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覃林
-

-

- 所属机构:广西大学林学院
- 所在地区:广西 南宁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谭玲

- 作品数:65被引量:399H指数:12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南亚热带 桉树 红椎 杉木 人工林
- 何友均

- 作品数:126被引量:1,248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 研究主题:国家公园 天然次生林 南亚热带 林业 红椎
- 温远光

- 作品数:248被引量:3,407H指数:34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桉树 生物量 人工林 桉树人工林 杉木
- 明安刚

- 作品数:130被引量:892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南亚热带 人工林 生物量 马尾松 桉树人工林
- 罗应华

- 作品数:35被引量:300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
- 研究主题: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植物多样性 茉莉 功能性状
- 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组成与结构特征被引量:1
- 2024年
- 十万大山是广西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其主要植被类型是山地常绿阔叶林。为了解区域内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现状及优势种群结构的发展现状,该文以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1 hm^(2)固定监测样地中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物种组成、径级结构、树高结构并用g(r)函数分析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群落中DBH≥1 cm的木本植物共计7517株,隶属52科108属153种;群落的优势种有云南桤叶树(Clethra delavayi)、银木荷(Schima argentea)、毛折柄茶(Hartia villos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鼠刺(Itea chinensis)、腺叶山矾(Symplocos adenophylla)、假杨桐(Eurya subintegra)、毛冬青(Ilex pubescens),但优势种的优势地位不明显。(2)群落整体平均DBH为5.51 cm,径级、树高分布呈近似倒“J”型;优势种的径级分布多呈倒“J”型或“L”型,群落有较强的更新能力。(3)群落优势种稳定共存;优势种在样地中呈聚集分布,但优势种间聚集分布的位置有差异。总体而言,群落目前更新状态良好,群落中已有顶极群落优势种的存在,但群落具有一定的次生性特征,还未到达稳定的顶极群落状态,优势种间能稳定共存,有向稳定顶极群落演替的潜力,应继续加强管护,促进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更新与生存。
- 姜冬冬罗应华何巧萍覃林覃林林建勇
- 关键词:物种组成径级结构
- 南亚热带人工针叶纯林近自然改造早期对群落特征和土壤性质的影响被引量:78
- 2013年
- 借鉴近自然森林管理理念,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替代南亚热带大面积人工针叶纯林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森林培育方式。1993年,在位于广西凭祥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伏波试验场营造了马尾松和杉木纯林。为了提高针叶纯林的生产力和维护生态平衡,2007—2008年间,运用近自然森林培育技术,分别在间伐后的马尾松和杉木纯林中套种等量混合的当地优质乡土树种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和香梓楠(Michelia gioii)苗木,套种密度均为405株/hm2(以下简称"马尾松近自然林"、"杉木近自然林")。选择邻近地块相同林龄、相似立地条件的未经改造的马尾松、杉木人工纯林作为对照(以下简称"未改造纯林"),研究了马尾松和杉木人工针叶纯林近自然改造早期对群落特征和土壤性质的影响,以期为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近自然林中马尾松和杉木的密度、胸高断面积均显著低于各自未改造纯林(P<0.05),但其平均胸径均高于各自未改造纯林,其中马尾松达显著差异(P<0.05)。(2)近自然林成年树(DBH≥10 cm)的林木株数少于未改造纯林,树种仍以马尾松和杉木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近自然林小树(5 cm≤DBH<10 cm)和幼树(1 cm≤DBH<5 cm)的物种数、株数均多于未改造纯林,套种的红椎和香梓楠已经成为近自然林中重要值最大的幼树物种,红椎和香梓楠在马尾松近自然林中的生长状况优于杉木近自然林。(3)马尾松近自然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与其未改造纯林均无显著差异;杉木近自然林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和草本层的Pielou指数显著高于其未改造纯林(P<0.05),其他指数则没有显著差异。(4)马尾松和杉木近自然林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全磷、全氮、全钾和速效钾与各自未改造纯林没有显
- 何友均梁星云覃林李智勇邵梅香谭玲
- 关键词: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土壤性质南亚热带
- 广西主要人工林地坡面径流水质特征被引量:8
- 2014年
