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4篇“ HYPOXYLON“的相关文章
A New Exploration of Artificially Induced Spalted Wood of Two Fungi:Hypoxylon and Sistotrema
2023年
One strain of Hypoxylon sp.CXM-3 and one strain of Sistotrema brinkmannii CXM-4 were inoculated onto sterilized cherry,poplar,birch,and basswood sheets in a certain shape and incubated at constan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for 4,8,12,and 16 weeks,respectively,to analyze whether the grain pattern formed by the zone lines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etermined patter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zone lines of CXM-3 of Hypoxylon were free,delicate,and soft,with brown lines and black staining,mostly accompanied by black and brown dots,facets,and clusters,while the zone lines of CXM-4 of Sistotrema brinkmannii grew along the predetermined grain,with strong lines and a clean surface.After inoculation and incubation at a constant temperature of 25℃±2℃ and humidity of 60%,Sistotrema brinkmannii CXM-4,on basswood veneer at 4-8 weeks and cherry veneer at 4-16 weeks,were able to develop zone lines following a predetermined grain.Artificially induced spalted wood can only maintain a large shape,which cannot guarantee that the pattern of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spalted wood is exactly the same and cannot be accurate to the minute details.The artificial induction can thus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a predetermined grain pattern of the mottled wood,thus enhancing the product value and artistic value of solid wood furniture and crafts.
Yan YanJunpeng DongHaibo HuSusu YangLin LiuLei Qin
关键词:GRAIN
一株高产黑色素香灰菌菌株的鉴定、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被引量:1
2023年
为筛选一株产黑色素能力强的菌株并优化其培养条件。通过ITS测序鉴定11株供试菌株,以菌丝生长速度、平板L值等指标筛选出一株产黑能力强的香灰菌,并对其生长所需碳源、氮源、pH等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表明,11株供试菌株均为香灰菌(Hypoxylon sp.),其中Hp.sp0006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球大且均匀、L值最低,并且发酵液黑色素含量最高。该菌株最优培养条件是,以葡萄糖为碳源、牛肉浸膏为氮源、碳氮比20∶1并添加10 mg维生素B1,黑色素含量可达(1.21±0.17)g/L。香灰菌Hp.sp0006是一株产黑色素较高的菌株,优化后的培养基更有利于黑色素的合成,为香灰菌黑色素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黄海辰李晓敏薛帆正吴小平张君丽傅俊生
关键词:黑色素正交试验
钩藤内生真菌Hypoxylon sp.HD-2014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为了研究钩藤内生真菌Hypoxylon sp.HD-2014大米发酵的次级代谢产物,采用正相硅胶、MCI、Sephadex LH-20凝胶、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从该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经多种波谱数据分析和文献比对,分别鉴定为methyl (E)-5-hydroxymethyl-6,7-dihydroxy-4,5-epoxy-octanoate-2-ene (1)、(2E,6E)-nona-2,6,8-triene-4,5-diol (2)、8-O-(R)-methoxynodulisporin A (3)、3-硝基丙酸(4)、3-硝基丙酸甲酯(5)、3,4-二羟基苯乙醇(6)、2,4-二氯苯甲酸(7)、cis-4-hydroxyscytalone (8)、4,6,8-trihydroxy-3,4-dihydronaphthalen-1(2H)-one (9)、isosclerone (10)、4H-1-benzopyran-4-one-2,3-dihydro-5-hydroxy-8-(hydroxyl-methyl)-2-methy (11)、5-methylmellein (12),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12在A549与HepG2细胞上均无显著的抑制活性。联合药敏抗菌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3与阳性对照氯霉素有相加作用。
喻奕虎陈嘉怡易维婷李苗苗李霞曾慧婷袁涛
关键词: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
海洋真菌赤褐炭团菌FS521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2020年
从海洋真菌赤褐炭团菌(Hypoxylon rubiginosum)FS521中分离纯化得到17个聚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乙酰氧基-8-甲氧基-3,4-二氢萘-1(2H)-酮(1)、4,8-二甲氧基-1-萘酚(2)、1'-羟基-4',8,8'-三甲氧基[2,2']联萘-1,4-二酮(3)、3,6-dimethyl-atromentin(4)、4-羟基-8-甲氧基-3,4-二氢萘-1(2H)-酮(5)、regiolone(6)、methylsclerone(7)、5-methylmellein(8)、3,5-二甲基-8-甲氧基-3,4-二羟基异香豆素(9)、9-甲氧基萘(10)、1,8-二甲氧基萘(11)、8-甲氧基-1-萘醇(12)、7-甲氧基-3-甲基异苯并呋喃(13)、3-甲基-4-羟基苯乙酸(14)、nodulisporipyrone A(15)、nodulisporipyrone B(16)、3,4-二甲氧基-乙酰苯乙醇(1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为新天然产物,新化合物的结构通过HRESIMS,1D NMR和2D NMR等光谱技术确定.此外,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1~4进行了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对SF-268、MCF-7、HepG-2、A549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1.85、3.21、2.53、5.09 mmol·L-1.
