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永辉
作品数: 59被引量:206H指数:9
  • 所属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 所在地区:广东省 中山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珠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相关作者

张百萌
作品数:85被引量:302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研究主题:门静脉动脉化 门腔分流术 肝硬化大鼠 梗阻性黄疸 静脉动脉化
侯冰宗
作品数:56被引量:19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研究主题:CD3AK细胞 结直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 机体免疫 预后
贾英斌
作品数:52被引量:13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研究主题:肾移植 肾脏 外科学 并发症 梗阻性黄疸
蔡潮农
作品数:52被引量:13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研究主题:门静脉动脉化 肝硬化 肝硬化大鼠 门腔分流术 悬吊
李坚
作品数:62被引量:16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研究主题:门静脉动脉化 门腔分流术 静脉动脉化 肝硬化 肝硬化大鼠
一种用于治疗肠吻合术后狭窄的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肠吻合术后狭窄的装置,包括引入机构和切割机构;引入机构包括导管、气囊和充气单元;导管两端分别设有操作口和引流出口,操作口和引流出口之间的壁上设有安装口;气囊套接于导管外壁,气囊与操作口邻近布置;充...
陈政苏永辉丁瑞邹劲林
骨科创伤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VSD用于骨科创伤感染者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5年3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骨科创伤感患染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数据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VSD对骨科创伤感染者进行治疗的疗效显著,使患者愈合以及住院的时间得以缩短,换药次数也得以减少,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同时感染后出现并发症情况也显著减少,因此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郭远清李国威陈涛孔凡根于兵苏永辉
关键词: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骨科创伤感染疗效
用于腹腔冲洗引流的导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腹腔冲洗引流的导管结构,包括冲洗组件和引流组件,其中冲洗组件包括冲洗管和空气连通管,空气连通管连通于冲洗管输入端的侧壁,冲洗管输出端的端面设有第一冲洗口,冲洗管输出端的侧壁形成有第二冲洗口;引流组件...
苏永辉陈政罗雯馨侯冰宗刘星伟邹劲林
文献传递
胃癌组织EGFR和VEGF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EGFR和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88例胃癌标本及4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做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EGFR和VEGF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EGFR和VEGF在胃癌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18%和52.27%,两者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EGFR和VEGF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年龄、性别、部位无关,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 EGFR、VEGF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及分期密切相关,可用于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侯冰宗李小易苏永辉吴庆徐家琪卜巨源易先平
关键词:胃癌EGFRVEGF免疫组织化学
帕瑞昔布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肩痛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40 mg术毕前30 min静脉注射(静注)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肩痛(PLSP)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予丙泊酚、瑞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毕前30 min,帕瑞昔布组静注帕瑞昔布40 mg,以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5 m L,对照组静注同等容量氯化钠注射液。若术后疼痛难以接受,则予曲马多1 mg·kg-1静注。记录两组术后6、12、24 h的PLSP和腹部伤口疼痛情况,术后24 h内曲马多补救例数及不良反应。结果帕瑞昔布组术后6、12、24 h的PLSP发生率分别为3%、10%、21%,均低于相应时点对照组(29%、71%、39%,P<0.05)。帕瑞昔布组各时点PLSP和腹部伤口疼痛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内帕瑞昔布组曲马多补救3例,低于对照组25例(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帕瑞昔布40 mg术毕前30 min静注可减轻妇科PLSP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杨禄坤白雪玲苏永辉李坚
关键词:帕瑞昔布腹腔镜检查肩痛
