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妮
作品数: 51被引量:265H指数:9
  • 所属机构:北京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相关作者

郭立新
作品数:496被引量:3,509H指数:28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研究主题:糖尿病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
孙明晓
作品数:157被引量:752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研究主题: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 肥胖 糖尿病患者
蒋蕾
作品数:48被引量:216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研究主题:2型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 糖尿病 动脉内中膜厚度 代谢综合征
潘琦
作品数:213被引量:921H指数:16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研究主题: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 老年人 糖尿病患者
鲜彤章
作品数:59被引量:263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研究主题: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骨骼肌内脂肪沉积对肌肉功能及代谢的影响被引量:4
2022年
肌肉内脂肪含量增加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年龄增加、活动受限和创伤等密切相关。肌肉内游离脂肪酸可以使葡萄糖转运蛋白4易位,减少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肌肉内脂肪释放炎性因子,加重胰岛素抵抗。此外,肌肉内脂肪的增加还严重影响肌肉的收缩功能,减少肌力,与肌少症密切相关。饮食、运动和药物均可影响肌肉内脂肪含量。探索减少肌肉内脂肪含量的新方法,对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提高肌肉功能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防治。
于冬妮郭立新
关键词:肌肉功能胰岛素抵抗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及脉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早期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中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研究——CDCPSⅠ期及Ⅱ期研究中1567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0~70岁,其中女性698例,40.9%)行B超检查测量颈动脉IMT,并通过对血压的测量,分析血压及不同脉压(PP)对颈动脉IMT的影响,同时分析内膜增厚组(IMT≥0.8 mm)与内膜正常组(IMT<0.8 mm)血压和PP水平有无差异结果(1)合并高血压组与不合并高血压组比较,颈动脉IMT显著增厚[高血压组(0.76±0.15)mm,非高血压组(0.74±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2)直线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年龄(r=0.19548)、BMI(r=0.07252)、LDL(r=0.06523)、SBP(r=0.11173)、DBP(r=0.05962)、PP(r=0.10592)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3)以PP 50mm Hg为界限将患者分为两组,脉压≥50mm Hg组颈动脉IMT(0.77±0.14)mm较脉压<50mm Hg组(0.74±0.15)mm显著增厚(P=0.0006);即使在非高血压患者,脉压≥50mm Hg组的颈动脉IMT(0.75±0.14)mm较脉压<50 mm Hg组(0.73±0.14)mm也有增厚(P=0.046);在<60岁的患者脉压≥50 mm Hg组的颈动脉IMT(0.75±0.15)mm较脉压<50 mm Hg组(0.73±0.14)mm也有显著增厚(P=0.008)(4)颈动脉IMT≥0.8 mm组SBP、PP均较IMT<0.8 mm组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01和0.002),而两组间DBPIMT增厚组(78 2±9.8)mm Hg,正常组(79.1±10.0)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PP与颈动脉IMT的正相关性与SBP相近,而强于DBP。对于PP≥50mm Hg的患者要尽早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以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邱蕾孙明晓蒋蕾汪耀迟家敏郭立新于冬妮李慧潘琦王晓霞鲜彤章
关键词:高血压脉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中国成人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氨基酸水平改变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中国成人MS患者血清氨基酸(AAs)水平变化,探讨AAs与M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北京医院体检人群616名,根据MS诊断标准分为MS组(MS,n=321)及无MS组(Con,n=295)。应用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MS患者血清支链氨基酸(BCAA)、芳香族氨基酸(AAA)、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甘氨酸(Gly)和丙氨酸(Ala)水平,分析血清AAs水平变化。结果与Con组比较,MS组血清BCAA、AAA、Ala升高[62.15(55.01,69.83)vs 71.81(66.09,78.68)、39.56(36.44,43.86)vs 43.74(40.26,48.28)、40.33(34.98,46.09)vs 48.64(42.83,53.41),P<0.01],Gln/Glu、Gly降低[4.00(3.28,4.86)vs 3.11(2.36,3.99),23.85(20.68,27.84)vs 22.69(20.16,26.2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CAA、Ala及Gln/Glu是MS的影响因素。结论中国成人MS患者血清BCAA、Ala升高,Gln/Glu降低。BCAA、Ala和Gln/Glu是MS的影响因素。
李淼杨睿悦于冬妮满富丽何清华张丽娜董军郭立新陈文祥
关键词:血清氨基酸代谢综合征LOGISTIC回归
利拉鲁肽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和身体成分的影响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在近几十年显著上升,中国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已高达11.2%,且糖尿病患者常伴随着超重和肥胖。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
于冬妮
关键词:能谱CT利拉鲁肽体成分腹部脂肪分布
文献传递
糖尿病诊断标准变迁及对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思考被引量:31
2009年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近30年历经几次变迁。诊断标准的确立主要参照流行病学资料,重点关注血糖水平与微血管病变的关联,临床实践中发现目前的诊断标准(1999WHO诊断标准)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第69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提出应用糖化血红蛋白(HbA c)进行糖尿病的诊断。
于冬妮郭立新
关键词: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
