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春洋
-

-

- 所属机构: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 所在地区:河北省 秦皇岛市
- 研究方向:政治法律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于春江

- 作品数:37被引量:6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 研究主题:主流意识形态 民族政治发展 青年 新自由主义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 郭文雅

- 作品数:17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新疆财经大学
- 研究主题: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民族国家 民族 契合
- 饶志华

- 作品数:3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景德镇陶瓷学院
- 研究主题:民族国家 民族建设 现代国家构建 全球治理 世界政府
- 田少杰

- 作品数:8被引量:11H指数:3
- 供职机构:内蒙古工业大学
- 研究主题:新自由主义思潮 大学生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主流意识形态 高校
- 吴磊

- 作品数:40被引量:228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
- 研究主题:社会组织 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视域 影响因素
- 论加拿大民族政治发展的历史演进被引量:5
- 2011年
- 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和多民族社会,加拿大一直保持着国家形态的完整和国内各族裔对于自己民族———国家较高程度的认同。加拿大民族政治发展的主要历程,无论在最初的民族国家构建时期,还是在后来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双重构建,以及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践过程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成功经验与启示。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于其他移民国家和多民族社会而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于春洋
- 关键词:民族政治发展民族国家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 民族生态观中的蒙古贞短调民歌文化艺术传承被引量:2
- 2016年
- 蒙古贞短调民歌是蒙古族民间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但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复合挑战与立体碰撞之下遭遇发展危机,面临传承困境。蒙古贞短调民歌的当代境遇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发展问题的缩影,而"千灯互照,光光相映""互守尊严,万象共生"的民族生态观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具有重要启示。在环境与主体的互动中实现民歌文化艺术传承的文化自觉,在美美与共、重叠共识中探索多种传承方式的互补与互动,在文化互助、相互学习中搭建民歌文化艺术传承的平台,凸显民间艺术灵韵、促进多族文化共生,是让蒙古贞短调民歌焕发艺术魅力、重现文化活力的重要途径。
- 于新洁于春洋
-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文化传承
- 帝国遗产、身份叙事与吉尔吉斯斯坦民族主义析论
- 2023年
- 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五国中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治局势相对不稳定的国家之一。民族主义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族主义被吉国当局及反对派用来制造公民群体的排他性和族裔群体的差异性,身份叙事成为推动叙事者(政权精英)与听众(普通民众)促进或反对某一群体共识的政治安排。分析表明,吉国民族主义具有公民民族主义对外排他性、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共生关系脆弱性以及主体民族内部矛盾性等特征。吉国建构现代国家的公民身份叙事,与古已有之的传统部落部族身份叙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构成理解吉尔吉斯斯坦成为民族主义重灾区的基本逻辑。摆脱帝国遗产、重构身份叙事,从而把民族主义情感引向理性之路,或许是吉尔吉斯斯坦走出民族主义泥沼、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努力方向。
- 尹如玉于春洋
- 关键词:民族主义身份叙事
- 府际关系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以民族地方政府为中心的讨论被引量:5
- 2019年
- 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一定意义上构成了国家对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治理的目标诉求,而府际关系对于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为中心,可以将府际关系划分为由中央政府与民族地方政府构成的纵向府际关系,以及由民族地方政府与民族/非民族地方政府构成的横向府际关系,两个层面的府际关系都会对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产生影响。分析表明,我国民族政策的价值诉求和实践效绩存在落差,如何在中央集权与民族地方分权的纵向府际关系中,确保自治权的真实有效执行是化解这一落差的关键,也是实现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要点。同时,对于民族地方各项事业发展面临压力与挑战的分析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望相助”思想为横向府际关系协调提供了新理念。以民族地方政府为中心,梳理总结纵横两个层面的府际关系成功经验,可以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视域中的族际政治整合实践提供重要启示。
- 李元元于春洋
- 关键词:社会治理族际政治整合府际关系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与实现策略——基于“十四五”规划纲要相关文本内容的讨论
- 2022年
- “十四五”规划纲要对理解把握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与实现策略具有重要价值启示。经由《纲要》文本分析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对中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提出新要求,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内背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新矛盾以及应对中美关系、回应错误思潮及其运动等新挑战,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际背景。从经济发展、制度保障、文化建设和命运互嵌等四个维度进行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策略。
