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423 篇“ HEMOLYTIC “的相关文章
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2025年 目的:探究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100例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微柱凝胶法(MCGT)组和试管法(MPT)组,各50例患儿。对照组采用试管法(MPT),观察组采用微柱凝胶法(MCGT)。对比两组患儿血型检出率及MPT、MCGT在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参检的母体血型均为O型,ABO血型不溶血病患儿中检出56例A型血,44例B型血,分别占56.00%、44.00%。MCGT组患者交叉配血成功率高于MPT组,其交叉配血不合率低于MP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共行交叉配血200次,ROC曲线显示,MCGT在交叉配血应用中准确度较高,其中放散液MCGT的AUC为0.825,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0.650;其次为血清MCGT的AUC为0.756,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0.512。结论:MCGT技术在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新生儿输血方案的制定,值得推广应用。 邓飞 何江 黄超 陈诚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病 血型不合 微柱凝胶技术 血型鉴定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免疫靶向治疗进展 2025年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warm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wAIHA)是由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对wAIHA免疫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针对免疫系统不同靶点的药物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为wAIHA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以新型CD20单抗、Bruton酪氨酸激酶(Bruton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s,PI3K)抑制剂和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 of the TNF family,BAFF)抑制剂等为代表的抗B细胞靶向治疗,以及以蛋白酶体抑制剂和CD38单抗为代表的抗浆细胞靶向治疗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补体抑制剂、新生儿Fc受体(neonatal Fc receptor,FcRn)单抗、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抑制剂等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对近年来wAIHA的免疫靶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王琦 陈苗关键词:温抗体型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达格列净致溶血性贫血伴黄疸1例 2025年 1例69岁男性患者,因2型糖尿病给予达格列净片10 mg口服,qd,约7 d后出现溶血性贫血伴黄疸。该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诊疗及随访过程,对达格列净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了关联性评价,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机制。该例不良反应罕见,建议临床使用达格列净时加强对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监护。 王兰 何琳 边原 王双梅关键词:溶血性贫血 黄疸 药品不良反应 油茶皂素化学修饰与溶血性的构效关系研究 2025年 为阐明油茶皂素及其衍生物与溶血活性的构效关系,为油茶皂素结构修饰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为油茶皂素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以油茶皂素为原料,通过酸水解、碱水解和还原反应合成油茶皂素化学修饰产物,基于红外光谱(FT-IR)、电喷雾-质谱(ESI-MS)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目标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并测试了油茶皂素及其修饰产物的溶血活性。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在B3LYP/6-311++G**水平上对油茶皂素代表性化合物山茶皂素B2(camellia saponin B2)进行量子化学计算,基于化合物的几何结构、自然布居分析(NPA)电荷、前线分子轨道等参数深入研究油茶皂素结构与溶血活性之间的关系。产物的结构表征结果发现:红外光谱中碱水解产物的羟基峰强度增加,而酯基官能团的羰基峰强度减弱,表明在碱水解过程中酯基被还原为羟基。溶血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油茶皂素及其修饰产物的溶血率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着化合物质量浓度的增加,溶血率逐渐增加;相同质量浓度时,油茶皂素碱水解产物的溶血率明显低于原料、酸水解产物和还原产物,推测油茶皂素的酯基官能团对其溶血活性起着重要作用;0.25 g/L时,碱水解产物的溶血率为41.81%。此外DFT计算结果表明:camellia saponin B2的溶血活性位点位于苷元上的酯基部位,因此碱水解能够通过消除酯基基团而降低油茶皂素的溶血活性。 李胜男 程贤 李盼盼 陈玉湘 陈玉湘 毕良武关键词:油茶皂素 化学修饰 溶血活性 构效关系 Rh非D型新生儿溶血病临床特点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Rh非D型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5周、日龄≤28 d确诊Rh HDN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规则抗体类型分为RhD组和非RhD组,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94例Rh HDN新生儿,RhD组76例,非RhD组18例。非RhD组入院时龄[44.5(16.7,79.5)h比4.0(1.0,34.5)h]、换血日龄[3.0(2.0,5.0)d比2.0(1.0,4.5)d]晚于RhD组,首诊胆红素值[(238.5±89.2)μmol/L比(171.6±83.3)μmol/L]、胆红素峰值[(316.4±49.5)μmol/L比(257.9±73.9)μmol/L]、换血比例(72.2%比43.4%)高于RhD组,母亲不规则抗体检测率(33.3%比85.5%)低于Rh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黄疸出现时龄、血红蛋白值、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光疗时长、重复换血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非D型HDN的检查和治疗容易滞后,对于不存在ABO、RhD母子血型不合,但生后不明原因黄疸出现时间早、进展快、程度重并伴贫血的新生儿,需警惕Rh非D型HDN。 