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英哲
-

-

- 文本旅行:《藤野先生》到台湾
- 2011年
- 1945年日本向盟国投降后,尚有近五十万日本人滞留台湾。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也在这一年被再次翻译为日文,发表于台湾日文杂志《新声》。该文发表时遭到了编辑者删节,文中关于“幻灯片事件”的描写和鲁迅反思、批判同胞的看客心态的文字全被删除。由此马上引起其他在台日本知识分子的质疑。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容易理解日本编辑删节《藤野先生》目的在于“告别”过去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于中国的侵略和歧视,并以藤野先生的友好形象扭转日本人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侵略者形象。而批评的言论则认为不应该为了中目的友好,就忽视了中国人对自身的自我批评,及引发这种批评的根源之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藤野先生》在台湾经历的这次文本再生产以及读者反应,折射出人们对战后中日关系的期待,以及旧历史与新未来之间的连续性和断裂性。
- 黄英哲
- 关键词:《藤野先生》文本旅行
- 黄荣灿与战后台湾的鲁迅传播(1945-1952)被引量:2
- 2001年
- 黄英哲
- 关键词:新文学运动中国新文学文学主张文学理论中国文学台湾人
- 异域之眼:论日本的郑成功形象被引量:2
- 2022年
- 郑成功在海峡两岸和日本都是正面形象,其治台政绩卓著,在两岸被尊称为“开台圣王”。德川江户时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国姓爷合战》在1715年竹本座初演以后,郑成功在日本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从江户时代的净琉璃《国姓爷合战》、明治时期的郑成功相关新闻报道,以及晚近日本学者的郑成功研究著作、日本作家以郑成功为主角的小说作品,可以了解、勾勒日本的郑成功形象。
- 黄英哲张文聪
- 关键词:历史小说
- 历史、记忆与书写--论朱天心《古都》
- 2014年
- 我们根本没时间疗伤,我们抢夺铅笔和橡皮擦做武器,相互厮杀.——朱天心《看不见的城市》① 一、前言 身为台湾外省第二代的作家朱天心,长久以来透过文字的笔耕,寻找外省族群在台湾的定位问题,在外省族群与本土族群混融的社会情境中,朱天心不断地透过书写探讨了台湾认同议题。
- 黄英哲
- 关键词:朱天心《古都》《看不见的城市》记忆社会情境
- 淡水河殉情
- 2012年
- 陶晶孙晚年定居日本时,曾以日文撰写短篇小说《淡水河殉情》(日文题为《淡水河心中》),发表于《展望》杂志1951年7月号(东京:筑摩书房,第95—99页)。陶晶孙逝世后,
- 陶晶孙涂翠花黄英哲
- 关键词:淡水殉情短篇小说陶晶孙
- 评《淡水河殉情》
- 2012年
- 本文以陶晶孙《淡水河殉情》为对象,指出陶晶孙如何将彼时台湾社会轰动的殉情事件,转化为文学题材,藉由这篇小说记录作者的台湾观察,同时也揭露当时赴台文人学者的心境。《淡水河殉情》虽然是一则社会事件的改编之作,然而不只是陈素卿殉情事件的再现改写,而是透过此一事件书写了光复后的台湾图像,清楚的指涉出当时存在于社会上地矛盾,特别是外省与本省之间的隔阂,以及深埋于台湾的日本记忆,表述了光复初期的各层心理。
- 黄英哲
- 关键词:陶晶孙光复
- 融合之域·香港文学史的构筑——论《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
- 2018年
- 香港,一座参与了百年来中国历史裂变的城市。从文化地理空间而言,香港虽处边缘,却深刻地纪录了百年来中西文化的变迁与演绎,不仅敷演了中国从晚清以来的文化流变,更汇流了殖民主义带来的西方知识系谱,这块土地上不断地重复着人、文化、政治、思潮的越界并积累成重层的历史记忆,镶嵌在变动的时间中。中国学者在"九七"的历史时限前,以中国文学为母体召唤香港文化,书写香港文学史;进入21世纪后,因回归赋予的正统化,香港文学研究成为中国文学研究框架下的分支。就在香港文学史问世30年之久的2009年,由现任香港教育大学的陈国球教授任总主编,开始编选香港在地的首套《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十二卷的大系从2009年着手,2016年全部完成出版后,7月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导言集》。将附于各选集之前的导言汇整成集,以利读者所用,同时也提供不同读者群阅读线索,有效地引导读者进入"香港文学",并且给予"史"的建构。不仅纵向承继了中国文学史传统,在形式、内容上则又注入西方的文学批评养分,鲜明地展示着香港文学的独特性,也呼应自身重层的历史经历。
- 黄英哲
- 关键词: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