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志伟
-

-

- 所属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万德森

- 作品数:398被引量:3,676H指数:29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研究主题:结直肠癌 结直肠肿瘤 预后 直肠癌 直肠肿瘤
- 潘志忠

- 作品数:244被引量:1,522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研究主题: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癌 预后 直肠肿瘤 直肠癌
- 陈功

- 作品数:195被引量:1,383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研究主题:结直肠癌 结直肠肿瘤 预后 直肠癌 直肠肿瘤
- 卢震海

- 作品数:109被引量:870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研究主题:预后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癌 胃肠道间质瘤 外科治疗
- 李力人

- 作品数:87被引量:669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研究主题:预后 结直肠癌 结直肠肿瘤 直肠癌 直肠肿瘤
- 直肠癌根治术的远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8
- 2005年
-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远期效果和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和分析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689例根治性切除直肠癌患者的资料。结果全组手术死亡率0.7%,随访率96.7%,术后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9%、77.3%、69.6%和63.3%,中位生存期为67.4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直肠癌术后生存率与首发症状、肿瘤位置、肿瘤侵犯肠管周径比例、大体类型、组织类型、侵犯肠壁深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的范围、Dukes分期和术式等因素相关。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肿瘤位置、组织类型、侵犯肠壁深度及Dukes分期是直肠癌根治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直肠癌根治术后远期疗效与肿瘤位置、组织类型、侵犯肠壁深度及Dukes分期相关。
- 万德森丁培荣伍小军李力人潘志忠周志伟卢震海陈功
- 关键词:远期疗效分析直肠癌根治术DUKES分期手术死亡率中位生存期术后生存率
- 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背景与目的: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的因素仍未明确,本文旨在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选择我院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19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根据C...
- 任镜清周志伟万德森陈功卢震海潘志忠李力人伍小军丁培荣
- 关键词:结肠癌直肠癌预后因素临床病理
- 文献传递
- 基于多中心大样本数据库的胃癌外科治疗相关数据的整合与分析被引量:67
- 2016年
- 目的通过整合源自中国国内三家大样本胃癌数据库的资料,了解我国胃癌诊治研究的现状。
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行胃癌手术切除并具有完整随访信息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行单因素分析及Cox多因素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
结果本研究纳入病例8 338例,其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 977例(35.7%),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 043例(36.5%),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 318例(27.8%)。男性5 852例,女性2 486例,男女比例2.4∶1.0。年龄15~89岁(中位年龄59岁)。全组早期胃癌(T1NanyM0)占11.5%(956/8 338)。肿瘤位于贲门胃底部2 226例(26.7%),胃体部1 637例(19.6%),胃窦部3 739例(44.9%),全胃癌736例(8.8%)。肿瘤最大径中位数为(4.5±2.8)cm。Lauren肠型3 448例(41.4%),弥漫型4 890例(58.6%)。全胃切除1 975例(23.7%),胃次全切除6 363例(76.3%)。7 707例(92.4%)行根治性切除术,631例(7.6%)行姑息切除术。按AJCC/UICC的第7版胃癌TNM分期,ⅠA期802例(9.6%),ⅠB期735例(8.8%),ⅡA期695例(8.3%),ⅡB期1 507例(18.1%),ⅢA期1 247例(15.0%),ⅢB期1 342例(16.1%),ⅢC期1 583例(19.0%),Ⅳ期427例(5.1%)。平均淋巴结送检数目(21.0±13.1)枚,其中淋巴结送检数目〉 15枚者5 761例(69.1%)。全组患者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3.0%、56.8%、49.1%和43.0%;根治性切除患者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4.9%、59.5%、51.7%和45.3%;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Ⅰ A期93.8%,ⅠB期80.8%,ⅡA期70.8%,ⅡB期59.6%,ⅢA期44.4%,ⅢB期32.9%,ⅢC期18.9%,Ⅳ期10.2%。Cox多因素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Lau
- 王玮孙哲邓靖宇王振宁周志伟梁寒徐惠绵
- 关键词:肿瘤分期胃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
- CT肺血流灌注成像在肺内孤立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阮超美周志伟郑列谢传淼张振峰李立赵明吕衍春吴沛宏陈林
- 该研究成果缩短了患者的诊断时间,节省了其他检查费用,将为公费医疗、社会保险及家庭医疗节省大量的开支,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建议进一步长期追踪观察,在其评价肿瘤的疗效和预测预后方面有所发现。
- 关键词:
- 关键词:肿瘤诊断
- 结肠直肠癌化疗的研究进展——2001年ASCO会议综述之六被引量:5
- 2001年
- 周志伟
- 关键词:结肠直肠癌化学疗法疗效
- 弧形切割缝合器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弧形切割缝合器在直肠癌手术,特别是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适应证、手术操作要点、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使用弧形切割缝合器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72例,观察其手术时间、出血量、肿瘤位置、远端切缘距离、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近期的排便功能等情况,并与同期我院运用其他方法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出血量、远端切缘距离略优于其他方法组;无手术死亡、吻合口漏及吻合口出血,术后直肠阴道瘘1例、腹腔出血1例、吻合口狭窄1例;术后近期排便功能与肿瘤位置相关,经训练后能随时间推移有所改善。结论弧形切割缝合器在直肠癌低位保肛术中操作方便、安全有效,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 潘志忠万德森丁培荣李力人伍小军周志伟陈功卢震海孔令亨林俊忠
