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宪梁
-

-

- 所属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吴海英

- 作品数:192被引量:1,201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研究主题:高血压 大动脉炎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高血压 基因多态性
- 张慧敏

- 作品数:152被引量:864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研究主题:大动脉炎 高血压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难治性高血压
- 宋雷

- 作品数:319被引量:1,834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研究主题:肥厚型心肌病 突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大动脉炎
- 蒋雄京

- 作品数:302被引量:1,550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研究主题:高血压 大动脉炎 肾动脉狭窄 难治性高血压 颈动脉狭窄
- 邹玉宝

- 作品数:188被引量:775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研究主题:肥厚型心肌病 突变 大动脉炎 表型 基因突变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冠心病的分子机制及其干预治疗
-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80例冠心病(CHD)患者及60例正常人N<'5>,N<'10>-亚甲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型,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荧光检测仪测定...
- 周宪梁惠汝太刘力生高润霖宋雷郑维越徐丽莉张春玲
- 关键词:冠心病半胱氨酸甲钴胺凝胶电泳
- 文献传递
- 醛固酮与直接肾素浓度比值联合醛固酮在老年高血压人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索老年高血压人群中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醛固酮与直接肾素浓度比值(ARR)的最佳切点,评价ARR联合醛固酮水平在提高筛查特异度中的作用,以减少确诊试验带来的风险。方法入选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病区收治的年龄60~80岁、经卡托普利抑制试验或静脉盐水负荷试验确诊为PA的患者65例,同时收集年龄、性别匹配的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EH)的患者118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直接肾素浓度、醛固酮浓度。根据AR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取得最佳筛查切点。比较单用ARR与ARR联合醛固酮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ARR的AUC为0.859(95%CI 0.807~0.911)。ARR切点定在4.4(ng/dL)/(mU/L)时,约登指数最高,此时诊断PA的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78.8%。ARR≥4.4(ng/dL)/(mU/L)联合醛固酮≥15 ng/dL时敏感度为72.3%,特异度为96.6%。联合ARR与醛固酮用于初筛PA时,AUC为0.911(95%CI 0.867~0.954),较单用ARR显著改善(P=0.038)。结论ARR≥4.4(ng/dL)/(mU/L)可考虑作为老年PA的初筛切点,联合醛固酮可改善筛查特异性。
- 秦莹张璇娄莹杨旭吴海英张慧敏周宪梁宋雷蔡军马文君
- 关键词:老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试验高血压
-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鉴定和基因型表型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旨在明确肥厚性心肌病(HCM)的突变谱并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阜外医院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71例患者,应用半导体靶向二代测序鉴定基因突变,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随访,应用生存分析等明确基因型与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33例(46%)患者被检出34种突变位点,其中首次报道的突变位点占65%(22/34),MYH7和MYBPC3基因各占35%(12/34),多基因突变占12%(4/33)。与突变阴性患者相比较,突变阳性者的发病年龄早[(40±12)岁vs(49±11)岁,P=0.001];家族史和家族猝死史发生率高(52%vs 13%,P<0.001;50%vs 1%,P<0.001);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见(36%vs13%,P=0.022)。随访(36±8)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突变阳性者较突变阴性患者心血管死亡发生率高(P=0.019)、心衰住院率高(P=0.037)和心脏性猝死发生率高(P=0.010)。除了年龄≤35岁的患者多见(39%vs 0%,P=0.041),MYH7突变携带者较MYBPC3突变携带者的表型和预后无统计学差异。在4例多基因突变携带者中,2例患者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其中1例发生适当放电;2例随访为终末期HCM并伴有左室血栓和心衰住院,其中1例列入心脏移植名单。结论囊括几乎所有致病基因的二代测序方法增加了基因突变的检出率。基因突变阳性预测不良预后,但与单个突变基因的类型无关。多基因突变可能预示左室收缩功能障碍。
- 肖嫣卢超霞刘芳田涛杨坤璂张莹孟旭范鹏刘亚欣王林平张学周宪梁
-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基因多基因突变
- 一名女中学生的心绞痛给我们的启迪
