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英华
-

-

- 所属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王志敏

- 作品数:336被引量:2,925H指数:30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小麦 冬小麦 玉米 节水 水分利用效率
- 周顺利

- 作品数:122被引量:1,376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玉米 冬小麦 夏玉米 土壤硝态氮 小麦
- 李金鹏

- 作品数:16被引量:141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微喷 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产量 水分利用
- 王彬

- 作品数:11被引量:8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晚播 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 节水栽培
- 韩美坤

- 作品数:13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冬小麦 夏玉米 旱作 水分利用效率 播期
- 水氮限量供给下两个高产小麦品种物质积累与水分利用特征被引量:17
- 2012年
- 为给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主栽小麦品种济麦22和石麦15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2个灌水水平[春灌一水(W1)和春灌二水(W2)],在每个灌水水平下设置2个施氮量处理[192kg.hm-2(N1)和270kg.hm-2(N2)],探讨了有限水氮供给条件下两品种的干物质生产与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在W1水平下,济麦22的N1与N2处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石麦15的N1处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N2处理;在W2水平下,两品种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N1处理较高;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两品种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W2处理较高;在不同水氮处理下,济麦22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石麦15。(2)在相同灌溉水平下,两品种花后物质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均以N1处理高于N2处理;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两品种花后物质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均以W2处理高于W1处理;2个品种比较,石麦15花后物质积累量和分配比例高于济麦22,而济麦22花前物质积累量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高于石麦15。(3)在不同水氮处理下,济麦22总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及花后耗水比例均大于石麦15。综合上述结果认为,两小麦品种在W2N1水氮组合下可实现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的协调统一。
- 臧贺藏刘云鹏余鹏张英华王志敏
- 关键词:小麦水分利用籽粒产量
- 限水灌溉下追氮水平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物质运转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0年
- 为给华北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条件下氮肥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以高产小麦品种周麦18为供试材料,在大田限水灌溉条件下,设置六个不同氮肥处理[各处理底施和追施氮量(底氮+追氮)分别为:0+0、120+0、120+60、120+120、120+1801、20+240 kg.hm-2],研究了限水灌溉条件下追氮水平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物质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120+60 kg.hm-2时,小麦产量最高,达到8 749 kg.hm-2。限水灌溉条件下追氮水平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物质运转有较明显的调控效应,总体表现为,在0~120 kg.hm-2范围内,随着追氮量的增加,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增大,胞间CO2浓度降低,延缓了旗叶的衰老进程,延长了光合功能期,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而过高的追氮量(180~240 kg.hm-2)并没有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以及降低胞间CO2浓度;适当追氮(60 kg.hm-2)虽然增加了花前贮藏物质和氮素的运转量,但运转率下降;过多的追施氮肥(120~240 kg.hm-2)会导致花前贮藏物质和氮素运转量、运转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降低。在本试验...
- 蒿宝珍张英华姜丽娜方保停张菡李春喜王志敏
- 关键词:冬小麦限水灌溉光合特性
