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军
作品数: 56被引量:307H指数:10
  • 所属机构: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系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蔡莉
作品数:26被引量:124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系
研究主题:儿童 队列研究 孕中期 膳食 孕期
王香生
作品数:40被引量:278H指数:8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
研究主题:血糖指数 运动前 血糖负荷 健康 儿童
静进
作品数:505被引量:3,755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主题:儿童 孤独症谱系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孤独症 障碍儿童
朱艳娜
作品数:20被引量:10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主题:超重 12 学龄儿童 肥胖 肥胖症
李秀红
作品数:88被引量:619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主题:儿童 汉语 孤独症谱系障碍 影响因素 婴幼儿
小学生体力活动视屏时间和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探讨中高等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MVPA)、视屏时间(screen time,ST)和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关联,为筛查学龄儿童心理问题和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于2017年3月在广州市5个区各抽取1所小学,纳入4922名6~12岁小学生。问卷收集学生的社会人口学信息、MVPA、ST和情绪行为问题。采用广义线性混合回归模型分析MVPA、ST和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结果平均每天MVPA≥60 min的学生占37.5%,平均每天ST≤2 h的学生占87.7%。与低水平MVPA组(<60 min/d)相比,高水平MVPA组(≥60 min/d)学生在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较低,亲社会行为得分较高(t值分别为2.80,2.47,2.56,-1.97,P值均<0.05)。与高水平ST组(>2 h/d)相比,低水平ST组(≤2 h/d)儿童在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各维度得分较低,亲社会行为得分较高(t值分别为3.18,3.35,3.70,3.80,-3.21,4.97,P值均<0.05)。低水平MVPA和高水平ST的联合暴露会增加儿童品行问题(OR=1.45,95%CI=1.02~2.05)、同伴交往(OR=1.93,95%CI=1.11~3.36)、亲社会行为(OR=1.55,95%CI=1.08~2.23)和困难总分(OR=1.73,95%CI=1.12~2.68)发生风险。结论MVPA和ST独立与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且MVPA不足和ST较长的联合暴露可以增加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
桂曌环汪慧张婧姝陈亚军
关键词:情绪儿童
辽宁广东7~12岁儿童肥胖现状比较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比较辽宁、广东两省7~12岁儿童肥胖、腹型肥胖患病率,为防制儿童肥胖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3年共抽取7~12岁的儿童10 179名(辽宁省5 569名,广东省4 610名),以年龄别、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和腰围分别作为划分营养不良、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标准,采用协方差分析、χ2检验比较两省的差异。结果调整性别和年龄后,辽宁省7~12岁儿童的身高(141.23 cm)、体重(37.15 kg)、腰围(62.51 cm)、臀围(73.80 cm)和BMI(18.16 kg/m2)均高于广东省(140.40 cm,34.74 kg,61.95 cm,71.56 cm,17.19 kg/m2)(P值均<0.05);辽宁省7~12岁儿童的营养不良率、超重率、肥胖率和腹型肥胖率分别为7.5%,13.6%,16.0%和23.2%;广东省为14.1%,11.6%,9.9%和20.3%,两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根据BMI进行分层后,广东省各组儿童的腰围均值均高于辽宁省,正常和超重组腹型肥胖率也高于辽宁省(P值均<0.05)。结论辽宁和广东省的儿童肥胖、腹型肥胖高度流行,广东省的情况虽较辽宁省乐观,但是腹型肥胖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应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控制。
卢少敏潘德鸿刘金东蔡莉朱艳娜杨文翰李秀红马军静进陈亚军
关键词:肥胖症人体质量指数患病率
广州市小学生静态回合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关系
