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立军
-

-

- 所属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 所在地区: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刘景辉

- 作品数:422被引量:3,436H指数:28
-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燕麦 土壤酶活性 免耕 盐碱地 马铃薯
- 赵宝平

- 作品数:155被引量:890H指数:17
-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燕麦 腐植酸 干旱胁迫 配施 盐碱地
- 张星杰

- 作品数:42被引量:447H指数:10
- 供职机构:黄山学院
- 研究主题:免耕 保护性耕作 玉米 大学生 旱作
- 田露

- 作品数:34被引量:198H指数:9
-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燕麦 保水剂 配施 滴灌 微生物菌肥
- 张艳丽

- 作品数:14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燕麦 间作 施肥 抗旱性 科尔沁沙地
- LCO和Th-17对旱作谷子产质量及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为了研究结瘤因子(LCO)、苏云金菌素(Th-17)与不同补水量结合对谷子苗期根际土壤性状、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确定LCO、Th-17浸种结合不同补水量对旱作农业稳产增产的作用。在干旱缺水的条件下,研究不浸种、Th-17浸种和LCO浸种结合补水0、0.1、0.2 L/穴9个处理,对谷子土壤性状、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谷子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2.72%-55.15%、16.64%-50.70%,增产大小依次为:L3〉L2〉T3〉T2〉T1〉CK3〉L1〉CK2〉CK1。用LCO和Th-17 2种生长调节剂浸种的处理随产量的增加其籽粒品质指标较对照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LCO和Th-17浸种结合不同补水量的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35.98%-64.8%、18.62%-48.08%;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7.98%-80.31%、19.44%-42.94%;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4.82%-10.92%、3.76%-7.84%;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43.10%-51.85%、21.95%-29.82%;土壤脲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22.51%-33.66%、10.19%-22.68%。研究表明,用LCO和Th-17 2种生长调节剂浸种结合补水都能有效改善土壤性状,促进植物生长,进而增加作物产量,且LCO浸种处理增加幅度较Th-17大。
- 曹玉欣李立军李杰阮慧
- 关键词:LCO谷子
- 水氮处理对燕麦功能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12年
- 为给燕麦高产栽培中水氮管理提供依据,在防雨棚肥水控制条件下,研究了水氮处理对燕麦不同生育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氮及其互作对燕麦叶片各生育期生理指标影响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在水分胁迫条件下,适量施氮可使整个生育期保持较高的叶片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及较低的MDA含量,延缓功能叶片衰老,增加燕麦产量;过量施氮会加剧燕麦的水分胁迫效应,导致叶片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下降,提高MDA含量,加快叶片衰老,降低产量。在供水较充足的条件下,施氮明显提高叶片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绿素含量,降低MDA含量,使叶片衰老进程变缓,产量大幅增加,但当施氮量达到180kg.hm-2时,肥效下降。
- 刘锁云陈磊庆胡廷会李立军刘景辉
- 关键词:燕麦水氮处理叶片衰老
-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田与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特征差异性分析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明确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田与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的差异性。【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大面积农田与草地分布的生态区土壤进行了微生物测序,系统分析了各生态区域农田与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差异特征。【结果】农田和草地土壤的优势真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农田土壤子囊菌门和被孢霉门总丰度高于草地,而草地土壤担子菌门总丰度高于农田。草地土壤真菌α多样性指数高于农田。大兴安岭南麓农田和草地土壤α多样性指数均较高。土壤β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农田土壤真菌群落分布受作物类型和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明显。担子菌门、油壶菌门(Olpidiomycot)和子囊菌门是农田土壤真菌组间差异的标志物种,而草地土壤真菌组间差异的标志物种分别为担子菌门、油壶菌门、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和被孢霉门。【结论】草地土壤物种数目明显高于农田土壤,大兴安岭南麓农田与草地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表现较高。
- 韩丽李立军赵举张艳丽尹春艳沙松
-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 不同耕作方式对内蒙古旱作农田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0年
- 2005—2008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进行了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营养指标、作物产量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免耕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2007和2008年不同耕作方式0~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均表现为免耕留高茬覆盖>免耕留低茬覆盖>免耕留高茬>免耕留低茬>传统耕作;免耕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2007和2008年不同耕作方式0~1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均表现为免耕留高茬覆盖>免耕留低茬覆盖>免耕留高茬>免耕留低茬>传统耕作,实施免耕的前3年,玉米产量不稳定,甚至造成玉米减产,第4年免耕增产效应有所显现;不同保护性方式下土壤指标与玉米产量之间的相关度较好,通径分析得知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及微生物量碳对玉米产量起直接作用,其中尤以土壤微生物量碳的作用最大;免耕有利于改善内蒙古农田旱作区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 孙建刘苗李立军刘景辉KENNETH Dean Sayre