- 为探讨广西主要人工林对坡面径流水质的影响,通过简易径流场收集水样,分别对种植为2008年4月(08EU)、2006年4月(08EU)和2002年4月(08EU)的桉树(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以及2002年4月种植的杂交相思(Acacia mangium×A.auriculaef,AM)和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PL)坡面径流色度、浊度、pH、化学需氧量(COD)、总N和总P等进行了2年的监测.结果显示:①桉树成熟林坡面径流色度分别为杂交相思和马尾松林的3.6~5.6和2.1 ~2.2倍,pH值显著高于马尾松林而低于杂交相思林;②桉树林坡面径流色度、pH值以及COD随林龄增加而显著提高,pH值和COD由幼龄林的4.36和26.8 mg·L-1逐渐升高至成熟林的5.47和388.4 mg·L-1,但总N和总P含量差异不显著;③距上次暴雨间隔时间越长,桉树林坡面径流色度、COD、总N和总P含量越高,pH值越低,降雨特征对幼龄和中龄按树林水质的影响大于成熟林、杂交相思和马尾松林;④清除凋落物显著增加桉树人工林坡面径流浊度、总N和总P含量,降低pH值、色度和COD.凋落物是桉树人工林影响地表水色泽、COD的关键因子,桉树凋落物自身特性与易分解性是桉树林区地表水颜色变深的主要原因,而浊度和总N含量主要受土壤侵蚀影响.
- 杨钙仁蔡德所苏晓琳石贤辉覃林蒋代华
- 关键词:人工林坡面径流水质
- 广西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是十万大山的主要植被类型,揭示其群落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特征,有利于探讨群落物种竞争关系与维持机制。【方法】以十万大山1 hm^(2)山地常绿阔叶林样地重要值排名前6位的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g(r)函数、方差比率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种内、种间相关性。【结果】以完全随机模型对样地群落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发现优势种在1~11 m尺度上均呈聚集分布,云南桤叶树Clethra delavayi、银木荷Schima argentea、柔毛紫茎Stewartia villosa在1~25 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以异质泊松模型分析时,发现优势种在10~25 m尺度上均呈随机分布,表明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受生境异质性影响,且不同种群受影响的程度不同;样地微地形因子中海拔和坡度对优势种的格局分布影响较大;不同种群的龄级空间分布格局受个体密度影响较大,增长型种群幼龄个体聚集分布,随着龄级的增加其空间分布趋于随机分布,衰退型种群成年个体小尺度上聚集分布,幼龄个体随机分布;样地群落优势种的幼树、小树、成年树之间无种内竞争排斥关系,种内关联性均为正相关或无关联,种内关联性与尺度相关;群落优势种种间关联性总体呈正关联,种间正相关和无关联种对多于负相关种对,表明群落中优势种的种间竞争关系较弱,优势种间相互独立,利于物种共存。【结论】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的分布格局受生境异质性和密度制约的影响,且分布格局随尺度和发育阶段而变化。种内、种间关系多为正相关或无关联,群落优势种排斥竞争关系不显著,群落种群结构稳定。
- 姜冬冬罗应华林建勇林建勇覃林覃林
- 近十年我国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
- 2014年
- 指出了城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关系是现在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的数学工具的不断引入,出现了大量的前沿理论与研究方法。在近十年国内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最新景观数据获取及处理、景观格局分析、景观动态模拟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等实际应用进行了概述。并阐述了当前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暴露出的一些不足:突出反映在格局指数的滥用,以及对景观格局时空分布与城市化这一生态学过程相互关系的忽视。
- 赵琛覃林谭玲
-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
- 南亚热带典型乡土阔叶人工林与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氮及可溶性氮特征被引量:15
- 2017年
- 土壤微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及可溶性氮可表征土壤氮素的动态变化规律与土壤肥力水平,其研究可为人工林建设中的树种选择以及人工林多重服务功能的评价提供科学参考.对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和山白兰(Paramichelia bailonii)等4种乡土阔叶人工林以及外来速生桉树(Eucalyptus)人工林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壤MBN与可溶性氮[游离氨基酸(Free amino acid,FAA)、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含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类型、土层深度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NO-3-N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4种乡土阔叶人工林在0-20 cm土层的土壤MBN含量高于桉树人工林;桉树人工林土壤FAA含量在各土层均呈现出高于乡土阔叶人工林的趋势,但桉树人工林土壤NH_4^+-N含量与乡土阔叶人工林之间无明显规律.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MBN、FAA和NH_4^+-N含量的2个主要因素.总体而言,4种乡土阔叶人工林土壤在有效性氮储备和供应方面并不一定优于桉树人工林.
- 覃林马雪珍吴水荣谭玲范垚城郭文福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量氮桉树人工林南亚热带
- 西南桦纯林与西南桦×红椎混交林碳贮量比较被引量:35
- 2012年
