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
作品数: 158被引量:1600H指数:23
  • 所属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艺术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王永健
作品数:87被引量:12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主题:艺术人类学 艺术 访谈 田野调查 田野
费孝通
作品数:48被引量:5,217H指数:2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文化自觉 社会人类学 人文资源 中国社会学 文化
安丽哲
作品数:59被引量:11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主题:艺术人类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 艺术学 民族服饰
李修建
作品数:166被引量:338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主题:艺术人类学 艺术 人类学 美学 六朝
徐新建
作品数:213被引量:1,013H指数:17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研究主题:人类学 文学人类学 文学 多民族 多民族国家
'黄色'与'蓝色'的中国选择--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启示
选择"海上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之为"海上陶瓷之路"作为主题,由于篇幅有限,仅选择唐宋中国陶瓷的海上贸易为对象,讨论中国曾经有过的海洋贸易的辉煌.唐代的水上运输发达,强大的海运能力促...
方李莉
关键词:唐宋时期陶瓷
拓艺术人类学之境,做“从实求知”的学问——方李莉学术访谈
2023年
一、从景德镇出发,走向“中国艺术人类学”黎清(以下简称黎):方老师,您好,非常高兴能有这么一个契机请您做一个访谈。首先想问您的一个问题是,您怎么从景德镇的研究后面转向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当时是什么触发了您这样的一个研究转向?方李莉(以下简称方):其实,我对景德镇的研究最初就是从人类学开始的,可以说就是艺术人类学的研究。
方李莉黎清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学问
迈向人民的艺术人类学概念阐释——以费孝通论文化艺术与美好生活的思考为起点被引量:8
2019年
"迈向人民的艺术人类学"是基于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提出的"富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文化和艺术以及人文资源方面的文章所做的讨论。费孝通先生在美国丹佛接受应用人类学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奖的大会上,曾做过"迈向人民的人类学"的主题演讲。通过他的讲演,我们看到他做学问的目的是为了以"真正反映客观事实的社会科学知识来为人类实现一个和平、平等、繁荣的社会而服务"。他关心艺术和其他的研究艺术的学者关心艺术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他关心的不仅是艺术,而是通过艺术来关心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社会发展的模式。费孝通先生是站在更高的人文关怀的角度上来思考:富了以后的中国人将如何过上一个更加美好的,更加具有精神化的生活的问题。他的这一系列的思考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此,深入研究和讨论他的这些思考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明确中国艺术人类学未来的发展之路。
方李莉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人文资源
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瓷器贸易与世界文明再生产被引量:9
2016年
本文选择"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瓷器贸易作为讨论主题,希望能通过概述在当年海陆丝绸之路两条道上所发生的,有关中国瓷器贸易而带来的世界文明互动的历史,让我们重新确定中国物质文化在世界文明再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所占有的位置和所处的坐标。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不仅有茶叶、香料、丝绸,还有陶瓷贸易,但前者走的都是单向旅程,自东而西,最后在终点处被人消费使用而难以留下踪迹。只有瓷器,不仅历时长在,还被永远保存在博物馆和家族的传承中,由此,在文化的相互影响上发挥着长久的核心作用。另外,其所呈现的世界贸易造成了艺术图像和造型的普世性冲击,让我们看到世界不同国家艺术图像的不断相互影响及不断再生产的过程。另外,瓷器还是一种敏感度极高的人与事物之间的测压计,比其他任何商品都要来得敏感。因为它记录了来自种种面向的冲击,包括传统艺术手法、国际贸易、工业发展、政治纷扰、精英阶层思想、仪式礼俗和文化接触等。这样的讨论让我们有机会来回顾:丝绸之路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给予我们的种种启示,并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看到我们通往未来的路。
方李莉
关键词:丝绸之路世界文明
纹饰中的历史解读——《中国纹样史》读后被引量:3
2004年
方李莉
关键词:纹样工艺美术纹饰美术设计学术生涯
从中国陶瓷史看近代中国社会中的俗文化趋势被引量:8
2014年
从中国瓷器的美学特点来说,其追求的是温文尔雅,含蓄内蕴,少雕琢,少直白,自然天成的意境美,这种追求在宋代的瓷器表现上达到了一个高峰。自元以后,蒙古族的进入打破了许多惯常的传统,文人的主流文化被许多民间文化所代替,同时,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市民文化和俗文化的兴起。到明清时期,城市化、商品化的加速,陶瓷作为一种商品和一门生活艺术的世俗化特点更加明显。城市化的过程,是人文化的过程,也是艺术从宗教的神圣化中分离出来,走向世俗化独立发展的过程。这样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中国文化艺术整体发展历程的理解,也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认识。
方李莉
关键词:中国陶瓷俗文化
未来的遗产和遗产的未来被引量:5
2018年
在快速发展变革的当今世界,传统文化是否还具有价值和意义?传统手工艺还有没有生存空间?带着这样的疑问,方李莉从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艺几十年的研究之中寻找答案。纵观传统陶瓷手工艺的变迁和现状,她认为传统并未消失或完全摒弃,而是以新的形式,融合新的价值观念和载体呈现在现代生活之中,并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内核与文化意义,反而成为现代艺术灵感之源泉和精神之寄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死掉的、静态的古董,而是一种活着的、传承着的民族资源。它们流淌在时间长河之中,与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形成有趣的时空关联。
麦夏兰方李莉关祎
关键词:陶瓷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史
费孝通学术思想的自然史演绎--方李莉研究员访谈被引量:1
2022年
刘新宇:方老师好,很高兴能访谈您。近些年您一直致力于费孝通学术思想的研究,在学术界得到了很好的反响。2021年时逢费孝通诞辰111周年,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您的著作《费孝通之问: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美美与共”》以及六卷本的《费孝通精选集》。在惊异于这样一个浩大工程的同时,我深知您为此浇注了很大的心力,想了解您从事这项工作的初衷是什么?
刘新宇方李莉
关键词:自然史学术思想访谈
语境跨越:艺术人类学研究范式的更新与发展被引量:4
2022年
艺术人类学将艺术置于其赖以生成的社会语境中加以研究,“语境中的艺术”成为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范畴与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语境发生变化:首先,作为人类学考察对象的土著社会正朝脱离传统的方向发展,文化的时空边界日益模糊,传统语境发生漂移;其次,土著社会的艺术品冲破了原有的文化空间,成为流动的“物”或“符号”,一些土著艺术家寻求获得“当代艺术家”身份并被牵扯进国际艺术市场,使其曾被“部落或原始艺术”所掩盖的群体身份得以重新塑造;最后,当代艺术开始从挪用土著艺术形式转向挪用土著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意义,土著艺术亦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些变化使“语境中的艺术”跨越多个空间进入动态语境,艺术人类学研究范式随之更新和发展,这不仅呼应了当代艺术界对艺术概念的重新定位和艺术创作的方向调整,也为人类学的发展,特别是艺术人类学理论前沿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
方李莉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
“一带一路”的文化启示:重新发现“蓝色”中国
“一带一路”的倡议让人们重新审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国贸易,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世界流向.在研究的过程中,感觉到中国古代的文明就像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是黄色部分,而蓝色部分即走向世界的商贸文明一直被遮蔽在海洋...
方李莉
关键词:对外贸易史物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