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玉灵
-

-

- 所属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
- 所在地区:河北省 保定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
相关作者
- 徐学华

- 作品数:88被引量:608H指数:14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冀北山地 华北落叶松 铁尾矿 枯落物 木兰围场
- 李继泉

- 作品数:48被引量:565H指数:14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桑天牛 挥发物 铁尾矿 桑天牛卵啮小蜂 桑树
- 陈颖

- 作品数:12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铁尾矿 土壤种子库 沙荒地 植被自然恢复 封禁
- 黄秋娴

- 作品数:53被引量:360H指数:11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铁尾矿 桑天牛 冀北山地 课程 臭柏
- 王林和

- 作品数:148被引量:1,311H指数:22
-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臭柏 毛乌素沙地 油蒿 生态系统 油蒿群落
- 牧草-污泥系统对污泥和尾矿砂不同组合PAHs的修复效果
- 2014年
- 选择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作为修复植物,利用污泥和尾矿砂不同配比组合进行盆栽试验,探明植物-污泥系统对PAHs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随污泥含量增加无芒雀麦存活率基本一致,生物量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对处理4(100%污泥)的耐受性远高于紫花苜蓿;而紫花苜蓿的存活率和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仅在处理1,2(25%污泥、50%污泥)时存活良好。无芒雀麦对16种PAHs的吸收总量以处理4表现最高,且对Phe、Anth、BaP、DbA单体的吸收量优于紫花苜蓿;紫花苜蓿的吸收量以处理2为最好,且对Naph、Pyr、Chry、BaA、BbF、BkF单体的吸收量优于无芒雀麦。在不同污泥组合处理下,无芒雀麦-污泥系统以处理4对污泥16种PAHs总量的去除率最高,达84%,且对16种PAHs中的单体BaA、Chry、BkF去除效果最佳,达90%以上。而紫花苜蓿-污泥系统2,3,4处理之间的去除率差异不大,且远高于处理1,并以处理4为最高,达79%,且对单体DbA和InP的去除率最佳,达95%以上。综合考虑生长状况、吸收量以及去除率,建议将耐抗性和去除率高的无芒雀麦作为优选植物资源直接用于城市污泥PAHs的修复。紫花苜蓿修复污泥PAHs以控制污泥含量为50%,并辅以50%铁尾矿砂配料效果最佳。
- 常瑞雪赵欧亚李玉灵杨志新冯圣东王小敏
- 关键词:污泥铁尾矿砂无芒雀麦
- 荆条藤柳力学性质的测试与对比研究
- 以荆条为重点,棕榈藤、沙柳材为比照,结合荆条、藤、柳材的圆形截面设计试样,测定了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顺纹和横纹抗压强度、顺纹抗拉强度、抗剪强度、扭曲强度、冲击韧性、抗劈力、握钉力各项力学指标.荆条的各项力学强度指标中,抗...
- 高璟张晓燕卢国新李玉灵
- 关键词:荆条力学性质性能评价
- 文献传递
- 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方针政策发展历程研究
- 2019年
-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林业生产基地,对其造林方针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分析,可为当今制定造林政策、宏观指导林业建设提供经验与参考。文中采用资料收集法,按照7个历史阶段对自治区造林方针政策及造林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论述。结果表明:(1)解放战争时期造林政策以木材采伐为主,并未意识到重视植树造林改造环境,但这也为后期的植树造林提供了大面积造林用地;(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内蒙古地区植树造林事业的起步与兴起阶段,这一时期年造林面积持续大幅增加,总造林面积达6.62万hm^2,这为后续造林事业发展打下基础;(3)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内蒙古地区植树造林事业的发展阶段,造林面积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4.9倍;(4)社会主义社会探索时期内蒙古自治区植树造林事业按照年造林面积可以分为“大跃进”期间的激增、三年自然灾害期的倒退和1963年开始的恢复3个阶段。年均造林面积分别为36.05万hm^2、4.73万hm^2、20.00万hm^2;(5)“文革”时期内蒙古自治区的造林事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与破坏,最低年均造林9.60万hm^2;(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造林事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全区总造林面积高达351.31万hm^2,超过了1950年以来任何时期的造林总量;(7)新时期植树造林开始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时期,生态林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仅2017年全区就完成营造林98.27万hm^2、重点区域绿化12.57万hm^2、义务植树6100多万株。