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佩芳
作品数: 119被引量:151H指数:7
  • 所属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 所在地区:江苏省 苏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卢俊
作品数:165被引量:242H指数:8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儿童急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胡绍燕
作品数:302被引量:524H指数:10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急性 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何海龙
作品数:200被引量:427H指数:10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儿童急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患儿
王易
作品数:144被引量:254H指数:9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儿童急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复发
李捷
作品数:81被引量:125H指数: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急性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疗效分析
miR-203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检测miR-203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甲基化状态及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203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203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其与临床指标间的关系。结果31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5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23份非恶性血液病患儿骨髓标本(对照组)均未检测到miR-203的甲基化现象。miR-203在对照组、儿童急性白血病组、ALL组及AML组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93±6.31、48.97±10.38、55.88±12.91、24.28±9.10,儿童急性白血病组、ALL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和0.009),儿童AML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4)。各项临床指标中,miR-203的表达与初诊ALL患儿的性别、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是否检出融合基因、BCR—ABL基因表达、SIL-TAL1基因表达、泼尼松试验及急性白血病患儿的性别、染色体核型、是否检出融合基因、SIL—TAL1基因表达相关(P值均〈0.05)。其中在ALL危险度分组两两比较中,中危组与高危组两组间miR-203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miR-203在大部分急性白血病患儿中不受甲基化机制调控。miR.203可能作为原癌基因参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尤其是ALL的形成。miR-203的高表达可能与急性白血病患儿尤其是ALL患儿的不良预后相关。
王娜潘健曹岚卢俊肖佩芳赵文理胡绍燕柴忆欢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儿童基因CPG岛甲基化
15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点——2008年—2012年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目的目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通过采用基于危险程度的分级治疗,其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低危和中危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长期存活率已经达到80%以上;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较差,达到50%左右;但急性混合细...
卢静卢俊柴忆欢何海龙王易赵文理季正华何亚香黄益萍邵雪君肖佩芳范俊杰孙伊娜胡绍燕
关键词: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急性白血病回顾性分析
文献传递
亲缘性单倍体外周血及骨髓联合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血液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由于获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供体的概率较小,限制了移植的开展.单倍体移植克服了供体的限制,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单倍体移植在儿童恶性血液病中的应...
陆叶肖佩芳卢静卢俊王易胡绍燕
关键词:血液疾病儿童患者干细胞移植
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分析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神经系统(NS)并发症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预后,评估HSCT后儿童受者发生NS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类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6月330例接受HSCT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0例受者HSCT后共26例发生NS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显示,范可尼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其他疾病发生NS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3.3%(2/6)、19.2%(5/26)、7.3%(14/191)、7.0%(4/57)、3.1%(1/32)、0(0/18);发生与未发生NS并发症受者的中位年龄分别为9岁(4.75~12岁)和6岁(3~10岁)(P=0.02);伴和不伴有2度以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受者发生NS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4%(6/25)和6.6%(20/305)(P=0.002)。NS并发症类型临床分析显示,免疫相关性脑病占53.9%(14/26),脑血管病变占26.9%(7/26),其中1例为移植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药物相关中毒性脑病占7.7%(2/26),代谢性脑病占3.8%(1/26),外周神经病变占7.7%(2/26)。26例受者的病死率为34.6%(9/26),其中发生免疫相关性脑病的病死率最高,为68.4%(13/19),发生药物相关中毒性脑病、代谢性脑病、外周神经病变的患儿均存活。生存分析显示,HSCT后未合并NS并发症患儿的总体存活率高于合并NS并发症的患儿。结论HSCT后NS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原发疾病、年龄、2度以上GVHD有关。NS并发症中以药物相关中毒性脑病、代谢性脑病、外周神经病变预后佳,并发免疫相关性脑病、TA-TMA病死率高。减少NS并发症可能有助提高儿童受者的长期存活率。
刘素香肖佩芳胡绍燕何海龙李捷卢俊王易陆叶胡昳歆
关键词: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神经系统并发症长期存活
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00天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以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alloHSCT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351例患儿,男213例、女138例。截止至2019年9月1日,共29例(8.3%)患儿发生BOS,男11例、女18例,中位年龄92.0(67.0~132.0)月。移植至发生BOS的中位时间为10.0(8.5~20.0)月。移植后1、2、3年BOS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0±1.3)%、(10.0±1.8)%、(10.7±2.0)%。29例BOS患儿中,28例BOS发病前合并其他靶器官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女性、移植后100天内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合并其他靶器官cGVHD是BO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BOS是HSCT后的严重并发症。女性、年龄较大、合并其他靶器官cGVHD、移植后100天内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发生BOS的风险更大。
孙若楠李泊涵郑德菲赵夏莹林子云胡昳歆高莉高静李捷卢俊肖佩芳潘健凌婧方芳胡绍燕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儿童
重组人源凝血因子Ⅶ用于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肠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严重并发症,GVHD导致的肠道出血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有效治疗肠道出血对改善患者的GVHD至关重要.本研究我们...
刘素香胡绍燕肖佩芳陆叶
关键词:移植物抗宿主病肠道出血
三种血小板减少症骨髓活检组织定量病理学差异
2011年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骨髓活检组织定量病理学及临床相互关系。方法从收集的小儿骨髓活检标本中抽取ITP 127例,AA 204例,MDS 26例,定量观察骨髓造血容积及巨核细胞变化,结合病史进行分析。结果造血容积:ITP(67.0±20.1)%,AA(19.8±15.6)%,MDS(59.4±24.8)%。ITP、MDS造血容积显著高于AA(P<0.05)。巨核细胞计数:ITP(9.6±4.1)/低倍视野(LPF),AA(1.5±1.3)/LPF,MDS(4.0±2.3)/LPF。病史回顾及随访:ITP患儿中8例转变为AA;AA中28例有ITP病史,2例有MDS病史,1例转化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DS中5例转化为AA,1例转化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转化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结论骨髓定量病理学差别可作为三种病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ITP和MDS低增生型有可能发展为AA。
曹岚柴忆欢曹幼甫卢俊李捷李建琴肖佩芳邓海珍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MLL基因重排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接受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MLL基因重排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接受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8年4月至2014年12月共入组634例,高危组病人217例,其中MLL+28例,B...
孙伊娜柴忆欢何海龙王易李建琴李捷卢俊肖佩芳吕慧范俊杰胡绍燕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儿童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在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测定 cAMP 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AMP Response Binding Protein,CREB)在不同类型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儿童 AML 发生、发展和预后判断中的...
肖佩芳柴忆欢何军邵雪军何海龙王易李桢萍李建琴李捷卢俊吕慧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AML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文献传递
移植物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回输剂量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感染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索移植物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回输剂量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日至2021年6月1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8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移植物样本中的树突状细胞亚群比例和T细胞亚群比例并计算每种细胞的回输剂量。移植后每周监测患儿外周血中的CMV-DNA拷贝数。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31日。结果:80例患儿均获得造血重建,51例在移植后100 d内发生CMV感染,累计发生率为63.8%±5.4%,包括2例进展为CMV疾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C和p DC的回输剂量与移植后100 d内的CMV感染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剂量回输p DC是移植后100 d内发生CMV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至随访期结束,7例患儿死于移植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死于CMV疾病,2例死于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死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儿总体生存率为91.2%。结论:移植物中的p DC可能与移植后早期的CMV感染有关,高剂量的p DC回输可能会对移植后CMV感染起到防护作用。
姚笛田园园卢俊肖佩芳凌婧郑德菲高静范丽艳郑佳佳李捷胡绍燕
关键词: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