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军放
作品数: 286被引量:916H指数:13
  • 所属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所在地区:河南省 郑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贾延劼
作品数:263被引量:1,000H指数:15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
研究主题:神经细胞 LET-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骨髓间质干细胞
王雪晶
作品数:69被引量:167H指数:6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自噬 Α-突触核蛋白 凋亡 家系
丁雪冰
作品数:64被引量:116H指数:6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产前诊断 非综合征性耳聋 凋亡 家系 Α-突触核蛋白
何霞
作品数:24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LET-7 文献复习 血浆 桥本脑病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卢宏
作品数:161被引量:667H指数:1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血管性痴呆大鼠 多发性硬化 丁基苯酞 慢性脑缺血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脑脊液对U251细胞隧道纳米管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脑脊液对神经胶质细胞隧道纳米管(TNTs)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16例ALS患者的脑脊液(ALS-CSF)及10例功能性头痛患者的脑脊液(对照),分别用于培养U251细胞0、3、7、10、14 d,采用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TNTs的形成,记录表达TNTs结构的U251细胞百分比,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LS-CSF培养0、3、7、10、14 d后U251细胞中F-actin蛋白的表达。结果:在ALS-CSF培养条件下,表达TNTs结构的U251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增加(P<0.05),且表达TNTs结构的U251细胞百分比在3 d时开始增加,7 d时达到高峰,10 d时开始逐渐下降;ALS-CSF培养的U251细胞F-actin表达量在3 d时升高,在7 d时表达量最高,在10d时开始下降。结论:ALS-CSF培养的U251细胞在早期可诱导TNTs的形成,可能促使ALS相关致病蛋白通过TNT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播散。
梁东晓王雪晶丁雪冰何一昕潘鹏伟刘丹丹滕军放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脑脊液U251细胞
颈动脉斑块中血管生长因子表达与新生微血管密度的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间充质上皮转换因子(MET)mRNA表达与新生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32例,根据有无斑块同侧脑缺血症状分为症状组21例和无症状组11例,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染色明确2组斑块的病理特点。qRT-PCR法检测2组斑块中HGF mRNA及MET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症状组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密度及HGF表达。结果症状组斑块中血管密度较多,纤维帽较薄,胶原纤维较少。无症状组斑块中血管密度较少,基质较多。qRT-PCR显示,症状组斑块中HGF mRNA及MET mRNA表达明显高于无症状组(0.76±0.02 vs 0.51±0.04,0.68±0.03 vs 0.57±0.03,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颈动脉斑块中HGF和新生血管标志物CD31表达相一致。与无症状组比较,症状组斑块中HGF吸光度值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组斑块中新生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中HGF与新生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
刘田田滕军放张敏刘方刘恒方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肝细胞生长因子微血管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通过1例不伴血清学维生素B12减低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探讨其可能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不伴血清学维生素B12减低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临床资...
王天舒贾延劼滕军放
关键词: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维生素发病机制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调控线粒体自噬对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线粒体自噬在帕金森病(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细胞分为MPP+(0 mmol/L)对照组、MPP+(1 mmol/L)处理组和MPP+(2 mmol/L)处理组,共同转染EGFP-LC3和RFP-MI-TO后加入MPP+处理48 h。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自噬水平的变化,甲丹磺酸尸胺(MDC)检测自噬空泡聚集,免疫荧光法检测EGFP-LC3和RFP-MITO亚细胞共定位,流式技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及活性氧。结果 MPP+1 mmol/L及MPP+2 mmol/L组LAMP2 A、Beclin1和LC3-Ⅱ/LC3-Ⅰ的灰度值与对照组相比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MPP+处理组自噬水平增加,自噬空泡增加,外源性LC3表达上调,EGFP-LC3和RFP-MITO存在亚细胞共定位。MPP+1 mmol/L及MPP+2 mmol/L组线粒体膜电位较对照组降低;MPP+1 mmol/L及MPP+2 mmol/L组线粒体活性氧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P+通过调控线粒体自噬水平致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
马耀华王雪晶荆婧马明明杨期东唐北沙滕军放
关键词:帕金森病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
42例老年人癫痫病因分析
2000年
程云滕军放
关键词:老年人癫痫病因发病率CT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和血管再生作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利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和血管再生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rhG-CSF治疗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模型缺血90min时再灌注,治疗组予rhG-CSF 50μg/(kg·d),连续5d。每只大鼠均于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105、VEGF的表达。结果 (1)病死率:对照组病死率为53.85%,rhGCSF治疗组为2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后24h,对照组和治疗组较假手术组评分均明显上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7d和14d,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较好(P<0.05)。(3)免疫组化结果:对照组及治疗组大鼠的CD105、VEGF阳性表达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组的CD105、VEGF阳性表达要高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G-CSF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促进缺血区脑组织血管再生,其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血管再生有关。