以上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的植树造林事业兴起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开始发展,虽然受到“大跃进”运动和“文革”的影响,但却未停滞不前,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治区的造林事业开始蓬勃发展。
- 卢庆烨张飞阿拉坦花李玉灵
- 冀北山地主要生态景观林生态美化功能研究
- 李玉灵徐学华卢振启王海东原民龙李继泉黄秋娴于志海王春风张利民赵海祥尹海龙国志峰石娟华王艳锐王岩李明桂杨春
- 该项目对冀北山地主要生态景观林生态美化功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冀北山地主要景观林美景度的评价技术体系,分析评价了冀北山地白桦林、白桦华北落叶松混交林、华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四种主要生态景观林在夏、秋、冬季节的景观质量,构建了...
- 关键词:
- 关键词:生态景观林造林技术
- 不同时间尺度环境因子对黑河下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径向生长的影响被引量:5
- 2019年
- 本研究以黑河下游额济纳旗成熟的河岸胡杨林为对象,分析不同年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的年轮宽度序列与不同时间尺度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年尺度上,气温是影响胡杨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但不同年龄胡杨对气温的响应有所不同。②在季节尺度上,休眠季气温越高越有利于壮龄胡杨的径向生长,而生长季气温越高越不利于老龄胡杨的径向生长。③在月尺度上,前一年3月和当年9月的平均气温越高,对壮龄胡杨的径向生长越有利,而当年10月平均气温越高,对老龄胡杨的径向生长越不利;前一年7月径流量的增加对老龄胡杨的径向生长有利,而当年2月径流量的增加对壮龄胡杨径向生长有利。综上所述,在季节和年等相对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气温是影响胡杨径向生长量的主要因素,随着时间尺度的缩小,胡杨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更为细化,并且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效应。径流量作为重要的环境因子在月尺度上才突显出来,前一年7月和当年2月的径流补给对胡杨径向生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黑河统一调度管理过程中,可通过适度调增2月和7月洪水的下泄量来满足胡杨径向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 马玉祥张永利李玉灵吉川贤李晓刚
- 关键词:不同年龄气温径流
- 短期封育对冀北沙荒地植被恢复及种群生态位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基于2007、2008年对冀北南山嘴沙荒地的封育区、未封育区植被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的调查,通过Shannon-Wiener生态位计算公式和对称α法(Pianka公式)分析了演替初期干扰对种群生态位的影响,研究了短期封育对沙荒地植被恢复的作用。结果表明:短期封育使植被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封育区的植被盖度、生物量指标均有42%以上的显著提高。经短期封育,多花胡枝子(Lespedeza floribunda)代替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细野麻(Boehmeria gracilis)、金毛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等成为群落优势种。短期封育对优势植物种群在总种群中所占比例影响不大,但能够促进优势种间的竞争和共存,使得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由于2007年降水少于2008年,优势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值的分布趋势也由2007年的分散分布变为2008年的集中分布;而且由于降水增加,2008年未封育区优势种群的总体竞争水平较2007年有了明显提高。
- 殷晓洁孟平徐成立郭万军李玉灵李爽
- 关键词:退化山地植被恢复生态位生态位重叠
- 冀北山地不同生境下土壤种子库特征分析被引量:12
- 2012年
