族基因的组织表达和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基因在大豆的根、种子或叶片中表达量比较高。经NaCl处理后,部分基因表达受到严重抑制,可能在大豆的盐胁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孙云萌段香波刘冰申星亮杨帅于洋
关键词:大豆生物信息学分析
甜菜碱对苹果果实采后抗坏血酸代谢的影响
2025年
抗坏血酸是苹果中的一种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阐明甜菜碱处理对苹果果实贮藏过程中抗坏血酸代谢的影响,以‘秋锦’苹果为试材,探讨采后10 mmol/L甜菜碱溶液浸泡对果实抗坏血酸含量及其合成和氧化再生途径关键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菜碱处理在整个贮藏过程延缓了果实中抗坏血酸含量下降,在贮藏末期,甜菜碱处理和对照果实抗坏血酸含量分别为8.54 mmol/kg和8.23 mmol/kg。甜菜碱处理上调了果实抗坏血酸生物合成和氧化再生途径中MdPGI、MdPMI、MdPMM、MdGMP、MdGME、MdGGP1、MdGGP2和MdGGP的表达以及GalDH、GalLDH、GalUR、APX、DHAR、MDHAR、GR活性和基因表达,在贮藏第12天,甜菜碱处理组果实GalDH、GalLDH、GalUR、APX、DHAR、MDHAR和GR活性分别是对照组果实的1.07,1.09,1.30,1.12,1.17,1.12倍和2.97倍,MdGalUR、MdAPX、MdDHAR、MdMDHAR和MdGR相对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果实的1.29,3.00,1.29,1.45倍和2.97倍。然而,甜菜碱处理下调了果实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及基因表达,在贮藏第12天,甜菜碱处理组果实AO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比对照组低27.97%和28.55%。结论:甜菜碱通过激活抗坏血酸合成和氧化再生途径中关键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来维持‘秋锦’苹果的抗氧化能力。
高田曲淋鸿郭谜黄蕊李灿婴葛永红
关键词:苹果果实甜菜碱抗坏血酸
160份大豆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表型多样性分析
2025年
为了解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160份大豆资源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变异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0份大豆资源变异系数分布范围在3.00%~93.40%之间,其中4粒荚数变异系数最大,遗传多样性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160份大豆资源划分为四大类,其中第四大类主要来自于国外资源,主要特征为底荚高度较低、结荚较密、蛋白质含量较高、综合性状良好。主成分分析表明,综合表现最高的是编号ZY495,得分为5.40。其次为ZY533,得分为4.40。研究表明,160份资源具有广泛的遗传背景,为黑龙江大豆遗传育种提供有效的表型数据支撑。
孙浩月韩冬伟张笛王振朱治佳王连霞张金东李明袁明
关键词:大豆种质资源荚粒数聚类分析
干旱胁迫下贵州野生大豆种子萌发微结构观察
2025年
为了解干旱胁迫下贵州野生大豆种子萌发形态结构,本研究通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以贵州野生大豆gyys1、gyys2、gyys3为材料,与贵州栽培大豆qd10进行对比,采用种子发芽试验、测定生理指标和扫描电镜对贵州野生大豆抗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PEG-6000溶液处理下,野生大豆发芽势、发芽率显著高于栽培大豆,在种子萌发吸水阶段,干旱胁迫下贵州野生大豆的种脐变化程度较小,而栽培大豆种脐在干旱胁迫下明显变小。贵州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皮及种脐结构相同,但野生大豆种皮明显薄于栽培大豆,且野生大豆种皮厚度和结构在干旱胁迫处理下变化不大,栽培大豆在干旱胁迫下种皮明显变薄,推测干旱胁迫影响了柱状细胞和薄壁细胞的吸水膨胀,种脐受到干旱胁迫影响,吸胀作用减弱,导致水分进入种子内部速率变低,种子发芽率受到影响。
徐熙何兵谭春燕朱星陶陈佳琴杨春杰娄利娇龚锡震
关键词:野生大豆干旱胁迫种子萌发微结构
利用水稻秸秆及大豆秸秆栽培3种侧耳的试验
2025年
以秀珍菇菌株E91、榆黄蘑菌株E14和平菇菌株E15为材料,采用不同比例的水稻秸秆、大豆秸秆代替木屑进行栽培试验。通过对比不同配方中各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及长势、产量、生物学效率、子实体营养成分(粗蛋白、粗多糖、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筛选出适合3种侧耳栽培的基质配方。结果表明,这2种农作物秸秆均可作为3种侧耳的栽培基质,秀珍菇菌株E91的最佳基质配方为大豆秸秆30%、杂木屑55%、麸皮12%、石灰2%、石膏1%;榆黄蘑菌株E14的最佳基质配方为大豆秸秆60%、杂木屑25%、麸皮12%、石灰2%、石膏1%;平菇菌株E15的最佳基质配方为水稻秸秆30%、杂木屑55%、麸皮12%、石灰2%、石膏1%。
何雪梅赵辉李彪冯慧孙传齐马洁邓力
