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石庆
作品数: 67被引量:142H指数:7
  • 所属机构:中央民族大学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语言文字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郭蕊
作品数:6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研究主题:达斡尔族 清代 家庭 文化认同 散居
王国旭
作品数:3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 彝语 参考语法 朝鲜语
梁婕
作品数:1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研究主题:濒危语言 标本 复议 满族 语言转用
陈永莉
作品数:15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汉语 动词 汉语国际传播 形式动词 状语
刘宏宇
作品数:3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锡伯族 语言使用情况 语言现象 达斡尔族 语言转用
达斡尔语布特哈方言的语音特点被引量:3
2008年
本文在介绍以纳文土语为代表的布哈特方言语音特点的基础上,说明汉语借词的读音往往经历自由变读到完全借用的过程。
丁石庆
关键词:语音特点达斡尔语方言汉语借词土语
ChatGPT辅助科研的推进路径及实践风险——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情况研究为例被引量:3
2024年
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大模型技术业已取得显著进展,也为AI辅助学者进行科研提供了可能。深入了解ChatGPT的工作原理,有助于学者更高效地利用其强大的知识管理、发现和生成等功能辅助科研。ChatGPT在整理文献资料、筛选写作主题、搭建文章提纲、分析实验数据及语法标点校对等方面,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套快捷便利的实践操作路径。在利用ChatGPT进行相关交互时,相关应用者必须谨慎考虑学术道德、数据安全、著作权合规以及人文风险等方面可能潜在的问题。
裴景瑞丁石庆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
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结构与发展态势被引量:1
2001年
语言是人类创造自身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语言文化本身又是一个大的网络系统,其内部又可分为母语文化、方言文化,以及双语或多语文化等几个组成部分。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结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彼此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情况各异。其中,母语文化是达斡尔语言文化的主流。近代以来,达斡尔族语言文化进入了达—满及达—汉双语文化及方言文化发展时期。目前,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发展趋势基本表现为:母语文化趋于弱化、方言文化渐显个性、双语文化日益泛化等特征。
丁石庆
关键词:语言文化
达斡尔族早期物质文化的语言透视被引量:1
1993年
从近古时代起,达斡尔族就以黑龙江上、中游地区作为本民族的历史摇篮,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但由于达斡尔族没有文字历史,其文化及其演变只能通过文物发现或中外史料中的有关记载略见端倪。本文采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有关史料记载入手,通过考察达斡尔语词汇的分布密度,使用频率等来透视达斡尔族早期物质文化的基本情况,试图为中外文献有关记载的真实性提供一些佐证。
丁石庆
关键词:达斡尔族物质文化民族学
继承、整合与创新——张公瑾先生学术思想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2013年
张公瑾先生文化语言学学科思想的积累、形成与发展历程始终贯穿着继承与整合的科学理念及睿智的创新意识,尤其是其在国内语言学界率先引进的浑沌学理论与方法更具开拓性。这种积极探索在中国语言学领域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领域已形成一种学术范式,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本文试对其进行初步梳理与解读,以展现其整体理论构架,并阐释其科学性、前瞻性与创新性。
丁石庆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浑沌学
达斡尔族早期狩猎文化的母语重建被引量:1
2004年
达斡尔语中的狩猎词汇具有鲜明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数量多、分布范围较广、个别类别的语义区分比较细 ,并具有一定的全民性、口语性等特点。此外 ,达斡尔语中还有大量与狩猎文化相关的其他言语形式和文学艺术语言形式。这些材料为我们研究达斡尔族早期的狩猎生产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狩猎文化的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佐证 。
丁石庆
关键词:达斡尔族狩猎文化
从语言看达斡尔族农耕文化的特点被引量:3
2005年
达斡尔语中的农耕词汇及其相关材料为了解达斡尔族农耕文化的特点提供了较好的例证。通过对达斡尔语言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分析,可知:1 .达斡尔族早期所从事的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是简单的生产活动;2 .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达斡尔烟”较有特色;3 .有一定的农具制作工艺水平;4.达斡尔族的农耕生产从兼营逐渐走向专营,并与其他几种生产方式彼此互补,构成了具有多元化特色的经济结构类型。
丁石庆
关键词:达斡尔族农耕文化
游牧民族语言的文化维度与认知范畴
2010年
游牧社会是一个平等的社会,游牧生产生活是建立在与自然环境之间共生共处的关系基础之上的,是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再生产模式。而游牧民族在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有许多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智慧,对我们现代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启示。而这些可供现代人类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在游牧民族的语言中也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体现在反映游牧文化的词汇数量大、使用频率高、语义内涵极为独特,常用的畜牧业词语中牲畜名称极其繁杂和丰富,对各种文化事项的命名中常冠以各种生物的名称等等方面。
丁石庆
关键词:游牧民族语言文化维度
锡伯族与达斡尔族语言保持模式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基于实地语言调查材料,我们对中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中语言保持(或称母语保持)较好的锡伯族与达斡尔族的语言保持现状及语言保持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研究诸如锡伯、达斡尔等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保持模式具有极其特殊的学术价值和普遍的现实意义。语言保持问题的研究应与语言兼用、语言濒危、语言转用等现象进行综合研究,成功的语言保持范例研究可为避免语言濒危、语言转用现象的发生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丁石庆
关键词:锡伯族达斡尔族
论语言保持--以人口较少民族语言调查材料为例
通过分析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语言结构及功能分布,提出语言研究应大力提倡人文关怀。对语言保持论题开展研究,尤其是开展对人口较少民族母语保持模式的研究就体现了这一人文目标。因为我们通过对人口较少民族母语保持模式的研究,除了分析...
丁石庆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结构人文关怀母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