- 目的:从就诊于我院的一名女中学生发生的典型的心绞痛,逐步进行病因分析,来探讨其发生心绞痛可能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血压病房的特殊心绞痛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包括临床大讨论、治疗及随访等...
- 刘亚欣沈松鹤蒋雄京邹玉宝许连军卞瑾吴海英张慧敏宋雷周宪梁
- 关键词:心绞痛介入治疗大动脉炎中学生
- MuRF1和MuRF2基因罕见变异与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表型关联
- 目的:修饰基因参与调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临床表现。肌肉环指状(MuRF)蛋白是一类肌肉特异性的泛素E3连接酶。这类蛋白参与并调控心脏发育和功能。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是细胞内降解蛋白的途径之一。已有研究表明,...
- 苏明王继征康连明王怡璐邹玉宝冯新星王东Ferhaan Ahmad周宪梁惠汝太宋雷
-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表型
- 大动脉炎合并烟雾病一例
- 2010年
- 李文龙张慧敏吴艳马文君高展吴海英蒋雄京吴永健周宪梁惠汝太郑德裕
- 关键词:大动脉炎烟雾病发作性头晕高血压血压增高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并Ⅱ型右弓右降伴Kommerell憩室壁内血肿一例被引量:3
- 2009年
- 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动脉瘤较为少见,动脉瘤容易发生夹层、破裂而死亡。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心肌肥厚、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为特征的一组临床表现,猝死发生率较高。我院高血压诊治中心于2007年10月收治一例同时患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合并壁内血肿患者,目前国内外文献均未见报道。
- 樊晓寒吴海英滕思勇郑昕孙立忠朱俊明周宪梁张慧敏蒋雄京惠汝太
- 关键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壁内血肿憩室右位主动脉弓肥厚型心肌病
- 肌小节基因突变在左室致密化不全人群的筛查
- 目的:评估肌小节基因突变在中国LVNC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及分布情况,初步探讨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入选2003至2010年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明确诊断为LVNC的先证者。给予患者全面地临床评估,并采集外周血提...
- 杨延坤王继征田涛王虎王怡璐贾镭孙凯邹玉宝周宪梁惠汝太
- 关键词:基因突变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相互作用增加女性高血压发病易感性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和ACE基因多态性是否相互作用增加高血压发病易感性。方法:挑选ACE2基因的5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及ACE基因I/D多态性,采用标准的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进行基因分型,抽取部分测序验证。通过2组病例—对照研究[信阳:高血压病例973例(男性病例357例,女性病例616例)和对照969例(男性对照者355例,女性对照者614例);日照:病例286例(男性病例101例,女性病例185例)和对照316例(男性对照者126例,女性对照者190例)验证ACE2和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ACE2基因rs2106809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女性病例中显著高于女性对照者(OR:1.21,95%CI:1.09~1.3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现其它基因多态在两者间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年龄、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后,女性病例T等位基因携带者与女性对照者比较高血压易感性增加1.6倍(OR:1.59,95%CI:1.13~2.0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病例ACEDD基因型+ACE2 rs2106809TT/TC基因型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女性对照者(11.7%vs6.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女性病例中ACE基因I/D与ACE2 rs2106809有交互作用(OR:1.25,95%CI:1.18~1.34,P<0.001),同时携带ACEDD中的ACE2 rs2106809TT/TC基因型者高血压危险增加(OR:2.75,95%CI:1.58~4.77,P<0.001),与对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在第二组病例对照研究中得到验证。结论:ACE2T等位基因是女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ACEDD基因型增加这种危险。
- 张慧敏樊晓寒韩运峰李卫菊杨晓敏王曙霞周宪梁吴海英惠汝太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高血压
- 叶酸降低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对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影响的系统评价
- 目的:内皮功能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始动因素。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是评估血管内皮功能的无创方法。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诱发内皮功能受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研究表明,B族维生素可有效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 肖嫣刘亚欣田涛杨坤璂高凌根周宪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