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镐镐
-

-

- 所属机构:北京大学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吴秉铨

- 作品数:174被引量:1,119H指数:1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 研究主题:肺肿瘤 肿瘤转移 P53基因 高转移 基因突变
- 衡万杰

- 作品数:33被引量:265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 研究主题:前列腺癌 人前列腺癌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突变 心肌炎
- 方伟岗

- 作品数:148被引量:845H指数:1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 研究主题:肿瘤转移 肺肿瘤 黑色素瘤 肿瘤细胞 前列腺肿瘤
- 郑杰

- 作品数:252被引量:1,734H指数:2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肿瘤转移 肺肿瘤 病理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P53基因
- 由江峰

- 作品数:120被引量:772H指数:1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 研究主题:肿瘤转移 肺肿瘤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癌 基因转染
- nm23基因肿瘤转移抑制作用探讨被引量:3
- 1999年
- 李珊珊方伟岗由江峰钟镐镐沈琼
- 关键词:NM23基因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 鸡胚表皮细胞连接的电镜观察
- 1986年
- 本文利用电镜观察了12~72小时及4~10天不同阶段的鸡胚表皮细胞连接的发生发育。孵育12~16小时的鸡胚外胚层细胞间不易见到细胞连接,偶可见短小的紧密连接和初期的桥粒。冷冻复型证实,20、24和36小时鸡胚表皮细胞间有密集的紧密连接和明显的缝隙连接。48小时以后桥粒明显发育,而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逐渐缩小而后消失。72小时以后的鸡胚表皮细胞连接主要是桥粒,并可见到不同程度发育的桥粒。
- 彭学敏刘淑云钟镐镐谭曾鲁刘智卫之湄
- 关键词:表皮细胞鸡胚外胚层桥粒电镜观察
- 汉族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畸形致病基因的一个新突变位点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探查汉族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畸形(CCM)的突变基因。方法 选择经神经科确诊的2个家系(A及B)和8例散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例。所有受检对象临床表现有癫痫、突发头痛;2例伴有皮肤病变。候选基因为已确认的Krit-1,对该基因的16个编码外显子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受检的A家系在第14外显子的第1289(从起始密码子计算,或2308即从mRNA的第一个碱基计算)位核苷酸一个拷贝有C→G的取代,出现编码改变(S430X),形成终止密码子(UGA),使翻译过程提前终止,导致的基因异常属无义点突变。同法筛查,A家族中有1名成员突变未获得遗传;散发病例发现一个正常多态性变化,未见到突变。结论 发现第1例汉族人CCM基因的点突变,也是国际上未见报道的新位点。这一点突变将会导致一种截短蛋白,是CCM发生的基本原因。研究结果可用于症状前基因诊断。
- 徐宇伦赵继宗吴秉铨钟镐镐孙异临王硕衡万杰
- 关键词:汉族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畸形致病基因新突变位点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在颅内动脉瘤瘤壁内的表达被引量:5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 方法 对 2例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和 11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瘤壁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和原位杂交的方法 ,观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CP 1)的mRNA在瘤壁内表达的位置 ;1例正常脑动脉壁组织做对照。 结果 2例未破裂和 10例破裂动脉瘤壁组织HE染色 ,显示瘤壁仅由增厚的内膜和结缔组织外膜组成。纤维增厚的内膜有长梭形的成纤维细胞不规则排列。瘤壁全层有单核细胞浸润。 1例破裂动脉瘤瘤壁仅存玻璃样变纤维结构 ,几乎不存在细胞成分。 1例未破裂动脉瘤和 8例破裂动脉瘤瘤壁有附壁血栓 ,血栓呈机化表现。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正常动脉未见杂交信号。 2例未破裂和 10例破裂动脉瘤瘤壁内有杂交阳性细胞 ,多为成纤维细胞 ,颗粒沉积于细胞质。单核细胞胞质少 ,阳性颗粒不明显。杂交阳性信号间断分布在动脉瘤瘤壁内膜 ,多出现于排列紊乱的成纤维细胞 ,淋巴细胞聚集处。 1例破裂动脉瘤瘤壁仅存玻璃样纤维结构 ,几乎不存在细胞 ,未见杂交信号。动脉瘤附壁血栓内MCP 1mRNA表达细胞有成纤维细胞、浆细胞、微血管的内皮细胞 ,表达部位在细胞质。 结论 未破裂的和破裂的动脉瘤瘤壁的病理表现和MCP 1mRNA的高表达 ,提示脑动脉瘤的发展是单核细胞为主的不断加强的慢性炎性过程。
- 曹勇赵继宗王硕钟镐镐吴秉铨
- 关键词: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脑动脉瘤原位杂交
- 165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检测和临床诊断意义被引量:84
- 2006年
- 目的探讨在中国较大样本的胃肠道问质瘤(GIST)中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的突变状况,为进一步的生物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165例GIST c-kit基因9、11、13和17号外显子突变以及PDGFRA基因12和18号外显子突变。结果病理组织学诊断的165例GIST病例中有155例(94%)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阳性。在CD117阳性的GIST中,c-kit基因总突变率为76.1%(118/155):分别为11号外显子67.1%(104/155)、9号外显子7.1%(11/155)、13号外显子1.3%(2/155)和17号外显子0.6%(1/155)。绝大多数为杂合性突变,少数为纯合性突变。11号外显子的突变位点多集中在5’端的经典热点,其次为3’端的框内串联重复。后者主要以核分裂象少的老年女性胃部病例多见。9号外显子突变代表一类发生在年轻男性体积较大的小肠病变。13号外显子发现一处新的突变点L641P。PDGFRA基因突变见于50%(5/10)CD117阴性病例,均为18号外显子突变,包括常见的D842V点突变和一个框内843-846处IMHD缺失伴有S847T的新突变。PDGFRA基因突变多见于发生在后腹膜/网膜的具有高度侵袭危险性的病例。结论中国GIST病例大多数存在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的突变,且在基因突变类型和肿瘤原发部位问有非随机的联系。除了发现几个新的突变形式外,国人的GIST似乎和西方国家有些不同的突变特点。靶向治疗需要基因突变分型的启示和指导。
