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静芳
-

-

- 所属机构: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哲学宗教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郁振华

- 作品数:68被引量:698H指数:14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 研究主题:波兰尼 认识论 形上学 默会知识 金岳霖
- 文化的综合创造何以可能——张岱年“综合创造”的文化观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刘静芳
- 关键词:文化观东方文化派文化主张全盘西化文化问题西洋文化
- 价值论研究:从张岱年到冯契被引量:3
- 2011年
- 学界普遍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的价值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论断某种意义上忽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的哲学工作,尤其是既重视中国传统哲学又赞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的工作。实际上,张岱年当年就在价值的本质、价值的层次、价值的标准等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当然,由于时代及其他方面的局限,张岱年在许多问题上的观点还存在着片面性,这些片面性,经由冯契对价值主体性的肯定、对理性直觉的重视以及对个体地位的强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
- 刘静芳
- 关键词:价值论
-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冯契文集》述要
- <正>科玄之争之后,特别是在三四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个包括不同思想倾向的颇具原创性的哲学家群体,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应和时代的精神的召唤,熔铸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材料,创构了形态各异的思想体系,以哲学的方式,积极地参与了中国...
- 刘静芳
- 文献传递
- 论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
- 西方传统认识论在知识观上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命题偏见”(propositional bias),认为最重要的、最值得哲学关注的知识是命题性的knowing-that,知识是有真假的命题。(参见Allen,pp.220—23...
- 郁振华刘静芳
- 文献传递
- 理论自信形成与坚定的三个环节被引量:2
- 2015年
- 坚定的理论自信是我们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的立足点。理论自信的形成,离不开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一、理论本身具有可信性。二、主体对可信理论能够奉行。三、主体对所奉行的理论产生肯定性评价。这三个环节,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入手处。通过理论解释力的扩大、一致性的增强、预期作用的凸显、与经验关联的加强,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可信性;通过在认知方面与价值方面更加贴近主体的状况与需求,来增强理论的吸引力;通过创造多方面的条件,使人们易于对理论产生肯定性评价,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不可或缺的三项工作。
- 刘静芳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基础的扩展——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之辩证关系认识的深化被引量:1
- 2011年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国思想界与理论界在三个方面扩展了对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一是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与西方传统知识观偏重普遍性不同,强调了特殊性的地位;二是在从普遍到特殊,即普遍原则的运用问题上,批判了机械(教条)的运用方式,肯定了启发式(创造性)的运用方式;三是在从特殊到普遍的问题上,弱化了类型(本质)的普遍性,强调了范例的普遍性及建构的普遍性。这三个方面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了理论障碍,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
- 刘静芳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论张申府与张岱年理论旨趣的差异被引量:1
- 2009年
- 张申府与张岱年虽同为"解析法的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在哲学上有很多相通之处,但其思想上的差异却不可不察。由于张申府把重心放在新哲学的启蒙上,而张岱年则注重新哲学的建构,所以二者在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及价值论研究上也相应地显出种种不同。
- 刘静芳
- 关键词:张申府新启蒙运动哲学建构
- 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张岱年《天人五论》研究
- 笔者在本文中就是要努力完成这项工作——揭示张岱年综合创造的哲学体系及其对哲学所进行的综合创造.第一章综合创造:从文化到哲学.在张岱年那里,哲学的综合创造和文化的综合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章方法论上的综合创造:'体验'、...
- 刘静芳
- 关键词:方法论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
- 文献传递
- 体验、解析、会通——张岱年哲学方法论的综合创新被引量:2
- 2005年
- 体验、解析、会通的有机统一,是张岱年《天人五论》所建构的哲学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排斥直觉法,因而不同于现代新儒家和清华学派的哲学家;同时,它把辩证法看成一般的学术方法而非独立的哲学方法,这又使其不同于当时的新唯物论者。这种方法论是在综合中西哲学方法以及近现代各派哲学方法基础上的一个综合创造。
- 刘静芳
- 关键词:哲学方法论辩证法
- 艾思奇与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内部分歧被引量:5
- 2008年
- 从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艾思奇与张岱年之间的一场争论我们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存在一种内部分歧。这种分歧,一方面,表现为侧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侧重马克思主义和传统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的差异;另一方面,表现为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的差异。
- 刘静芳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部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