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
作品数: 82被引量:342H指数:10
  • 所属机构: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语言文字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谭伟
作品数:2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研究主题:课堂实践 对外汉语 任务型教学法 范畴化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
杨敏
作品数:11被引量:301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
研究主题:大学生 当代青年 安全教育 自媒体时代 实证调查研究
霍雨佳
作品数:2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研究主题:怀远方言 主观小量 语义条件
包旭媛
作品数:1被引量:10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鲍莹玲
作品数:1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研究主题:立足点 隐喻 V
商务汉语教师教学焦虑问题研究
2022年
文章依据效能期望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维度调查了商务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焦虑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商务汉语教师教学焦虑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商务汉语教师教学焦虑调适策略。
李彩霞周红张芳
关键词:调适策略
“说/保/指/料不定”的词汇化及情态差别
2024年
“V不定”基于动力学图式,体现动力在作用者与反作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V是位移义或使不确定义动词时,是结果补语结构(致使结构);V是非位移义或使确定义动词时,是能性述补结构(情态结构)。“说/保/指/料不定”由动力情态义到认识情态义,词汇化演变机制是命题的确定性和句法的变化。四者认识情态义所占比例由高及低,词汇化程度和主观性程度由高及低,命题均具有预期性。不同的是“说不定”色彩不受限,其余三者多是消极的;“说不定”使用最广,除文艺语体,还用于报刊和学术论著。
周红
关键词:词汇化情态
致使动词的类型及动态变化被引量:7
2006年
文章着眼于动词的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将致使动词分为两类:静态致使动词和动态致使动词,前者指本身带有致使义的致使动词,后者指本身不带有致使义的致使动词。文章着重分析了后者在致使框架中发生的词义变化及其制约因素。最后根据致使力的隐喻扩展,对广义的致使动词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周红
关键词:致使动词隐喻扩展
“省得”、“免得”语义语用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省得"、"免得"是二价动词,主体与客体论元都是事件,事件之间是互斥关系,其语义背景是"在某一事件的作用下,避免了某一事件的发生"。事件AP与"省得/免得+事件BQ"之间存在目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有意目的和无意目的、外向目的和返身目的、已现目的和未现目的。"省得"可分为"省得1"与"省得2",分别表示"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以避免浪费"、"避免麻烦的事件发生"。"免得"表示"避免较为严重的事件发生"。"省得2"与"免得"会有交叉,但"免得"比"省得2"主观程度高,感情色彩上严肃、严重。通过考察"省得"与"免得"的词汇化更加印证了两者的语义与语用差异。
周红
关键词:语义词汇化
论“被”字句的反向致使性与句式特征被引量:7
2005年
“被”字句是人类从被使者视角观察致使情景形成的,表达的是反向致使。根据致使结果的显现与隐含,分为显出“被”字句和隐性“被”字句。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被”字句的句式特征:(1)致使者的强施力性和被使者的强受力性;(2)“被”字句的语义重心是被使者及其变化;(3)“被”字句具有静态叙述性。
周红
关键词:显性句式特征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被引量:9
2015年
基于驱动-路径图式理论,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V+上/下"最初表达受动者在施动者的作用下发生了相对于参照体的由低及高或由高及低的垂直向空间位移,表达返身致使或外向致使。路径"向量"、"距量"与"标量"特征是分析"上/下"由空间到状态、时间认知域投射路径的重要因素,也与驱动的方向性特征具有双向选择关系。两者在空间域上具有上向与下向、依附与脱离、前向与后向的语义对立,在状态域与时间域上对称性较弱。两者产生中立化的语用选择性在于"上"具有难达成性,"下"具有易控制性。
周红
关键词:认知域
任务的设计与对外汉语课堂实践被引量:6
2009年
任务型教学法起源于交际法,具有规范的结构与过程框架。任务设计要真实而有意义,这是课堂实践的关键。学习者参与交流与协作,在教师的帮助、组织与监督下完成任务,不断提高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任务在对外汉语课堂实践中的运用,以期有助于人们对任务的认识与设计。
周红谭伟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对外汉语课堂实践
汉语致使问题研究动态被引量:9
2005年
本文从致使的内涵、致使的语义类别和语法类型、致使句式的语义类型及特征分析、致使的多角度研究等四个方面对有关汉语致使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目前致使范畴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周红
关键词:汉语
“V得/不着”的情态特征及其语义演变被引量:1
2022年
基于动力学图式,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着”表达叙说者对主客观条件作用下的事件或命题可能性的主观表现。该结构中的“着”由“接触到”泛化为“获得”“实现”,结构整体经历了由空间域到领属域、行为域和状态域的放射性隐喻扩展,用于空间域和领属域表动力情态,用于行为域多表道义情态,用于状态域多表认识情态和估价。“V得/不着”口语性较强,在情态类别、所在认知域、可能性程度和动词小类等方面存在着对称与不对称。“V得/不着”的情态类别比“能/不能V着”丰富,使用频次更高,前者突显客观条件,后者突显主观能动性。
周红
关键词:情态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给”字句的语义类型与语义特征被引量:18
2007年
“给”字句源于“给予图式”,包括四个语义要素(给予者、接受者、给予动作和给予物)和两个事件(“有意给予”与“事物转移”),其原始句式义是“给予事物义”。在此基础上,通过隐喻机制和功能扩展,又引申出四种语义类型:给予行为、有意给予支配、给予变化与无意给予支配。然后,从意识性、受影响性、有界与无界、实现与非实现、可控与不可控等方面分析了五种语义类型之间存在的语义关联性。最后,探讨了“给予”句式义与“给”的词汇义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得出了“给”字句的语义演变过程。
周红
关键词:语义类型语义特征句式语法功能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