- 贺慧颖方伟岗钟镐镐李燕郑杰杜娟衡万杰吴秉铨
- 关键词:胃肠肿瘤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的基因检测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研制一项检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即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用于患者全血的检查。方法 内引物和短柄圆环探针(分子信标,molecular beacon)的设计,针对基因库SARS相关冠状病毒的高度保守区(RNA聚合酶基因区),在15 301和15 480之间(G130027616)。结果 即时RT-PCR荧光测量结果能显示SARS相关冠状病毒特有序列的扩增程度。常规PCR的145bp产物经测序证实与探针杂交的靶序列一致。结论 这一方法的建立对SARS临床诊断和病原研究提供一种快捷和准确的手段。
- 吴秉铨钟镐镐高建平刘叔平衡万杰鄂文顾江
- 关键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基因检测基因扩增非典型肺炎
- 端粒酶活性和免疫细胞化学在肿瘤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胸腔积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离心涂片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胸腔积液和23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分别进行常规离心涂片细胞学诊断、荧光即时聚合酶链反应端粒酶活性检测和琼脂一石蜡双包埋切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23例样本中,端粒酶阳性53例,阴性70例,细胞学阳性即有明确肿瘤细胞的涂片39例,细胞学阴性即未见肿瘤细胞的涂片64例,见有异形细胞的可疑涂片20例,两者结果不符的30例样本结合涂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临床随访确定最终诊断。端粒酶检测符合率为87.O%,敏感性为83.0%,特异性为90.0%;细胞学涂片诊断符合率为82.1%,但存在16.3%的诊断灰区,如将两者结合,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提高至97.6%和100.0%。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和细胞沉淀双包埋切片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相结合对于体液中异形细胞的良恶性鉴别及恶性细胞组织来源判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提高了细胞学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刘岩徐美林王菁吴秉铨钟镐镐方伟岗
- 关键词:胸腔积液端粒末端转移酶
- 分子病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举例说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目前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方法 :采用PCR、RT PCR、PCR RFLP、TGGE、DNA序列分析及免疫组化等分子病理学方法辅助诊断。结果 :(1)滑膜肉瘤 :有特征性的t(X ;18) (p11.2 ;q11.2 ) ,产生融合基因SYT SSX ,故采用RT PCR法检测滑膜肉瘤的SYT SSX融合基因的转录子有助于滑膜肉瘤的病理诊断 ,SYT SSX融合基因根据基因断裂点位置不同 ,分为SYT SSX1和SYT SSX2两种 ,其中SYT SSX1阳性的滑膜肉瘤预后较差 ,因此可作为预后判断指标。 (2 )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 :部分病例显示t(2 ;5 )(p2 3;q35 ) ,产生NPM ALK融合基因和融合蛋白 ,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NPM ALK融合蛋白 ,将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分为ALK(+)和ALK(- )两个亚型 ,ALK(+)预后较好 ,具有判断预后价值。 (3)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简称FH) :研究FH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 (LDLR)的突变对于遗传监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温度梯度凝胶电泳 (简称TGGE)及DNA测序方法研究LDLR基因突变。 (4 )长期拉米呋啶治疗所致的HBVDNA多聚酶基因YMDD突变的快速检测 :拉米呋啶是目前最有效的抑制HBV复制的药物 ,但长期用药会导致部分患者的HBVDNA多聚酶基因发生YMDD区段突变而对拉米呋啶耐药。
- 郑杰裴斐钟镐镐吴秉铨衡万杰王冬青
-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外科基因组
- 人癌细胞系中CDKN2基因表达异常的研究
- 1997年
- 人癌细胞系中CDKN2基因表达异常的研究陶江川方伟岗吴秉铨钟镐镐衡万杰由江峰CDKN2是从人染色体9p21区分离克隆得到的肿瘤抑制基因,该基因编码一个16000的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称为P16蛋白。P16蛋白可与CDK4或CDK4/Cy-clinD复合...
- 陶江川方伟岗吴秉铨钟镐镐衡万杰由江峰
- 关键词:细胞系CDKN2基因
-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在不同转移潜能癌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22
- 1999年
- 目的 探讨新发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与人癌细胞转移潜能的关系。方法应用Northernblot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方法 ,检测 3组 8种不同转移潜能人前列腺癌细胞、肺癌细胞及黑色素瘤细胞中KAI1/CD82基因的表达及与突变的关系。结果具有转移性的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和PC3M及高转移性的人肺PG细胞 ,KAI1mRNA的表达降低 (积分吸光度分别为 0 0 3 19,0 0 2 66和 0 0 5 4 9) ,而在无转移性的人肺PAa细胞则为高表达 (积分吸光度为 0 73 13 )。 4种不同转移潜能的人黑色素瘤细胞WM3 5、WM13 41b、WM983a及WM4 5 1KAI1基因均呈中度表达 (积分吸光度分别为 0 1798、0 15 82、0 15 0 1及 0 180 0 )。PCR SSCP结果显示 ,在KAI1基因第 7外显子PC3、PG及PC3M均可见带型的泳动变位 ,PC3M较弱。结论 KAI1/CD82基因表达的降低 ,可能与前列腺癌细胞、肺癌细胞的转移有关。但与黑色素瘤细胞无关。KAI1表达的降低可能部分与基因的突变失活有关。
- 李珊珊方伟岗钟镐镐由江峰沈琼
- 关键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