2021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7~12岁儿童不同时长静态回合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关系,为儿童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5所小学共35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要求受试者连续7 d佩戴加速度计对静态行为和体力活动进行客观测量。对每名受试者的静态回合进行长度划分。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收集受试者的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指标。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静态回合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广州市7~12岁儿童的静态行为时间主要由<10 min的短时静态回合累积而成。5~<10,10~<15,15~<20 min静态回合的累积时间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得分呈正相关(B值分别为1.24,2.01,2.40),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值分别为-0.13,-0.21,-0.27)呈负相关;1~<5,5~<10,10~<15,15~<20 min静态回合的累积时间与体质量指数(BMI)(B值分别为1.07,1.89,2.86,3.65)和腰围(B值分别为2.79,4.81,8.04,10.14)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5~<20 min的持续性静态行为增加儿童心血管健康风险,儿童应减少20 min以内的持续性静态行为。
谭恺韫桂曌环张婧姝陈亚军
关键词:心血管系统体格检查
广州市小学生静态行为与视力关系的队列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究小学生静态行为与视力变化的关联性,为学生视力不良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5所小学,纳入一至四年级学生4969名,并于2年后进行随访。采用经信、效度检验的《广州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系统问卷》收集小学生基线放学后做作业、看电视、用电脑/玩游戏、往返交通等静态行为时间。使用5 m标准对数视力表分别测量基线和随访的视力。分别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小学生静态行为与视力变化值以及视力不良的关联性。结果2年期间,一至四年级学生视力不良的累积发病率为48.74%。放学后做作业时间与左眼视力变化值呈负相关(β=-0.012,95%CI=-0.023~-0.002)。放学后做作业时长与视力不良的发生正性相关(OR=1.16,95%CI=1.05~1.27)。静态行为总时长、视屏时间、往返交通时间与视力变化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静态行为中的放学后做作业时间增加与小学生视力降低相关,合理减轻课业负担有利于视力保护。
陈宇靖陈亚军桂曌环鲍文文张婧姝谭恺韫章舒心蔡莉
关键词:队列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东省小学生视屏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广东省小学生网课及视屏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视屏行为干预和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广州市、湛江市、中山市共5266名6~12岁小学生家长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采用方差分析或χ2检验比较各年级学生网课和视屏行为现状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因素。结果小学生学习日和周末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检出率分别为42.2%和55.2%;与非疫情的学期相比,娱乐型视屏时间在学习日和周末分别增长了40.31和33.07 min/d。各年级小学生平均单节网课时长为(26.07±9.62)min,单日网课时长为(110.41±51.98)min。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因素是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因素;与父母陪伴运动锻炼频率较高的儿童相比,父母陪伴运动锻炼频率中等(学习日:OR=1.27,周末:OR=1.40)和较低(学习日:OR=1.86,周末:OR=1.84)儿童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风险较高(P值均<0.05);相较于父母限制视屏行为频率较高的儿童,父母限制视屏行为频率中等和较低儿童学习日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风险较高(OR值分别为1.61,1.32,P值均<0.05);父母娱乐型视屏时间≥2 h/d较<2 h/d易使儿童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风险增加(学习日:OR=3.09,周末:OR=2.81,P值均<0.05);儿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1 h/d(学习日:OR=1.31)相较于≥1 h/d,用电子设备学习时间1~2 h/d(学习日:OR=2.65,周末:OR=2.65)、≥2 h/d(学习日:OR=4.05,周末:OR=5.24)相较于<1 h/d也增加了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风险(P值均<0.05)。结论疫情期间,广东省儿童视屏时间水平较高,需加强恢复学校教学秩序后儿童的行为监测以及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章舒心谭恺韫黄思哲陈赵梁景宏陈亚军
关键词:冠状病毒属
