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8 篇“ TOBS “的相关文章
TEVAR术后并发TOBS 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4年 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发病急、致死率高的疾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成为其最佳治疗选择^([1])。脑梗死是主动脉夹层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梗死部位相对多变。当梗死灶位于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5条血管交叉部,即由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顶端形成的“干”字型结构时,会发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basilar syndrome,TOBS )。 董恒阳 齐子昊 杨牟 张居文 田雨 车海杰 李鲁滨关键词:基底动脉闭塞 头颅MRI联合DSA诊断TOBS 效能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 )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3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以临床综合诊断为“金标准”,观察患者头颅MRI及DSA表现。结果头颅MRI确诊30例,DSA确诊31例,两者联合检测确诊37例,头颅MRI联合DSA检出率高于单独诊断,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颅MRI联合DSA能够有效诊断TOBS ,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推广。 黄真根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梗死 探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 )近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 )近期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期间神经内科以及ICU收治的58例TOBS 病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临床疗效,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展开分析。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为86.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为(8.1±1.2)显著优于治疗前(12.3±2.3),且与对照组比较(9.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可在常规综合治疗措施基础上联合使用尤瑞克林和依达拉奉,不但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张小军 吴云 刘凤国关键词:尤瑞克林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依达拉奉 神经功能缺损 动静脉溶栓桥接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 )1例体会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2岁,因"突发双下肢乏力伴视野缺损3小时"于2015年1月02日入住我院神经内科二病区,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多年,具体不祥,入院查体:血压170/105mm Hg,嗜睡状,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 谭龙君 涂明义 张武昌 郑明 郭宏伟 皇甫留杰 刘涛生文献传递 MRI联合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MRI)联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 )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某院自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0例TOBS 患者的MRI和DSA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MRI显示的病变部位的分布范围和DSA显示的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梗死部位主要有中脑、丘脑、枕叶、脑桥、颞叶内侧面、胼胝体压部、基底节、侧脑室旁等。其中23例出现3处及以上病灶(23/30,76.7%),7例出现2处病灶(7/30,23.3%);20例出现双侧病灶(20/30,66.7%),10例为单侧病灶(10/30,33.3%)。DSA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多表现为基底动脉(B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小脑后下动脉(SCA)的狭窄或未显影。结论:MRI联合DSA检查可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能够作为TOBS 筛选的诊断方法。 朱正庭 张玥玥 高娟 郑玲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核磁共振 数字减影 黑暗链霉菌tobS1-C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敲除妥布霉素生物合成基因tobS1-C,定向选育阿泊拉霉素高产菌株。PCR扩增tobS1-C基因上下游同源序列和红霉素抗性基因ermE,构建穿梭载体pSH6,利用接合转移法转化黑暗链霉菌Tt49,经同源重组,敲除tobS1-C两基因序列,共2 484 bp,获得框内删除突变株黑暗链霉菌T103(△tobS1C)。发酵验证表明突变株不再合成妥布霉素,只合成阿泊拉霉素。 林玉双 洪文荣关键词:黑暗链霉菌 同源重组 基因缺失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CTA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 )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总结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运用CTA技术探寻TOBS 的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6列TOBS 患者的常规MRI和DWI影像资料以及21例TOBS 患者的椎-基底动脉CTA表现,对比不同MR序列对病灶的发现率及病灶的分布范围,分析椎-基动脉血管结构有否病变。结果:梗塞灶呈多发性分布于双侧丘脑、中脑、小脑、枕叶及颞叶内侧,26例TOBS 患者DWI共发现183个病灶,远较T2WI发现的136个病灶为多(134.6%),其中呈对称性分布者21例(80.8%),另5例(19.2%)呈单侧分布。21例行CTA检查患者中14例(66.7%)有椎基底动脉形态异常,其中2例基底动脉瘤,3例椎动脉瘤,7例椎-基底动脉壁存在粥样硬化斑。结论:弥散加权成像(DW)是早期诊断TOBS 的最敏感影像检查技术,CTA可追溯TOBS 的部分栓塞原因,两者结合可加强TOBS 的病因诊断。 张波 周胜利 苗重昌 杨涛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 )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TOBS 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明确诊断的28例TOBS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4例,治疗组入院后及时选用尿激酶150 IU加0.9%NaC l溶液100 m l快速静脉滴注,对照组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予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4d后血凝系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存率及出血性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经溶栓治疗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有差异,但均在正常范围,神经功能恢复及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全身性出血等不良事件。结论:符合溶栓治疗适应证的TOBS 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为首选方法。 魏忠强 周六斤关键词:静脉溶栓 神经功能缺损 MRI联合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探讨MRI联合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 )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TOBS 患者的MRI和DSA检查资料,观察MRI显示病变的分布范围和DSA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 梗死灶分布于两侧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呈对称性病变13例,单侧分布8例.76.2%(16/21)的患者中存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形态异常,23.8%(5/21)椎、基底动脉DS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MRI联合DSA检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可以作为TOBS 筛选和首选的诊断方法. 周勇 徐树军 朱淼 白海涛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血管造影术 核磁共振 磁共振弥散成像联合CTA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 )的诊断价值 基底动脉尖综合(TOBS )是基底动脉顶端五支分支小血管(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终末支)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复杂、危重临床综合征。本文利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敏感序列联合CT血管成像(CTA... 张波关键词:磁共振弥散成像 CT血管成像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林一均 作品数:23 被引量:131 H指数:7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脑卒中 脑卒中患者 抑郁 心理障碍 急性期 张波 作品数:22 被引量:55 H指数:4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CT诊断 CT 螺旋CT 磁共振 多平面重建 李洪标 作品数:9 被引量:38 H指数:3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血清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急性脑梗死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磁共振波谱 杨涛 作品数:48 被引量:119 H指数:7 供职机构:济南大学 研究主题:新辅助化疗 原发肿瘤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磁共振成像 三维重建 徐晓云 作品数:64 被引量:166 H指数:7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研究主题:脑梗死 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 MORRIS水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