- 用乡土树种培育优质大径材已成为南亚热带满足林产品需求和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优化森林经营模式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已成为关注的重点。对广西凭祥伏波林场13年生西南桦纯林、12年生西南桦×红椎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密度、碳贮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西南桦与红椎不同器官碳素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481.11—600.79 g/kg和451.24—543.42 g/kg,与中国南亚热带地区其他树种的碳素密度接近。相同树种不同器官之间以及不同树种相同器官之间的碳素密度差异显著(P<0.05)。西南桦纯林与西南桦×红椎混交林灌木层的平均碳素密度分别为437.15 g/kg和436.98g/kg,混交林草本层平均碳素密度比纯林高,差异性显著(P<0.05)。西南桦纯林土壤各层碳素密度均高于西南桦×红椎混交林,但差异不显著(P>0.05)。(2)西南桦×红椎混交林乔木层碳贮量(29.144 t/hm2)略高于西南桦纯林(28.541 t/hm2),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276.486 t/hm2)比纯林生态系统碳储量(305.514 t/hm2)低。西南桦纯林、西南桦×红椎混交林植被层碳贮量分别占其生态系统碳贮量的9.64%和10.58%,凋落物层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0.19%和0.56%。(3)西南桦纯林和西南桦×红椎混交林土壤碳贮存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西南桦纯林土壤层(0—60cm)碳贮量(275.488 t/hm2)明显高于西南桦×红椎混交林土壤层(0—60cm)碳贮量(245.688 t/hm2),分别占其生态系统碳贮量的90.17%和88.86%。(4)西南桦×红椎混交林乔木层碳素年净固定量(2.428 t.hm-.2a-1)高于西南桦纯林乔木层碳素年净固定量(2.196 t.hm-.2a-1),表明混交林比纯林的碳固定速度快。
- 何友均覃林李智勇邵梅香梁星云谭玲
- 关键词:红椎碳贮量南亚热带
- 南亚热带红椎、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比较被引量:28
- 2014年
-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28年生人工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和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内,设立标准地,通过在0—60cm土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及其各层土壤养分含量与储量,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及其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林地表层(0—20Cm)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明显好于红椎纯林和马尾松纯林(P〈0.05);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各层土壤养分(有机质、氮、磷和钾)含量以及土壤层(0~60cm)养分储量高于马尾松林;但红椎+马尾松混交林与红椎纯林之间在各层养分含量、土壤层养分储量的差别各异。总体而言,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对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作用优于马尾松纯林和红椎纯林。
- 谭玲何友均覃林陈绍志
- 关键词:红椎马尾松人工纯林人工混交林
-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对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的差异响应被引量:1
- 2024年
- 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利用方差分析检验土壤C/N、C/P、N/P在不同林分不同土层间的差异特征,进而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探究C/N、C/P、N/P与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依土层而异。土壤C/N在各土层的林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土壤表层的C/P显著高于马尾松林(P<0.05),土壤N/P在格木林和混交林表层和底层均显著高于马尾松林。(2)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趋势依林分而异。马尾松林土壤C/N在土壤表层显著高于中层和底层(P<0.05),而其C/P则是土壤中层显著高于表层和底层;马尾松林和混交林的土壤N/P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3)研究区样地林分土壤C/N、C/P与SOC显著正相关(P<0.05),而土壤N/P与TN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营建格木林及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对平衡土壤碳氮磷养分的效果优于马尾松纯林。
- 肖指柔滕金倩秦佳琪梁泽丽何江覃林
- 关键词:人工纯林磷
- 南亚热带红椎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分配格局被引量:51
- 2011年
- 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28年生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以及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分别为94.797,212.435和155.638t.hm^-2;3种林分的乔木层生物量均占林分生物量的95%以上,其他各层均表现为凋落物层(0.56%~3.26%)>草本层(0.24%~0.85%)>灌木层(0.25%~0.37%);在3种林分的乔木层各组分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49.31%~62.25%,红椎纯林中其他组分表现为根(17.16%)>枝(11.76%)>干皮(6.84%)>叶(1.99%),而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则为枝(18.39%~19.98%)>根(14.48%~17.72%)>叶(5.55%~8.80%)>干皮(4.19%~5.57%);3个林分的净生产力表现为红椎纯林(3.369t.hm^-2a^-1)<红椎-马尾松混交林(5.628t.hm^-2a^-1)<马尾松纯林(7.781t.hm^-2a^-1)。
- 覃林何友均李智勇邵梅香梁星云谭玲
-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混交林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