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状况及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了解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情况,探讨影响体重增长速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深圳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的14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体重增长速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14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体重增长速度中位数为12.77 g/(kg·d),宫外生长迟缓率为62.6%,适宜体重和高体重增长组的住院天数(P_(50)分别为48 d、36 d)小于低体重增长组P_(50)=56 d),高体重增长组宫外生长迟缓率(34.80%)小于适宜(65.30%)和低体重增长组(75.90%)(均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体重恢复时间和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与体重增长速度有关。结论大多数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缓慢,影响其体重增长速度的因素有出生体重、体重恢复时间和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
朱艳娜林洁冰梅家平何宝婷李彦琦金宇郭丽陈亚军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影响因素
对Cluberton等“糖类的补充对运动引起的代谢基因表达改变的影响”一文的述评
2012年
本文所推荐的论文是一篇较有代表性的、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科研报道。研究背景文献清楚;研究命题创新性强,具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试验设计简单合理;实验过程控制严谨;指标测试体系有代表性;讨论部分逻辑清晰,层层推进;结论简洁,合理。当然,本研究当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虽然此研究中采用了自身对照的实验方法,但仍无法回避样本量太小的事实。另外,营养学研究中身体基线状态的控制也应值得注意,无论是受试者运动前几天的饮食状况,还是训练情况都需要进行严格控制,这对于保持受试者每次测试前的生理状态和营养状态的一致性是很有必要的。
王香生陈亚军
关键词:转录骨骼肌基因表达
小学高年级学生行为抑制功能及其与体质量指数的关系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行为抑制功能及其与体质量指数的关系,为儿童超重肥胖发生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行为抑制的经典实验心理方法"停止信号任务(Stop Signal Task,SST)"范式及其变式,对体重超重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超重组,23例)和正常体重儿童(对照组,40例)的行为抑制能力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在经典SST中,超重组中性图片任务的停止任务反应时(SSRT中性)(458.24 ms)及抑制失败率[P(r/s)中性](64.22%)均高于对照组的SSRT中性(382.07 ms)及P(r/s)中性(47.98%)(t值分别为2.799,3.714,P值均<0.05)。在SST变式中,超重组在食物图片任务或物件图片任务中的SSRT(406.20 ms,352.36 ms)和食物图片任务的P(r/s)(65.57%)均高于对照组的SSRT(289.34 ms,286.86 ms)及食物图片任务P(r/s)(46.20%)。超重组在食物图片任务的SSRT和P(r/s)均高于其在物件图片任务的SSRT和P(r/s)(P<0.05),对照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与SSRT中性、SSRT物件、SSRT食物、P(r/s)中性、P(r/s)物件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7,0.308,0.436,0.489,0.485,P值均<0.05)。结论超重儿童的行为抑制功能较正常体重儿童差,超重儿童面对食物刺激时行为抑制功能水平更低。行为抑制功能水平与BMI存在负相关。
叶晓芳肖启蓬陈亚军杨文翰朱艳娜金宇静进
关键词:人体质量指数统计学
运动前进食不同血糖指数食物对长跑能力的影响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探讨运动前进食不同血糖指数食物对长跑能力的影响。方法 :实验设计采用平衡重复测试法 ,8名男子耐力长跑运动员在间隔期不少于 7天内 ,在隔夜空腹情况下分别进食含相等热量的低血糖指数 [Glycemicindex (GI) ](GI =37)或高GI(GI =77)的碳水化合物 (CHO)食物 (CHO∶1 5g/kg体重 )。 2小时后 ,受试者在水平跑台上进行 2 1km的长跑能力测试。首 5km中 ,受试者以其 70 %VO2 max的速度跑步 ,而其后的 16km ,则可随意选择速度以最短时间完成。结果 :与高GI试验相比 ,所有受试者在进食低GI食物后的跑步时间明显缩短 (98 7± 2 0vs 10 1 5± 2 1min ,P<0 0 1)。整个跑步全程中 ,低GI试验的血糖及血清游离脂肪酸 (FFA)的水平较高GI试验为高。虽然进食高GI食物后两小时的血清胰岛素较高 ,但在运动过程中 ,血清胰岛素、皮质醇、血乳酸水平与低GI试验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与高GI试验相比 ,低GI试验中CHO氧化在能量供应上的依赖低 9 5 % ,而脂肪氧化则高 17 9%。结论 :在运动前 2小时进食低血糖指数的CHO食物 ,比提供同等热量的高血糖指数食物能更有效地提高长跑运动的能力。
王香生陈亚军骆卓明
关键词:血糖指数胰岛素脂肪酸
广州市小学女童初潮痛经发生现况
2014年
目的了解广州中心城区小学女童月经初潮、痛经发生状况,为学校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2011年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总样本中中心城区14 839名小学女童(5.27~15.30岁)月经情况的数据,计算月经初潮中位年龄、初潮发生率及痛经现患率。结果广州中心城区半数女童的初潮年龄为12.29岁,初潮的发生率为9.25%(95%CI=8.88%~9.40%);早初潮发生率为0.17%(95%CI=0.096%~0.28%)。来潮者中痛经的现患率为19.74%(95%CI=17.46%~22.02%)。结论 2011年广州中心城区小学女童月经初潮发生率较高,痛经现患率较低。应对小学高年级女童开展相应的知识健康教育。
余美侨静进麦锦城陈亚军张雯彭仰华刘步云暴芃马军
关键词:月经初潮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