- 关键词:直肠肿瘤外科器械弧形切割缝合器并发症
- Ⅱ期胃癌D2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数目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 研究Ⅱ期胃癌行D_2根治术检出淋巴结数目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268例行胃癌D_2清扫术后按照日本胃癌协会(JGCA)第13版分期病理证实为Ⅱ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至2008年12月.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检出淋巴结(17.3±1.2)枚,其中淋巴结检出数低于15枚者109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7%、67.8%和50.9%;检出淋巴结数多于或等于15枚者159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9%、81.0%和66.4%;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进一步分析显示.无淋巴结转移组(pN_0组)199例,其中检出淋巴结数目低于15枚者95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6%、70.4%和55.9%;多于或等于15枚者104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1%、84.4%和66.8%.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而有淋巴结转移组(pN_1组)69例.其中检出淋巴结数目低于15枚者14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57.1%和34.3%;多于或等于15枚者55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4%、73.4%和63.8%,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 以日本胃癌协会(JGCA)第13版为标准的Ⅱ期胃癌患者,D_2根治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超过15枚者.其生存率优于低于15枚者.
- 冯兴宇陈映波陈实李元方周志伟李威詹友庆孙晓卫徐大志关远祥
- 关键词:淋巴结清扫预后
- 三维培养药敏实验测定的结直肠癌化疗敏感性与多药耐药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被引量:9
- 2009年
- 背景与目的:目前肿瘤化疗疗效尚不理想,通过预测个体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来指导临床治疗,有可能提高化疗疗效。本研究通过三维培养药敏实验测定结直肠癌的药物敏感性,并分析与肿瘤组织多药耐药基因表达产物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三维培养体外药敏实验技术,检测表阿霉素、顺铂、草酸铂、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泰素帝、伊立替康6种单药和5-FU+表阿霉素+顺铂、5-FU+伊立替康、5-FU+草酸铂、5-FU+泰素帝+顺铂4组联合用药对22例结直肠癌组织的抑制率,抑制率大于30%定义为敏感,计算敏感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法测定结直肠癌组织中MDR1、MRP1、ABCG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肿瘤药物敏感性和多药耐药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单药组抑制率最高为草酸铂(17.5%),敏感率最高为5-FU(36.4%);联合用药组抑制率最高为5-FU+草酸铂(54.1%),敏感率最高为5-FU+表阿霉素+顺铂(71.4%)和5-FU+泰素帝+顺铂(71.4%);联合用药组抑制率和敏感率均高于单药组(P<0.05)。MDR1、MRP1、ABCG2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88.9%、55.6%、55.6%;MDR1、MRP1、ABCG2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55.6%、33.3%、50.0%;多药耐药基因MDR1、MRP1、ABCG2mRNA和蛋白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ABCG2蛋白高表达与结直肠癌对表阿霉素的耐药有相关性(P<0.05)。结论:结直肠癌多药耐药蛋白表达与肿瘤药物敏感性有一定相关性;结合三维培养药敏实验和多药耐药基因表达产物水平检测,有可能对个体肿瘤的化疗敏感性进行预测,筛选化疗敏感药物。
- 袁庶强周志伟梁永钜符立梧陈功邱海波张丽仪
- 关键词:药敏实验多药耐药性MRP1ABCG2
- 结直肠癌患者DPD水平与5-FU血药浓度、疗效及毒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 2005年
- 背景与目的:以相同的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却明显不同。二氢嘧啶脱氢酶(DPD)是影响5鄄FU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DPD水平与标准FOLFOX6方案治疗后患者5鄄FU血药浓度、不良反应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前DPD水平,按标准的FOLFOX6方案给药后,检测5鄄FU稳态血药浓度(HPLC法),同时观察化疗不良反应和疗效。结果:DPD在72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呈正态分布,从1.55~5.94不等;5鄄FU稳态血药浓度在结直肠癌患者之间具有较大的变异,从141.1μg/L到1741.9μg/L,不呈正态分布。DPD水平和5鄄FU血药浓度呈负相关(r=-0.460,P<0.01),5鄄FU血药浓度≤600μg/L时不良反应较小,>600μg/L时不良反应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不同治疗反应组的平均血药浓度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DPD水平和口腔粘膜炎、腹泻等具有相关性,DPD水平和疗效没有相关性(r=0.312,P=0.078)。结论:DPD水平和5鄄FU稳态血药浓度在结直肠癌患者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DPD水平和5鄄FU血药浓度及毒性呈负相关,5鄄FU稳态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反应呈正相关。
- 董秋美何友兼李苏周中梅张力周志伟夏忠军李玉颜
- 关键词:二氢嘧啶脱氢酶稳态血药浓度疗效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分析
-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术前辅助治疗及治疗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GISTS)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GISTS 51例,其中 CD117阳性47例、阴性4例。行术前辅助化疗4例,术后...
- 万德森伍小军潘志忠周志伟陈功李力人卢震海丁培荣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治疗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