张捷陈玉婵陈玉婵郭波红高晓霞刘洪新刘洪新
关键词:海洋真菌细胞毒活性聚酮
杨树炭团溃疡病传入国内的风险分析
2020年
指出了杨树炭团溃疡病(Hypoxylon mammatum)是一种国外危害严重的杨树病害。根据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原则,对杨树炭团溃疡病进行了初步地风险分析,结果表明:杨树炭团溃疡病传入国内的风险极大,应加强检疫。
杨晓文陈水木
关键词:风险分析寄主
炭团木霉中非核糖体多肽基因NRPS1的功能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木霉属真菌是应用最为广泛和潜力最大的生防真菌,其产生的典型化合物哌珀霉素(peptaibols)类抗生素在生物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基因组挖掘技术(genome mining)发现炭团木霉(Trichoderma hypoxylon)的潜在哌珀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及对病原菌的防治作用。【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合成哌珀霉素的基因簇,利用Quick-change技术构建基因骨架敲除盒,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获得敲除突变株,通过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毒力实验验证该基因簇对炭团木霉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基因挖掘鉴定一个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s,NRPS)可能合成哌珀霉素类抗生素,命名为NRPS1,对该基因进行部分敲除,成功获得3株NRPS1缺失突变株。对峙实验表明,突变株对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等9株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与野生株相比显著下降,且突变株的粗提物的抑菌活性明显弱于野生型。【结论】NRPS1是一个潜在的哌珀霉素合成基因,该基因在宿主与病原真菌对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该研究为炭团木霉哌珀霉素结构解析及生物防治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蒲语涵刘欢陈国参郭莉霞尹文兵
关键词:次级代谢产物生物防治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香灰菌发酵液中L-苯丙氨酸和2-苯基乙醇被引量:2
2020年
为了检测香灰菌发酵液中L-苯丙氨酸的利用情况和2-苯基乙醇的生成量,建立了一种利用HPLC外标法同时检测香灰菌发酵液中L-苯丙氨酸和2-苯基乙醇的方法。方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C18(5μm,250 mm×4.6 mm);柱温30℃;进样量10μL;流速0.7 mL/min;DAD检测器,检测波长258 nm;流动相A:0.6%乙酸水溶液;流动相B:甲醇。结果表明:两种物质的浓度分别在1~5和1.02~5.1 g/L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L-苯丙氨酸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023和3.409 mg/L,2-苯基乙醇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567和1.890 mg/L,L-苯丙氨酸加标回收率为99.16%~101.58%,RSD(n=6)为0.67%,2-苯基乙醇的加标回收率为98.53%~101.06%,RSD(n=6)为1.22%。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度和灵敏度高,可满足对香灰菌发酵液中L-苯丙氨酸和2-苯基乙醇风味物质的同时检测。
杨立志林隆基宋燕娇杨娟邓优锦江玉姬
关键词:发酵液L-苯丙氨酸高效液相色谱
西藏地区一珍稀药用菌—上升炭角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对分离于西藏黑耳中的上升炭角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对野外采集的黑耳进行组织分离获得菌种,对得到的菌种进行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生物学平板特性培养和木屑菌包驯化栽培。【结果】鉴定结果显示:所获得的菌株为珍稀药用菌上升炭角菌(Xylaria hypoxylon),其菌丝最适生长因子为果糖、酵母浸膏、pH 6.0和23℃。驯化栽培显示:上升炭角菌可在多数阔叶树木屑中生长,菌包A菌丝生长速率为0.87 cm/d,明显高于菌包B。菌包A和菌包B长满菌丝分别需要15和25 d,菌包长满菌丝15~20 d后菌丝体由白变黑,菌包变黑25~35 d后开始出现原基,原基出现10 d后可采收第一潮子实体。【结论】本研究首次纯人工不覆土驯化栽培出分离于黑耳中的上升炭角菌,并初步探明了其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该菌奠定了基础。
张清卿李传华杨瑞恒邓春英杨靖亚
关键词:碳源氮源栽培
炭团木霉Trichoderma hypoxylon中一个新倍半萜被引量:1
2019年
木霉属Trichoderma真菌能够产生大量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是农业和工业应用的重要资源库。通过对1株炭团木霉Trichoderma hypoxylon的化学研究,从其大米发酵物中分离到6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紫外和红外等光谱手段鉴定其结构分别为:tichodermacid(1)、3-吲哚乙酸甲酯(2)、3-吲哚乙酸(3)、1-乙酰基-β-咔啉(4)、monaspilosin(5)和hydroheptelidic acid(6)。其中化合物1为新倍半萜。
吴洪波陈林陈林刘欢汪世华汪世华
关键词:次级代谢产物
闽浙马尾杉内生真菌Hypoxylon investiens NX9的次级代谢产物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被引量:3
2019年
研究闽浙马尾杉内生真菌炭团菌Hypoxylon investiens NX9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将菌株H.investiens NX9进行液体发酵20 L,用乙酸乙酯萃取得到4.448 g有机粗提物,采用色谱技术从中分离到6个萘酮衍生物和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根据核磁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S)-regiolone (1)、3,4-dihydro-3,6,8-trihydroxy-3-methyl-naphthalenone (2)、xylarenone (3)、(3S,4R)-3,4-dihydro-3,4,5-trihydroxynaphthalen-1(2H)-one (4)、4,5-dihydroxy--tetralone (5)、3,4-dihydro-3,4,8-trihydr-oxy-1-naphthalenone (6)和xylaranol B (7).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实验显示化合物3具有一定的活性,ρIC50为5.23 mg·mL^-1.研究表明以药用植物的内生菌为资源,是发现活性药物的一条有效途径.
张会石绵绵李伟吴水生王明兹郑永标
关键词:乙酰胆碱酯酶

相关作者

林永成
作品数:399被引量:1,792H指数:24
供职机构: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代谢产物 海洋真菌 内生真菌 红树林 红树林内生真菌
陈蕾
作品数:12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纤维素酶活性 纤维素降解 菌肥 环境因子 固氮微生物
乐长高
作品数:243被引量:986H指数:15
供职机构:东华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离子液体 催化 芳基 催化合成 生物催化
张燕英
作品数:77被引量:155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海草 固氮菌 固氮活性 红海榄 海洋微生物
李厚金
作品数:74被引量:380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代谢产物 海洋真菌 微生物 化合物 有机化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