- 关键词:耕作方式土壤性状作物产量旱作农田
- 不同粮饲兼用玉米品种光合性能指标变化研究被引量:9
- 2006年
- 对5个不同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光合性能指标变化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粮饲兼用玉米品种叶面积指数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至乳熟期(出苗后69~109d),叶面积指数高值持续期长短及后期下降速度因品种而异。不同生育阶段光合势均以中晚熟品种较高,早熟品种较低。品种间群体生长率变化的差异主要在散粉期之后。相对生长率随生育进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净同化率以拔节期最大,且品种间差异显著。不同品种叶片比叶重在大喇叭口期达到最大值。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粮饲兼用玉米品种鲜、干草产量与小喇叭口期和灌浆期的群体生长率(CGR)、相对生长率(RGR)、净同化率(NAR)均旱显著正相关。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金稷3号和承3359叶面积高值持续期长,总光合势高,CGR、NAR和RGR均较高,生物产量居前,在呼和浩特地区表现出较好的生态适应性。
- 李立军刘景辉焦立新郭顺美庞云
- 关键词:粮饲兼用玉米光合性能生理指标
-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不同燕麦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被引量:8
- 2009年
- 连续两年在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的燕麦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14个供试品种中,燕科1号生育期适中,株型好,抗倒伏能力强,产量高且表现稳定,是适宜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
- 王林刘景辉李立军张翠霞
- 关键词:农牧交错区燕麦生态适应性
- PAA、PAM、补水量对旱作区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试验应用311-A拟饱和最优回归设计,研究PAA、PAM、补水量对旱作区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PAM>PAA>补水量;两因素互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PAA+PAM>PAM+补水量>PAA+补水量。经模拟寻优表明,最优组合为PAA为51kg/hm2、PAM为36kg/hm2、补水量为0.302L/穴,拟获得的最高产量为7845.45kg/hm2。
- 张璐刘景辉李立军
- 关键词:旱作玉米PAAPAM补水量
- 不同饲用高粱品种N、P、K吸收规律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以不同饲用高粱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植株氮、磷、钾营养的含量、积累量和分配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饲用高粱品种植株氮、磷、钾的含量全生育期表现为递减趋势。随着生长发育进程推进,全株氮、磷、钾积累量呈"S"型曲线变化。饲用高粱品种全生育期氮素的吸收量、吸收速率、吸收百分率皆呈双峰曲线变化,第一吸收高峰出现在6月24日到7月30日之间,第二峰值出现在8月15日到9月12日之间。不同饲用高粱品种钾素吸收变化规律不同,健宝和乐食吸收量,吸收速率、吸收百分率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余品种均呈双峰曲线变化。本试验通过对不同饲用高粱品种间比较表明,全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均表现为钾>氮>磷。每生产100kg干物质所吸收的N、P2O5、K2O数量分别为0.79~2.22kg、0.53~0.82kg、1.99~3.26kg。
- 刘景辉朱建国张永平李立军段宇坤
- 关键词:饲用高粱氮磷钾
- 盐碱地燕麦(Avena sativa.L.)不同器官的内生真菌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燕麦(AvenasativaL.)是内蒙古一种特色的粮饲兼用作物,多种植在养分贫瘠和盐碱化土壤上。为明确燕麦不同器官的内生微生物及其差异性,以巴彦淖尔五原县盐碱地健康燕麦植株为研究对象,基于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燕麦根、茎和叶的内生真菌进行了测序与生物信息分析。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共获得950个OTUs,分属于4个门、12个纲、55个属。Alpha多样性指数表明,各器官的内生真菌多样性指数(Shannon_true_diveristy,Simpson_true_divesity)表现为叶>茎>根,且叶片和根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多样性分组分析表明,燕麦不同器官间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丰度存在一定差异。门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占99.7%;在纲分类水平,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和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在根部富集明显,而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在茎部富集;在属级水平,相对丰度较高的属Schizothecium在根部明显富集。燕麦植株不同器官均有丰富的内生真菌,其中叶片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最为丰富。
- 李晓婷张华英李立军张永平南海英窦淑贤
- 关键词:燕麦内生真菌高通量测序群落结构
- 不同耕作方式对内蒙古旱作农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0年
- 为了研究免耕留茬覆盖和传统耕作土壤水热状况的差异,2005200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进行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免耕留茬覆盖能有效的调节土壤温度,出现高温时抑制温度上升,低温时抑制温度降低的现象;土壤温度24h变化的振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表层010cm的变化幅度最大,变化范围为17.634℃;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温度均从09:00开始升高,至15:00达到最高值,之后缓慢下降,到06:00达到最低值;土壤温度随季节动态变化的趋势,受制于气候。(2)测定期内免耕留高茬覆盖平均土壤含水量较传统耕作增加了7.37%,免耕留低茬覆盖较传统耕作增加了5.93%;燕麦苗期,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增大的态势。分蘖期,不同耕作方土壤含水量在020cm呈下降趋势,之后逐渐升高。燕麦花期,不同耕作方土壤含水量在040cm呈下降趋势,之后逐渐上升,至80100cm土层深度达到最大值;土壤含水量主要受季节影响,随降雨量变化而变化。(3)免耕留茬覆盖耕作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含水量,其热容量增大,因此能调节和保持温度变化平缓。
- 孙建刘苗李立军刘景辉Surya N.Acharya
- 关键词:耕作方式旱作农田水热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