关键词:侧耳水稻秸秆大豆秸秆菌丝生长速度生物学效率
甘氨酸尾气中甲醇低能耗处理技术研究
2025年
在甘氨酸尾气中存在大量的甲醇,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对甘氨酸尾气进行净化达到排放的标准,同时对其中的甲醇进行回收利用,利用甲醇的理化特性和分子筛的高效吸附性,提出了一种低温冷凝—吸收—分子筛吸附组合工艺用于甘氨酸行业尾气中甲醇的低能耗回收处理。从分子筛吸附理论研究和工艺优化两个方面实现甘氨酸行业尾气中甲醇的治理。通过实验结果表明该项研究能够达到净化和吸收甲醇尾气的作用,实现了甲醇的回收利用,使甘氨酸尾气能够达标排放。
李桂平张振友王青青高海芳赵霞
关键词:甲醇分子筛
Enhancing Coating Inoculation for Improved Nitrogen-Fixing Efficiency of Rhizobia in Soybean (Glycine max L.)
2025年
Plant biofertilization involves introduc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living mi-croorganisms into the coating medium to sustainably enhance plant production and soil health. This is a complex process that undergoes multiple stages of development before yielding a final product. The final biofertilizer is used by legumes-protein-rich crops in symbiosis with rhizobia to enable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increasing natural soil fertility. 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formulation of a rhizobial biofertiliz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soybean (Glycine max L. cv. Docko). To this end, soybean seeds obtained from IRAD were coated with different formulations derived from locally sourced materials. Palm kernel oil was used as an adhesive in one group, while corn powder served as an adhesive in another. The coated seeds were then sown in the fiel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pigeon pea powder + sugarcane molasses, with palm kernel oil as an adhesive, produced the best nodulation (nitrogen fixation). This formulation also led t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growth (+350%) 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 (+1100%) compared to the bacterial broth inoculum control (B0) (P ≤ 0.01). These findings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advancement in improving nitrogen-fixing bacterial inoculants and enhancing soil fertility for the sustainable cultivation of soybeans in this tropical soil.
Anne Nora Ndokon BikangLiliane Meguekam TekamAlain-Martial Sontsa-DonhoungDieudonné Nwaga
关键词:FORMULATIONBIOFERTILIZERRHIZOBIACOATING

相关作者

盖钧镒
作品数:677被引量:5,758H指数:45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大豆 育种 大豆品种 大豆花叶病毒 QTL
赵团结
作品数:189被引量:1,469H指数:24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大豆 QTL 野生大豆 GLYCINE 育种
邢光南
作品数:69被引量:270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大豆 抗虫性 野生大豆 ZUCC GLYCINE
李春燕
作品数:44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胆红素 兴奋毒性 耳蜗核 SD大鼠 拮抗
宋柠颖
作品数:14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SD大鼠 神经元 GABAA 牛磺酸 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