- 于春洋胡明雪
-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 2024年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客观历史进程与主观人为建构相互耦合的“双螺旋结构”中得以生成发展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有意识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成为引领这项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运用文本分析、历史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梳理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进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建党到新中国成立时期从“自在”到“自觉”的初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从“自觉”到“自为”的逐渐成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与徘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复苏与加速,以及新时代以来在“自为”之路全方位、多维度的成长与迈进。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经验表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愿意接受并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不断走向胜利的首要前提和根本原因。
- 于春洋汪微微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双螺旋结构
-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挑战与策略被引量:7
- 2022年
-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性与本土性因素既相互冲突又彼此呼应。为全球性冲突提供本土性解决方案,是新时代中国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价值。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公民民族主义与族裔民族主义之间的张力、民族主义的发展新动向及其对我国的渗透和影响,成为了新时代中国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外在挑战。因此,从国家民族的观念建构、一体化建构、文化建构和法治化建构等多个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中华民族”作为法律概念而“入宪”“入法”“入规”,是新时代中国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策略部署。
- 于春洋马瑞琪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
- 族性视野中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问题比较研究——基于尼日利亚与印度尼西亚民族国家建构的经验观察被引量:6
- 2017年
- 族性是影响多民族国家安全及其族际政治走向的关键变量。它既能促进族际政治整合、维护国家安全、有助于民族国家建构,也能导致族际政治冲突、危及国家安全、阻碍民族国家建构。以"族性"为分析视角,通过对尼日利亚与印度尼西亚民族国家建构历程的梳理及其族际政治问题的比较,其共性特征包括:族际政治问题的分析单位是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问题虽然发生在现实中的多民族国家,却往往带有深刻的历史根源;政治与文化边界的重叠是族际政治问题产生的逻辑起点;国内不同民族群体无法得到平等公正对待是导致族际政治问题的核心因素;军事专政和腐败会增加族际政治问题的风险和国家安全的不确定性。解决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问题、确保国家安全的关键在于如何让一个在历史上和观念中都不曾存在的国家民族能够超越族性分界而被成功建构。结合两国国情提出应对策略:寻找重叠共识,建构文化多元、政治一体的国族共同体;借鉴差异政治和差别公民权利思想,探寻积极回应不同民族群体正当利益诉求、实现各族人民成果共享、利益均沾的政治制度、体制和机制;消除军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惩治腐败;探索包容促进多语言、多宗教和谐相处的民族政策。
- 于春洋
- 关键词:族性族际政治民族国家建构
- 对于国家建构理论的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考察被引量:3
- 2015年
- 回顾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发现,国家建构理论是在20世纪中叶以来比较政治学理论范式由"行为主义革命"向国家中心论的转换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行为主义政治学在批评国家、反对国家理论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表现出无法克服的重大缺陷,它的衰落促使"回归国家"学派的出现。而伴随国家中心论的复兴,以及对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境遇、当代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困境的关注,国家建构问题进入很多学者的研究视野,形成了以蒂利和福山为代表人物的"内源型""外源型"两种国家建构理论。目前国家建构问题研究向度与价值取向含混而多维,这一现状影响了国家建构理论的学术关怀与现实价值。
- 于春洋田少杰
- 关键词:行为主义政治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研究范式”的力辟之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及当代意义研究》评介
- 2016年
- 张三南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及当代意义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范式"的力辟之作。该书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民族主义的论述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成功"发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研究范式",进而运用这一范式观照"社会主义国家实践问题"与"全球性问题",初步展现了该范式强大的现实解释力。该书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相关论述的再认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让学界弥漫多时的"困难对话论"不攻自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献价值。
- 于春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