- 比较了冀北山地未封禁区、封禁区、自然保护区的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密度、多样性,并探讨了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间的相似性关系。结果表明:①冀北山区种子库主要以多年生草本为主,1年生次之,半灌木很少出现。未封禁区与自然保护区种子库密度较大,分别为3 446.21、3 405.35粒.m-2,封禁区内最小,为2 009.07粒.m-2;②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自然保护区>封禁区>未封禁区(P<0.01);③未封禁区和封禁区的土壤种子库物种相似性较高,均与自然保护区相似性较低。未封禁区、封禁区和自然保护区种子库与地上植被间的相似性系数分别是:0.235、0.272和0.333,随着生境条件的转好,其相似性指数增高。
- 刘琳姜韬李玉灵李继泉左宗林
- 关键词:冀北山地土壤种子库
-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铁尾矿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42
- 2012年
- 为全面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铁尾矿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唐山迁安选取基于造地工程的植被恢复模式(紫穗槐林)、基于水保工程的植被恢复模式(六孔砖模式)、灌木纯林植被直接恢复模式(沙地柏直接造林模式)、乔木混交林植被直接恢复模式(沙棘-桑树混交直接造林模式),对其物种组成、数量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并与裸尾矿和未被破坏的天然灌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物种α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为沙棘-桑树乔木混交林>紫穗槐林>沙地柏灌木纯林>六孔砖;(2)与裸尾矿相比,沙棘-桑树乔木混交林模式、紫穗槐林模式及沙地柏灌木纯林模式下的土壤容重分别减少了6%,15%,14%,总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6%,1%,8%,毛管孔隙度分别减少了19%,16%,4%,非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18%,46%,22%;沙棘-桑树乔木混交林模式、紫穗槐林模式下的土壤毛管持水量分别减少了18%,7%,而沙地柏灌木纯林恢复模式下的土壤毛管持水量增加了21%;(3)通过植被恢复后,相对于裸尾矿土壤,沙棘-桑树乔木混交林模式、紫穗槐林模式和沙地柏灌木纯林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铁尾矿土壤养分的恢复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沙棘-桑树乔木混交林模式、紫穗槐林模式、沙地柏灌木纯林模式。
- 王岩李玉灵石娟华郭江杜建云
- 关键词:植被恢复模式铁尾矿物种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
- 毛乌素沙地臭柏(Sabina vulgaris Ant.)光抑制响应机制研究意义被引量:7
- 2018年
- 光抑制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植物中,为了物种的延续,植物在长期的适应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光抑制防御机制。臭柏(Sabina vulgaris Ant.)是毛乌素沙地唯一的天然常绿针叶灌木,在沙漠强光环境下完成更新,其热耗散等光抑制防御机制必然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简要综述植物光抑制现象,以及强光下植物主要的光抑制防御机制,对臭柏光抑制防御机制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展望。总体而言,有关臭柏光抑制防御机制的研究尚属初步探索阶段,臭柏应对光抑制的生理机理和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从分子层面研究毛乌素沙地臭柏抵御光抑制的机制,可揭示臭柏是如何通过光抑制防御机制来适应恶劣的沙漠环境。
- 张金玲陈海鹏程达李玉灵
- 关键词:光抑制叶黄素循环毛乌素沙地
- 基于土壤种子库的植被自然恢复作用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利用退化荒草地附近种源地表层土壤,通过客土和人工播撒乔、灌木种子的方式对荒草地进行土壤种子库的补充,比较植被恢复地、种源地、对照裸地的土壤种子库组成、密度、多样性、地上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研究土壤种子库对荒草地在植被恢复方面的改良作用,以便为今后退化土地的自然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地土壤种子库物种数量比对照裸地增加6种,地上植被有常绿乔木及多种灌木物种出现,种子密度由843.75粒/m^2增加至3 645.83粒/m^2;土壤种子库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顺序由大到小均依次为:植被恢复地、种源地、对照裸地;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指数也由0.12增加到0.23;植被恢复地地上生物量分别是种源地和对照裸地的4.28倍、4.85倍;植被恢复地的持水量增加,土壤结构改善,有机质及N、P、K的含量均显著提高。
- 刘利民陈颖刘琳朱凯徐学华李玉灵
- 关键词:土壤种子库荒草地植被自然恢复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