邓文静李东瑞楚广磊滕军放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缺血再灌注血管再生
前臂及手掌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显微外科治疗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前臂及手掌部丛状神经纤维瘤(PN)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应用神经血管移植、显微镜下分离及缝接等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前臂及手掌部PN 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18岁,平均9.2岁。右前臂尺神经、正中神经及其手掌部分支1例,右前臂正中神经及其手掌部分支2例,左前臂正中神经及其手掌部分支2例,左前臂尺神经及其手掌部分支1例。患者术后功能、感觉等均采用门诊随访的方法进行评定。结果6例病理结果均显示为PN,切口均一期缝合。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切口未见明显瘢痕组织形成,其中年龄最小的患者手掌部PN术后复发,经二期手术再次切除,其余5例患者在随访时间内未见复发。正中神经、尺神经PN患者患肢各指指端两点辨别觉为2~5 mm,平均3.30 mm;正中神经PN患者患肢拇、示、中、环指指端两点辨别觉为2~5 mm,平均2.95 mm;尺神经PN患者患肢环、小指指端两点辨别觉为3~4 mm,平均3.50 mm。前臂及手部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5例,良1例。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前臂及手掌部PN,不仅术中可有效的分离肿瘤和神经纤维、有效的保护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分支及其血运,而且术后复发率低,神经功能损伤较小。
李扬刘月华白晨平滕军放胡腾龙宋力周明武
关键词:前臂手掌丛状神经纤维瘤正中神经尺神经
血压变异干预策略对高血压脑白质疏松、预后卒中及认知的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PV)干预策略对高血压脑白质疏松(LA)、预后卒中及认知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2013年1月—2016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并最终纳入统计的高血压患者269例。BPV以血压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表示。其中无或轻度LA组定义为对照组,中重度LA组定义为病变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PV与LA的关系。入院后给予不同类别降压药物,同时,采用简明精神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状态评分。1年后再次复查患者BPV及LA程度。分析不同降压药物对BPV、LA及1年内卒中事件和认知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①病变组收缩压CV、收缩压SD、杓型分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较高收缩压SD、非杓型特点为LA的危险因素。[O^R=2.168(95%CI:1.120,4.195),P=0.022;O^R=2.764(95%CI:1.405,5.437),P=0.003]。③氨氯地平组用药后中重度LA比例、卒中事件发生率较依那普利及美托洛尔组降低(P<0.05);用药后氨氯地平、依那普利及美托洛尔组的SD分别为(13.756±2.919)、(14.919±3.037)和(15.433±2.962)(P<0.05);用药后氨氯地平、依那普利及美托洛尔组的MMSE评分分别为(27.484±2.267)、(26.575±2.488)和(26.032±3.113)(P<0.05)。结论收缩压SD及非杓型特点是预测LA较好且简易的指标,钙离子拮抗剂或长效降压药物可降低血压变异性,是预防LA、减少卒中及认知功能减退的有效措施。
方立袁学谦张莉峰尹所滕军放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症
神经重症急性期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神经重症患者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相关因素,为寻找早期、敏感的DVT预测和干预指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07―2019-1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四肢深静脉彩色超声检查的2031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DVT的发生率。并将生化、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及下肢深静脉彩超结果均齐全的284例患者分为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31患者中DVT 516例,发生率25.4%。资料齐全的284例患者中,DVT 120例,无DVT 164例;其中无症状DVT 109例(90.83%),包括肌间DVT 103例,肌间合并非肌间3例,非肌间DVT3例;症状性DVT 11例(9.17%)。与无DVT组相比,DVT组患者年龄较大(63.28±12.20 vs 57.77±15.62);TEG-R值减小4.30(3.80,5.60)vs 4.80(4.10,5.80);TEG-K值减小1.50(1.20,1.80)vs 1.60(1.30,2.20);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缩短28.05(26.03,30.8)vs 29.10(27.00,31.58);D-二聚体增高0.76(0.35,1.85)vs 0.46(0.18,0.90),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升高6.31(2.79,12.77)vs 3.98(1.87,8.49);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重症急性期约1/4患者将发生DVT,且以无症状性的下肢肌间静脉血栓为主;与DVT相关因素为患者年龄偏大,凝血因子功能增强,纤维蛋白原功能增强,FDP和D-二聚体升高。
苗旺张书语郭俊爽申楠楠任志平宋丹丹臧秋玲崔璨滕军放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血栓弹力图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
奥拉西坦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注射液对脑梗死后遗症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500 mg,静滴,1次/d;给予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口服,疗程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注射液4 g,1次/d,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巴氏指数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进行SF-36测评。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巴氏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SF-36评分,PF、RP、RE、SF、BP、VT、MH及GH的平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拉西坦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宜推广应用。
冯淑曼马建军滕军放徐军
关键词:脑梗死后遗症奥拉西坦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