贝那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及给药方式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对比贝那鲁肽和磺脲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持续皮下注射贝那鲁肽进行探索性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医院就诊的单用二甲双胍或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二联口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除外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磺脲类或非磺脲类促泌剂),30例加用贝那鲁肽(包括餐前皮下注射20例和持续皮下给药10例),30例加用磺脲类药物(格列喹酮或格列美脲或格列齐特缓释片),分析治疗前后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体重较基线的变化,并做两组间HbA1c达标率(HbA1c<7%)、FPG和体重变化的比较,以及低血糖、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的比较。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HbA1c、FPG较基线均有显著下降(均P<0.001),贝那鲁肽组体重较基线显著下降(P<0.001),磺脲组体重无显著性变化(P=0.520)。贝那鲁肽组与磺脲组HbA1c达标率无显著差异(χ^(2)=0.703,P=0.796)。贝那鲁肽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磺脲组(χ^(2)=4.453,P=0.035),胃肠道不良反应显著高于磺脲组(χ^(2)=15.709,P<0.001)。持续皮下注射贝那鲁肽较常规皮下注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对于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贝那鲁肽及磺脲类药物均有明显降糖疗效,贝那鲁肽较磺脲类药物低血糖发生率低,有明显的减重效果,但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更高。持续皮下注射贝那鲁肽具有可行性,并可减少胃肠道反应发生率。
周雁牟忠卿张献博于冬妮丁钐刘砺郭立新
关键词:2型糖尿病磺脲类
4784例老年男性血脂分布的特点及与体质指数关系的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 了解老年男性血脂分布的规律及与体质指数(BMI)的关系,从血脂紊乱的角度探讨老年男性的体质量控制问题.方法 对4784例老年男性体检者进行调查并测定血脂水平,按年龄分为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6岁组,按BMI水平分为低体质量组(BMI〈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BMI:18.5~23.9 kg/m2),超质量组(BMI:24.0~27.9 kg/m2),肥胖组(BMI≥28.0 kg/m2).结果 4784例老年男性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别为(5.1±0.9)mmol/L、(3.0±0.8)mmol/L、(1.5±1.0)rmmol/L、(1.3±0.3)mmol/L,血脂异常的检出率为44.8%(2141例),其中TC、TG、HDL-C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10.4%(497例)、9.3%(445例)、29.8%(1425例)和19.4%(928例).不同年龄组随增龄TG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均P〈0.01),80~96岁组的TC和LDL-C水平有降低趋势(P〈0.05).老年男性超体质量占46.8%(2239例),肥胖占15.5%(740例).随BMI水平的升高,TG水平亦升高,而HDL-C则随BMI升高降低,不同体质量组TC和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96岁组亦以高TG和低HDL-C为主要类型的血脂异常,其血脂分布特点与70~79岁组相似.80~96岁组肥胖和超体质量的检出率最低,分别为44.6%(228例)和11.9%(61例).结论 老年男性血脂异常以高TG和低HDL-C为主,TC升高的检出率高于2002年全国普查的结果 超体质量、肥胖的检出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老年男性随增龄TC和LDL-C水平下降,而HDL-C水平有上升趋势.
王晓霞鲜彤章于冬妮周雁孙明晓郭立新
关键词:血脂异常体质指数肥胖
新诊断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初始治疗策略与血糖控制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了解我国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治疗策略、血糖控制及达标情况。方法对中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研究中,年龄≥50岁新诊断或病程在1年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20个月内血糖控制、达标情况与早期治疗方案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771例入选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未用药、单种口服药组、2种或多种口服药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胰岛素治疗组。结果(1)771例患者调整治疗前均接受过不同方式的治疗,糖化血红蛋白(HbAlC)基线水平7.2%~7.7%;根据HbAlC基线水平调整治疗方案,未用药组、单种VI服药组、联合治疗组、胰岛素治疗组HbAlC水平分别为6.1%、7,2%、7.7%、9.2%;(2)4种治疗方案均能快速有效地控制血糖,在20个月的随访中保持持续达标,随访末时的平均空腹血糖为(6.6±1.5)mmol/L,HbAlc(6.2±1.3)%;以HbAlC〈7.0%为标准,除胰岛素治疗组达标率在63.2%外,其余各组达标率均在80.0%以上;(3)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在单药治疗中均能达到一致的血糖控制及达标率。结论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其血糖水平制定以磺脲类和双胍类等基本口服药为主的早期多种个体化治疗措施,可以达到有效、长期害令丰搴制向糖的目的。
孙明晓蒋蕾汪耀迟家敏郭立新于冬妮李铭李慧潘琦王晓霞鲜彤章
关键词:糖尿病血红蛋白A糖基化
北京市城区858例中老年体检人群体成分和静息代谢率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 了解北京市城区中老年人超重/肥胖率,分析体成分和静息代谢率随年龄改变的趋势。方法 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医院体检的51-99岁的858例(男性760例,女性98例)进行体成分和静息代谢率检测。结果 超重率为51.4%,肥胖率为16.9%,且女性超重/肥胖率明显低于男性(P〈0.001);骨骼肌量、肌肉指数、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和静息代谢率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有差异(均P〈0.001)。在体重正常组,≥80岁年龄段的骨骼肌量、肌肉指数、静息代谢率显著减少(P〈0.05),体脂百分比和内脏脂肪面积明显增多(P〈0.05);在超重/肥胖组,70-岁年龄段的骨骼肌量、肌肉指数、静息代谢率开始显著减少(P〈0.05),≥80岁年龄段减少更加显著,而70-岁年龄段体脂百分比和内脏脂肪面积明显增多(P〈0.05)。结论 北京市城区中老年人超重/肥胖率较高,且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骨骼肌量、肌肉指数、静息代谢率逐渐减少,而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增加。超重/肥胖人群更早出现体成分和静息代谢率的改变。
于冬妮鲜彤章王丽娟程博孙明晓郭立新
关键词:中老年人生物电阻抗法体成分
超重及肥胖患者的饮食及人体成分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减重门诊患者的饮食习惯、能量摄入及消耗、人体测量、人体成分的基本情况. 方法:收集我院减重门诊患者的饮食习惯、能量摄入及消耗、人体测量、人体成分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入组8...
王丽娟于冬妮汪明芳任姗姗程博丁丽丽陈燕波孙明晓
关键词:肥胖症饮食习惯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