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伯伟
-

-

- 所属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
- 所在地区:江苏省 南京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
相关作者
- 程千帆

- 作品数:44被引量:77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杜甫 文学史 咏物诗 古典文学 文学思想
- 周勋初

- 作品数:53被引量:165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治学经验 《文选》 古籍整理 博士研究生 轶事
- 张勇

- 作品数:66被引量:94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庄子》 美学意蕴 文学意义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被引量:23
- 2016年
- 回顾百年来的中国学术,除去文献、人物和史实的考辨,其学术方法、理论框架和提问方式,占据主流的都是"西方式"的或日"外来的",这已经成为今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之症结所在。因此,加强对理论和方法的建设与实践,应该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心。在这样的探究工作中,套用西方理论固不可为,无视西方理论更不可为。我们的观念和方法应该自立于而不自外于、独立于而不孤立于西方的学术研究。由新材料而带来的新问题,本身就往往是学术研究的新对象,是既有的理论和方法未曾面对、未曾处理因而往往也束手无策的课题;不仅需要我们提出新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材料本身也蕴含了许多具体研究手段的施展空间,为理论和方法的设计与实践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 张伯伟
- 关键词:文学研究汉文化圈
- “去耕种自己的园地”——关于回归文学本位和批评传统的思考
- 2020年
-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新编了一种出版物——《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在第一辑的卷首,刊登了一组总题为"‘十年前瞻’高峰论坛"的笔谈,汇集了当今活跃在学术研究第一线的21位老中青学者的发言稿,在一定程度上,将其视作对当下古代文学反思的代表,也许是合适的。在目前的古代文学研究中,以文献挤压批评,以考据取代分析.
- 张伯伟
- 关键词:文学本位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 《悔邨遗稿》《石山遗稿》跋
- 2004年
- 癸未(2003)之春,余东来槿域,讲学洌上。一日,安东金元东氏奉持其高祖之《悔邨遗稿》暨曾祖之《石山遗稿》,访余于里门洞旅寓,具道受其先祖之命,拟整饬两遗稿,付诸剞劂,乃倩余一览。自春徂秋,凡百四十日,手摩眼受,口诵心识,既仰前辈之文采风流,复叹奕世之诗礼传家。间有以通韵而混歌于支、借文为先者,辄私易其一二字。元东复属余为之序以冠篇首,余三辞不获,乃勉撰一跋以附诸尾云。犹忆廿馀年前,余负笈南雍,从永嘉管雄绕溪、宁乡程千帆闲堂二师治中国诗学,偶读王渔洋之《论诗绝句》,至'记得朝鲜使臣语,果然东国解声诗',始闻金尚宪清阴先生之名。而其'澹云微雨小姑祠,菊秀兰衰八月时'之句,则过目而成诵,画境诗情往来乎胸中,不能自释云。
- 张伯伟
- 从朝鲜半岛史料看中国形象之变迁
- <正>一、引言:一只眼,两只眼,三只眼英国赫德逊(G.F.Hudson)在其书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1515年,有一位葡萄牙人安德普·科萨里斯(Andrew Corsalis)在写给洛伦位·梅狄奇公爵(Duke Lor...
- 张伯伟
- 文献传递
- “域外汉籍与古代文论研究”主持人语
- 2013年
- “域外汉籍”是本世纪以来愈益受到学界重视的一门新学问,并且在最近十年问成为国际汉学研究的新方向之一。研究视野由过去的中国扩展到东亚乃至世界,研究重心由过去的文献深入到思想和文化,研究方法由过去的传统考据或沿袭西方转变为寻求现代东方的、亚洲的、中国的知识生产方式。由于此类文献的特性,域外汉籍的内容几乎遍及传统学术的各个方面,也因此而有可能对各个领域的研究产生冲击乃至革命。
- 张伯伟
- 关键词:域外汉籍古代文论研究主持人知识生产方式汉学研究传统学术
- 域外汉籍与唐诗学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一、新材料与唐诗学研究。
陈伯海先生在《唐诗学史稿》的余论“走向更新之路”中,特别举出了20世纪前半叶两位学者的功绩,即陈寅恪与闻一多,认为他们代表了两种“较为成熟的学术范型”,前者称之为“诗史互证”,后者则取名为“诗思融会”。这无疑是一个精准的概括。然而对于一位成就突出的学者来说,任何概括都可能会有所遗漏。以闻一多而言,尽管他给学术界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论文中诗情与哲思的高度融合,然而成就其这一高度的基础,却是他在文献上的坚实功夫。12卷本《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中有《唐诗编》3卷,涉及唐诗文献的辑佚、辨伪、去重、校勘、注释等一系列工作,而在辑佚和校勘部分,他使用的材料就包括域外汉籍.
- 张伯伟
- 关键词:诗学研究域外汉籍闻一多诗史互证
- 现代学术史中的“教外别传”——陈寅恪“以文证史”法新探
- 2017年
- 百年来在中国人文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方法的探寻有哪些值得传承的经验,有哪些需要警惕的陷阱,有哪些尚待开拓的可能,值得我们为之总结、提升和新探。本文拟以陈寅恪为个案,对该问题作一考索。何谓'不古不今'对现代学术史作纯学术的回顾,最风光的当然是胡适一派,从北大到'中研院';最落寞的属固守旧学的一派,从东南到西南多有之。然而在陈寅恪看来,却是'田巴鲁仲两无成'。此诗写于1929年。
- 张伯伟
- 关键词:陈寅恪兰克史学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布克哈特现代学术史
- 朝鲜时代女性诗文集的文献问题考论被引量:1
- 2010年
- 朝鲜时代的女性汉诗文创作并不兴盛,流传至今的诗文集,共计39种。但存世量的不多,并不意味着其问题的尠少?昀?关于女性文学的研究,从西方到东方,成为一个颇为诱人的研究课题。而作为其前提,就是首先奠定一个较为坚实的文献基础。去伪存真是学术工作的起点,这是不言而喻的。关于作者生平的考察,是我们"知人论世"的凭藉。而补遗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能够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前人的作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提出新问题,作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综合韩国和中国的资料,对朝鲜时代女性诗文集中所涉及到的作品真伪、作者生平以及佚作补遗等问题作一整体考察,可为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扫除其文献障碍。
- 张伯伟
- 关键词:女性诗文集
- 中国文学批评的抒情性传统
- 本文对中国文学批评的抒情性传统进行了评述。文章认为,从本体论意义上说,情是文学的本质之所在。从创作论的角度看,情是文学发生的动因;从作品论的方面看,情又是文学内容的基木构成。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强调、重视“情”在文学中的功能...
- 张伯伟
- 关键词:中国文学文学批评抒情传统
- 文献传递
- 专栏导言
- 2023年
- 随着信息和人员交流的日益频密,我们切实体会到“中外文化交流”无时无刻不在身边发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史研究者也因此而强调指出:“一切文化的历史都是文化借鉴的历史………文化永远不只是拥有的问题……而且是不同文化间的共享、共同经验与相互依赖的问题。这是一个普遍的准则。”(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于是在研究实践中,学者也就强烈呼吁·“文化的碰撞与互相影响……应当成为新文化史的主要对象。”“借鉴和同化的过程不再是边缘的,而是核心所在。”
- 张伯伟
- 关键词:中外文化交流新文化史萨义德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