付芬芬 朱逍帆 王慧娟 武田博 董慧芳 尚利宏关键词:RH新生儿溶血病 不规则抗体 RHD 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出现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的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一例 2025年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aHUS)是一种由补体异常所引发的罕见病,临床表现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和急性肾损伤为主要特征。本文报道1例以严重肾功能不全伴双眼视力急进性下降起病的患者,病程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排除其他疾病后诊断为aHUS。予以激素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血浆置换联合依库珠单抗治疗后肾脏功能趋于稳定,血小板恢复正常,但视力无明显改善。本文回顾该患者的诊治历程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借鉴。 梅琦敏 戴佳原 刘业成 沈敏 朱华栋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肾功能不全 视力下降 自疟原虫滤纸血样提取DNA的溶血保护法研究 2025年 目的研究和评价溶血保护法自疟原虫滤纸血样(DBS)提取DNA的效果。方法采用离心柱法、树脂法和溶血保护法分别提取统一标准制备保存的同一批DBS(1.0、10.0、100.0、1000.0、10000.0个虫/μl血)的DNA,将1.0个虫/μl血DBS提取DNA稀释10倍,制备0.1个虫/μl血的模板DNA;以提取DNA作为模板进行巢式PCR检测(≥1.0个虫/μl血DBS的模板DNA重复检测3次;0.1个虫/μl血的模板DNA重复检测30次),比较检出率和检出限(LOD);采用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3种方法自DBS(10.0、100.0、1000.0个虫/μl血)提取DNA的浓度和纯度,重复测定3次,计算DNA回收量。同时分析不同方法的适用性和所需成本等。结果3种方法自≥1.0个虫/μl血DBS提取的模板DNA的巢式PCR检出率均为3/3;0.1个虫/μl血的模板DNA,巢式PCR检出率分别为0(0/30)、73.33%(22/30)、100%(30/30),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5,P<0.001);LOD分别为1.0、0.1、0.1个虫/μl血。3种方法提取DNA浓度、纯度、回收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3.25、17.50、23.25,均P<0.001)。离心柱法步骤数为9步,提取时间为2.5 h,所需成本为33.32元/个;树脂法步骤数为7步,提取时间为20.0 h,所需成本为7.11元/个;溶血保护法,步骤数为4步,提取时间为1.0 h,所需成本为1.96元/个。结论溶血保护法是一种高效、灵敏、快速、经济的自疟原虫DBS提取DNA方法。 胡家欢 黄天谊 黄雨婷关键词:疟原虫属 巢式PCR 重症登革热合并急性溶血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1例 2025年 目的分析重症登革热合并急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分析2023年8月1日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重症登革热合并急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复习。结果重症登革热合并急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患者出现高热、严重乏力、腰背酸痛,上消化道出血、心肌炎、肝肾脏损害,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小板进行性下降;给予补液、输血、护胃、保肝、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改善肾功能及退热止痛治疗,症状好转。结论对于重症登革热合并急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病例,给予及时补液、输血等各项综合治疗措施,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何妍 何珺 杨淑娟关键词:登革热 溶血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5年 目的总结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iMCD)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3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具有完整基线血常规结果的iMC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基线实验室检查将具有贫血表现的iMCD分为AIHA组和非AIHA贫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iMCD患者341例,277例(81.2%)在基线时存在贫血表现。5例(1.8%)患者诊断为iMCD合并AIHA,且均为iMCD-非特指型合并温抗体型AIHA,其中2例同时诊断为Evans综合征。在发病顺序方面,AIHA首次发作与iMCD诊断的时间关系各异,2例患者首次溶血发作早于iMCD诊断。治疗方面,针对iMCD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AIHA。与非AIHA贫血患者相比,合并AIHA的iMCD患者预后更差(HR=4.61,95%CI=1.08~19.80,P=0.040),5年生存率更低(90%比60%,P=0.024)。结论iMCD合并AIHA临床较为罕见,AIHA可在iMCD的不同阶段出现。虽然整体治疗原则仍是针对iMCD的治疗,但应高度关注AIHA引起的免疫功能紊乱加剧及可能带来的不良预后。 高雨菡 李思源 党悦 李剑 张路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预后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有效性分析 2025年 目的:通过对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wAIHA)患者输血效果及安全进行分析,为此类患者临床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5月33例wAIHA患者,按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19例)与未输血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出入院时血红蛋白(Hb)、总胆红素指标(TBIL)、白蛋白(ALB)及网织红细胞(Ret)的差异,比较不同时机贫血程度的输血前后Hb、总蛋白(TB)的差异。结果:33例患者中,输血全部有效;患者抗体类型,IgG 31例,IgG+IgM 1例,IgM 1例;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IgG 11例,IgG+C3d 21例,C3d 1例;无输血不良反应;自身抗体32例(类抗-e 1例),自身抗体+同种抗体(抗-E)1例;输血组患者出院时Hb增加程度明显高于未输血组(P=0.007)、Ret降低程度明显高于未输血组(P=0.015),输血组与未输血组TBIL、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时机贫血程度的输血效果比较分析,Hb≤40 g/L组输血前后Hb[(35.50±3.02) g/L vs (51.13±4.87) g/L,P=0.003];40 g/L 赵震 马筱慧 钟靖 朱文刚关键词:温抗体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输血 自身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