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克强
-

-

- 所属机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葛均波

- 作品数:1,755被引量:7,713H指数:3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研究主题:冠心病 冠状动脉 导管 心血管病学 动脉粥样硬化
- 孙爱军

- 作品数:321被引量:628H指数:15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研究主题:乙醛脱氢酶2 动脉粥样硬化 线粒体 心肌梗死 树突状细胞
- 邹云增

- 作品数:334被引量:728H指数:15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研究主题:动脉粥样硬化 树突状细胞 心肌细胞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 贾剑国

- 作品数:58被引量:221H指数:9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研究主题:内皮损伤 乙醛脱氢酶2 小鼠 乙醛脱氢酶 血管内皮
- 戴培东

- 作品数:118被引量:247H指数:8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 研究主题:颞骨 三维重建 面神经 中耳 圆窗
- 面神经乳突段修复术后再生纤维三维构筑特点
- 吴彩琴杨琳戴培东王克强张红旗
-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血流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1997年
-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血流动力学因素尤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分布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切应力对内皮细胞形态与功能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成为热点之一。本文将切应力对内皮细胞形态、通透性、自由基、血管舒缩因子的产生,粘附分子的表达,促凝与抗凝及信号传递机理的研究概况做一综述。
- 王克强
- 关键词:切应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内皮细胞脉动流粘附分子
- 静脉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改善大鼠梗死心脏功能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途径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24h后经尾静脉注入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或磷酸缓冲液;分别于移植后3d和1个月取材,应用ELISA和免疫组化技术分析细胞移植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并计数血管;超声心动图连续检测大鼠心功能在术后各时间点的变化。结果:细胞移植术后3d,移植组VEGF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显示移植组心脏的梗死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细胞内VEGF阳性着色明显强于对照组,1个月时明显减弱。移植术后1个月,在部分移植细胞中检测到心肌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蛋白的表达,血管计数显示移植组血管数量较同期对照组增加1.4倍(P<0.01);同时移植组心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通过促进梗死周边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和移植细胞分化,骨髓间质干细胞经外周静脉移植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另一条有效路径。
- 马军葛均波张少衡汪洋虞勇孙爱军史剑慧程蕾蕾舒先红王克强
- 关键词:心脏功能急性心肌梗死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
-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可诱导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形成泡沫细胞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探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经含rhGM-CSF(100μg/L)和rhIL-4(20μg/L)的Cellgro培养,使其分化为DC。DC与100 mg/L天然的或氧化修饰的LDL孵育72 h后,采用透射电镜和尼罗红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质沉积,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CD1 a,CD40,CD86,HLA-DR),混合T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FITC-dextran检测DC吞噬功能,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Th1/Th2(IL-12/IL-2)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ox-LDL可诱导DC形成泡沫细胞,而天然的LDL无此作用。经ox-LDL处理的DC吞噬作用明显弱于天然的LDL,而对T细胞增殖作用却明显强于天然的LDL;可明显上调CD80(72.4±9.6vs89.5±10.1,P<0.01),CD86(67.2±8.8vs80.2±11.6,P<0.01),HLA-DR(80.6±9.8vs86.6±10.8,P<0.01)和CD1 a(40.2±10.3vs60.2±9.3,P<0.01)的表达,明显促进DC细胞因子IL-12[(44.3±8.9)ng/Lvs(65.1±10.4)ng/L,P<0.05]的分泌,但却降低IL-2[(43.6±7.8)ng/Lvs(10.0±4.5)ng/L,P<0.01]。结论:DC可通过摄取ox-LDL形成泡沫细胞,而后者与成熟DC的功能相似,说明DC可能是泡沫细胞新的来源,在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病理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梁春罗育坤黄东贾庆哲许从峰王克强吴宗贵葛均波
- 关键词:树突细胞泡沫细胞
- 血管形态研究中的计算机处理被引量:3
- 1990年
- 传统对血管形态多用游标卡尺或间接摄片测量来描述,其操作复杂、速度慢及技术误差。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使形态学研究前进了一大步,但该系统复杂、昂贵,目前广泛使用尚有困难,我们对68例(男48、女20)腹主动脉杈位置不变的局解尸体标定拍照及对7例带有粥样斑块的左、右髂总动脉作1mm厚连续切片,数据由计算机及数字化仪处理,结果与实测相似,腹主动脉杈下端外径男性>女性。分权角女性>男性,玉块在横切面上分布以分杈管内侧部分明显且与新月型分布相似,并可定量,我们认为这方法可信、省时,可避免人为误差。
