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祥
作品数: 222被引量:2251H指数:31
  • 所属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土地研究中心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黄德全
作品数:33被引量:153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研究主题:海岸 台风 海岸沙丘 沙丘形态 粒度
马骏
作品数:12被引量:13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海岸沙丘 风沙流 垂向分布 不同粒径 沙粒
刘毅华
作品数:92被引量:1,112H指数:20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珠江三角洲 土地利用变化 耕地数量变化 耕地
叶长盛
作品数:147被引量:977H指数:15
供职机构: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 珠江三角洲 旅游地学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郑荣宝
作品数:92被引量:569H指数:15
供职机构: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土地资源 耕地 优化配置 CITESPACE
人文因子在荒漠化中的作用被引量:43
1992年
分析四个典型区荒漠化的形成条件、历史过程与现代过程,从而阐明人文因子在荒漠化中的作用,得出荒漠化历史过程是自然过程、现代过程是人为加速过程的结论,其中荒漠化现代过程中人文因子的作用占60%.
董玉祥
关键词:荒漠化
广州市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测度与分析
利用冲突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各种矛盾的综合体现,严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广州市是土地资源短缺的地区,土地利用冲突十分明显.基于景观生态理论,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构建土地利用冲突的测度模型,对广州市各区(市)的冲突强度进...
陈群弟董玉祥
广州市城镇用地扩展研究
本文主要探讨1990~2005年广州市城镇用地扩展规律和驱动机制。通过利用四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选取扩展强度指数、重心转移指数和扩展方位指数等指标来进行研究,并联系相关驱动因素探索其对城镇用地扩展的作用。结果表明,广州市...
秦鹏董玉祥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城镇用地扩展
文献传递
基于GECM与CA+ANN模型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模拟
郑荣宝董玉祥陈梅英
关键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西藏沙漠化程度及其分区评价被引量:8
2008年
从区域沙漠化程度概念出发,本文依据西藏沙漠化普查和荒漠化监测所得的1991年与1997年两期土地沙漠化数据,选择沙漠化土地占地率、重度沙漠化土地占地率、沙漠化土地年增率、沙漠化土地年扩大面积占地率四个指标,采用多指标加权综合指数法,对西藏各个沙漠化县(市、区)的沙漠化现状程度等级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兼有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西藏沙漠化程度进行了区域概括与分区。评价结果,西藏65个沙漠化县(市、区)中有16个属于中度沙漠化程度,其余全部属于轻度,全区可划分出9个沙漠化程度区,其中轻度区4个、中度区5个,总体而言西藏土地沙漠化程度较轻。
刘毅华董玉祥
关键词:沙漠化
藏南温带半干旱农牧区沙漠化现状与成因研究——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为例被引量:5
1999年
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为例,探讨了高原温带半干旱地区藏南农牧区土地沙漠化的面积、类型、分布、危害与成因等。成因分析表明,区内沙漠化的产生与发展是由区内的自然沙漠化过程、气候干旱化加剧过程及人为加速过程共同决定的,是以气候变化为主并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同时,还提出了若干沙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包括合理利用耕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发挥草地优势,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开展人工造林,建设防风固沙体系;分步分类实施,整治沙漠化土地;建立治沙机构,重视治沙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董玉祥
关键词:沙漠化半干旱地区农牧区
海岸新月形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的典型研究被引量:23
2014年
依据2006~2008年连续3 a共9次采用RTK GPS技术与测量方法对一个典型海岸新月形沙丘形态的高精度测量数据,分析了海岸新月形沙丘的移动方向、方式、速度以及形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海岸新月形沙丘具有缓慢、向陆往复式前进的移动特点,形态变化则具有随季节增减变化中高度、宽度、长度、断面面积与体积增加的加积特征,究其原因是区域风况、海岸地表覆被、沙丘形态及人类活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董玉祥黄德全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态势典型分析
本文以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为例,利用最新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对比1988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分析了该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及其变化特点,重点探讨了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与驱动...
董玉祥简陆芽左珍利
文献传递
广东佛山土地利用区划研究
尹丽萍董玉祥
关键词:土地利用区划
文献传递
广州市不同产业阶段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被引量:2
2007年
广州市1980—2002年间产业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工业化中期(1980—1993年)和工业化后期(1994—2002年)。在这两个产业发展阶段,耕地数量变化存在较大差异。耕地年均减少工业化中期大于后期,变化速度则是后期大于中期,利用效益后期明显优于中期。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发展是广州市1980—2002年间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在不同产业阶段各驱动因子存在差异,其中农业比重、实际利用外资、城市化、客运量等因子差异较为明显,从而导致了不同时期耕地数量变化的差异性。
叶长盛董玉祥
关键词: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