乌司他丁对胃癌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胃癌术后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因胃癌行胃癌根治术患者52例,随机双盲分为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试验组在手术当天至术后第3天,每天给予乌司他丁(UTI)1×105U静脉滴注,每天2次;对照组则以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所有患者在术前1d及术后1,2,3,6d空腹抽血检测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血白细胞(WBC)计数,并进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IL-6、TNF-α、血白细胞水平及SIRS评分在术后1,2,3d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在WBC计数及SI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在术后1,2,3d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存在炎症反应,乌司他丁可降低胃癌患者术后血清IL-6、TNF-α的浓度。
冯春在苏永辉侯冰宗李继延王尧陈宏
关键词:乌司他丁胃癌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结肠灌洗对急性结肠梗阻肠道细菌学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研究术中结肠灌洗对急性结肠梗阻患者肠道细菌学的影响,探讨该疾病一期手术吻合的可行性。方法对16例急性结肠梗阻患者术中行结肠灌洗并行一期切除吻合,与16例无结肠梗阻的病例的肠内容物及肠黏膜细菌变化情况进行对比,观察术后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结果梗阻组结肠近端灌洗后肠内容物及肠黏膜细菌数均较灌洗前明显减少,分别为(4.25±1.77)×106cfu/L和(109.0±20.75)×106cfu/L及(20.3±5.31)cfu/cm2和(7 420.6±343.02)cfu/cm2,配对t检验,均是P<0.001;结肠梗阻组近端肠内容物和肠黏膜的细菌数明显高于非梗阻组,肠内容物细菌计数分别为(109.0±20.75)×106cfu/L和(13.6±2.60)×106cfu/L,肠黏膜细菌计数分别为(7 420.6±343.02)cfu/cm2和(332.4±28.47)cfu/cm2,两组数据比较,均是P<0.001;经术中结肠灌洗后,梗阻组近端细菌数却明显较非梗阻下降,肠内容物细菌数分别为(4.25±1.77)×106cfu/L和(13.6±2.60)×106cfu/L,肠黏膜细菌计数分别为(20.3±5.31)cfu/cm2和(332.4±28.47)cfu/cm2,比较后均是P<0.001;而术后梗阻组患者感染发生率与非梗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结肠灌洗,能使急性结肠梗阻结肠内细菌数明显减少,达到或低于非梗阻组肠道细菌数。
蔡潮农苏永辉方瑞君杨禄坤
关键词:结肠灌洗肠梗阻肠道细菌
肝门阻断对肝硬化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后肠道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方法 40只肝硬化模型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肝门阻断10min、肝门阻断20min、肝门阻断30min组,每组各10只。在行肝门阻断术后18h乳果糖、甘露醇混合液灌胃,6h后收集尿液,检测乳果糖和甘露醇排出率及比值(L/M),并于术后24h取未段回肠行病理组织学和电镜检查。结果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10min时即出现明显小肠病理损伤,电镜下可见小肠微绒毛肿胀、缩短,紧密连结变宽。阻断20min时,小肠微绒毛缺失、脱落,细胞器肿胀。阻断30min时,可见部分肠黏膜细胞坏死,微绒毛脱落以及紧密连结破坏。肝门阻断10min组大鼠的尿中L/M比值(0.069±0.022)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047±0.016),并随肝门阻断时间延长增高越明显。结论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后可导制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苏永辉谢玉研王文锋吴丙坤张百萌
关键词:肝硬化肝门阻断肠道通透性乳果糖甘露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胆管损伤的诊断治疗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管损伤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7年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 6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胆囊息肉274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168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1 214例。共发生胆管损伤15例(0.91%),术中发现8例,术后早期发现7例。术中诊断主要依据手术野胆汁渗出或发现有2个胆管残端;术后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1例患者行胆管壁缝合修补+T管支撑引流,4例患者行胆管端端吻合术,其中1例行胆管端端吻合加内支架支撑术后发生胆瘘而行再次开腹胆肠Roux-en-Y吻合术,其余10例患者均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均痊愈出院,愈后良好。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与病因无关,术中及术后早期发现及恰当的处理,愈合良好。胆肠Roux-en-Y吻合术是胆管损伤最主要的修复术式。
苏永辉黄樱贾英斌张百萌
关键词:胆管损伤胆管肠吻合术
大鼠肢体急性和慢性缺血病变特点的对照研究
2011年
目的建立大鼠急性和慢性后肢缺血模型,研究两组大鼠病变特点及缺血代偿情况。方法选择3月龄成年、高脂血症SD大鼠建立急性(n=20)和慢性(n=20)后肢缺血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2-△△Ct法,检测股动脉闭塞后6h患肢股内收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相对定量。股动脉闭塞1周后取腓肠肌检查组织坏死及炎症浸润情况。股动脉闭塞后4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计算股内收肌毛细血管/肌纤维比例。术后记录患肢运动功能及患肢/健肢股骨中段周径比值。结果急性组大鼠术后即刻表现严重肢体缺血。慢性组平均术后(8.2±0.7)d始表现严重肢体缺血。股动脉闭塞后6h,急性组股内收肌目标基因VEGF和HIF-1α的相对定量均高于慢性缺血组[(5.57±0.87)vs.(2.49±0.85)和(10.28±1.09)vs.(6.83±1.17),P<0.05]。股动脉闭塞后1周,急性组腓肠肌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较多坏死及炎症浸润。股动脉闭塞后4周,急性组股内收肌毛细血管/肌纤维比例显著高于慢性组[(1.37±0.14)vs.(1.18±0.12),P<0.05]。缺血肢体功能评分结果显示,急性缺血肢体运动功能早期受损甚于慢性组(P<0.05),但后期恢复较优(P均<0.05)。结论急、慢性缺血具有不同的病理损伤特点,进而表现出不同的缺血代偿机制。急性大鼠缺血的代偿优于慢性缺血。
贾英斌李坚苏永辉关晓东张百萌
关键词:大鼠模型急性缺血慢性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