- 王克强张海平郦鸣阳黄德桥于彦铮郑思竞
- 关键词:计算机
- 转基因内皮细胞的构建及其在复合血管上种植的初步研究
- 2006年
- 目的:为了解决小口径(直径7mm以下)人造血管术后通畅率低下的问题,利用生物-人工复合血管,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将转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种植于复合血管内腔面,为解决此临床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材料方法:构建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pCI-neo-VEGF165,获得正确的质粒用于转染HUVEC。从中科院购买HUVEC(代号:ECV-304),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CI-neo-VEGF165转入细胞,经G418筛选后,计数阳性克隆,以比较脂质体和质粒在不同比例情况下转染效率的高低。实验组按质粒和脂质体比例的不同分为4组:1μg/3μl;2μg/6μl;2μg/8μl;3μg/12μl。ELISA检测瞬时转染后HUVEC培养上清中VEGF的表达。再将VEGF165基因瞬时转入HUVEC,利用自己设计的旋转培养装置,将细胞均匀地粘附、种植于复合血管内腔面。复合血管是人工材料(聚酯)和生物材料(成纤维细胞长入,胶原形成)有机结合而成,是将包有聚酯网的硅胶棒埋入绵羊背部皮下组织,3个月后取出,抽去硅胶棒而得到的。结果:脂质体转染效率以2μg/8μl组阳性克隆数最多;ELISA测定瞬时转染后HUVEC培养上清中VEGF的表达量为532·5±43·1pg/ml。使用旋转培养装置的细胞均匀地粘附于复合血管,未使用者细胞积聚于血管腔面下部;转入和未转入VEGF165基因的HUVEC在复合血管内腔面覆盖面积百分比分别为69·9%±3·5%、43·7%±2·5%,有明显改善。结论:转入VEGF后可促进HUVEC在复合血管上生长,旋转培养装置有利于细胞的均匀粘附。
- 顾兴华贾剑国汪洋毛红霞宿燕岗左伋孙爱军张红旗徐丹令邹云增王克强葛均波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转染复合血管
- 三氧化二砷洗脱支架诱导猪损伤冠脉平滑肌细胞凋亡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_2O_3)多聚左旋乳糖酸(PLLA)涂层支架对猪损伤冠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机制。方法在6头小型家猪的冠脉内随机植入裸金属支架、PLLA涂层支架、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As_2O_3洗脱支架,7天后处死,TUNEL法检测支架段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蛋白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体外观察As_2O_3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和p53表达。结果与裸支架和PLLA涂层支架相比,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As_2O_3洗脱支架植入局部平滑肌细胞凋亡率以及p53表达明显增多,尤其以As_2O_3洗脱支架最为明显(P<0.01),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As_2O_3洗脱支架植入局部PCNA表达较裸支架和PLLA涂层支架明显减少(P<0.01),但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外细胞培养显示As_2O_3呈剂量依赖性的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p53蛋白的表达。结论As_2O_3洗脱支架具有诱导猪损伤冠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且较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更明显,其凋亡诱导作用和增加局部细胞p53表达有关。
- 田文杰葛均波杨巍沈雳陆浩龚飞荣王克强邹云增
- 关键词:三氧化二砷凋亡平滑肌细胞
- 成年国人大网膜多层螺旋CT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研究成人大网膜的多层螺旋CT解剖,探讨相关临床意义,为影像诊断和外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成人腹部16层螺旋CT的横、冠、矢状断层及三维图像,观察大网膜的解剖分布、与周围脏器毗邻关系、血管的形态特点,探讨不同断面的显示优势以及临床应用。结果1.各种断面的优势:横断位在于观察大网膜的分布以及脂肪情况;冠状位在于观察血管情况;矢状位在于观察大网膜与邻近脏器的解剖毗邻关系。2.三维重建图像可满意地显示胃网膜静脉回流情况。3.胃结肠静脉(包括典型及非典型)出现率为67.2%;游离部具“游走性”:20.7%移位于上腹腔,17.2%偏右下腹腔分布;大网膜脂肪密度CT值为(-104.97±10.78)Hu,与皮下脂肪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网膜动静脉为寻找大网膜的标志,3种断面及三维图像相结合可充分显示大网膜的解剖学特征,并可为影像诊断、修复外科、胰腺及门静脉高压外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金航闵鹏秋曾蒙苏王克强葛梅英陈楠
- 关键词:大网膜多层螺旋CT
- 不同切变应力区动脉内皮细胞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 1993年
- 动脉粥样硬化(AS)好发于动脉的特殊部位,如动脉的分叉或弯曲处,从血流动力学观点来看,这是与这些部位的不同切变应力有关。我们采用20个样本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低切变应力区(主动脉弓腹侧或腹主动脉叉外侧壁)内皮细胞呈多形而不规则,排列无序,细胞表面多绒毛且连接紧密。(2)高切变应力区(主动脉弓背侧或腹主动脉叉内侧壁)内皮细胞呈“梭形”,排列与血流轴流方向一致,细胞表面较少绒毛且可见细胞间隙,在某些较大“峡谷”样间隙处见到大量胶原纤维。因此高切变应力区内皮细胞损伤大于低切变应力区。
- 王克强杨俊华吴国强于彦铮吴铁南李文彦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
- 国人胃后动脉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1998年
- 本文在查阅了资料后就胃后动脉以下几方面进行综述。1.胃后动脉的起源、出现率、类型;起源于脾动脉者最多,占78%;出现率为62%~88%;绝大部分为一支类型,占75.44~92%。2.外径、长度、毗邻;外径在1.53~3mm之间;长度为2.2~8.1cm;90%的与胃后静脉伴行。3.行径、供血区:在脾动脉上缘发出后,在网膜囊后壁腹膜外向上方走行,经胃膈韧带内最后进入贲门侧的胃底部,并供应该区的血液。
- 马振华王克强
- 关键词:脾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