- 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的小麦面粉微量元素快速检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的小麦面粉微量元素快速无损检测的方法及系统,具体涉及小麦面粉品质无损检测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集试验样本、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和构建模型。高光谱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测定方法费时、费力...
- 王志敏胡乃月张英华李伟于康孙振才杜承航张震高艳梅刘影
- 文献传递
- 关注国际小麦研究的几个热点
- 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供了人类20%的热量和蛋白质,占全球粮食贸易量的20%,对保障人类营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到2050年,如果现有土地面积不变,满足人类需求小麦产量每年需提高1.0-2.3%(Pet...
- 张英华王志敏周顺利刘娜余鹏刘云鹏奚文星
- 文献传递
- 小麦不同进化材料叶与非叶器官C4光合酶活性及δ^(13)C值差异被引量:5
- 2021年
- 为明确小麦进化过程中C_(4)代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以二倍体小麦种(野生一粒小麦、栽培一粒小麦、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粗山羊草)、四倍体小麦种(野生二粒小麦、栽培二粒小麦、阿拉拉特、提莫菲维小麦)及六倍体小麦种(斯卑尔脱小麦、普通小麦)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染色体倍数小麦种不同绿色器官光合碳同化酶(PEPC、RuBPC、NADP-MDH、NADP-ME、NAD-ME)活性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种内,非叶器官(叶鞘、穗下节间、芒、护颖、外颖)RuBPC活性显著低于旗叶,除六倍体小麦品种外,其余小麦材料的PEPC及其他C_(4)途径酶活性均高于叶片。在小麦进化过程中,随着染色体倍数的增加,旗叶片的C_(3)和C_(4)同化酶活性均上升,且PEPC/RuBPC活性比值显著增加;非叶器官的RuBPC活性增加,但PEP羧化酶及其他C_(4)途径酶活性下降,PEPC/RuBPC活性比值显著降低。旗叶和穗器官的δ^(13)C值均在C3途径范围内,穗器官的δ^(13)C值高于叶片;随染色体倍数的增加,旗叶δ^(13)C值增高,而穗器官的δ^(13)C值下降。综合来看,小麦非叶器官具有较强的C_(4)光合酶活性,在进化过程中,其C4酶活性趋向减弱,而旗叶的C_(4)酶活性则趋向增加。
- 魏爱丽杨茂黄琴张英华王志敏
- 关键词:小麦非叶器官PEP羧化酶
- 基于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的玉米叶片三维重建被引量:27
- 2010年
- 玉米叶片的三维形态特征是衡量叶片生物学特性的重要指标,为了能够简捷、快速、准确的获得叶片的三维形态,该研究以两个位置相对固定的摄像机组成双目立体视觉系统,采用平面模板法标定摄像机内外参数,照射结构光测量玉米叶片边缘与叶脉点的三维坐标,对稀疏离散点进行Cardinal样条插值,三角面片化插值点重建出部分叶片三维曲面,旋转平移各部分三维曲面拼接成完整的叶片。试验结果表明该文所提出的方法不仅能够准确的重建玉米叶片三维结构,同时具有无损、非接触、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
- 王传宇赵明阎建河周顺利张英华
- 关键词:玉米叶片机器视觉三维重建
- 适宜微喷灌灌水频率及氮肥量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被引量:41
- 2016年
- 为明确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灌溉次数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该试验在灌水定额1 500 m3/hm2下设置微喷2次(拔节期750 m3/hm2+开花期750 m3/hm2)、3次(拔节期450 m3/hm2+开花期750 m3/hm2+灌浆期300 m3/hm2)、4次(拔节期450 m3/hm2+孕穗期300 m3/hm2+开花期450 m3/hm2+灌浆期300 m3/hm2)和氮肥追施45、90、135 kg/hm2处理,N肥随灌水等量分次施入,考察群体光合特性、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微喷3次和4次相比于微喷2次,产量提高了5.3%~18.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3%~27.8%,但微喷3次与4次之间差异不显著。适当增加微喷次数提高了开花期和灌浆期群体绿色叶面积指数,延缓了叶片衰老,提高了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增加了千粒质量,进而提高了籽粒产量;多次微喷(3次或4次)降低了总耗水量和开花前耗水比例,提高了开花后耗水比例;适当增施氮肥能进一步提高花后物质积累和花后耗水比例。综合来看,1 500 m3/hm2灌溉定额下微喷4次,追施氮肥90 kg/hm2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
- 张英华张琪徐学欣李金鹏王彬周顺利刘立均王志敏
- 关键词:氮肥冬小麦水分利用
- 关注国际小麦研究的几个热点
- 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供了人类20%的热量和蛋白质,占全球粮食贸易量的20%,对保障人类营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到2050年,如果现有土地面积不变,满足人类需求小麦产量每年需提高1.0-2.3%(Pet...
- 张英华王志敏周顺利刘娜余鹏刘云鹏奚文星
- 关键词:小麦育种计划作物管理环境风险
- 微喷水肥一体化通过根水肥同位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 张英华李金鹏姚春生郭晓磊刘影罗秋辞马龙飞王志敏
- 灌浆期高温对小麦旗叶与非叶器官光合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将会更为严重.为揭示小麦叶与非叶器官抗氧化系统对灌浆期高温胁迫的反应特征,探讨不同品种和不同器官耐热性差异机制,以小麦强耐热品种石家庄8号和弱耐热性品种河农341为材料,于灌...
- 张英华李金鹏赵姣代礼涛钱景琪王志敏
- 关键词:小麦高温处理抗氧化酶活性耐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