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晓燕
所属机构: 北京协和医院 所在地区: 北京市 研究方向: 医药卫生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陈杰 作品数:626 被引量:3,936 H指数:24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研究主题:胰腺肿瘤 肿瘤 预后 病理学 病理诊断 姜英 作品数:36 被引量:241 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研究主题:临床病理分析 临床病理 文献复习 免疫组化 乳腺 李霁 作品数:48 被引量:159 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研究主题:预后 病理诊断 肺肿瘤 预后分析 肺腺癌 郎景和 作品数:1,452 被引量:23,595 H指数:76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研究主题:子宫内膜异位症 妇产科学 生殖内分泌学 卷首语 亚学科 李雷 作品数:81 被引量:862 H指数:18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研究主题: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腺肌病 妇科肿瘤 LNG-IUS 腹腔镜手术
影像学表现为等强化的胰腺腺泡细胞癌一例 2018年 胰腺腺泡细胞癌(ACCP)是一种罕见的胰腺外分泌肿瘤,约占胰腺肿瘤的1%。ACCP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1)肿瘤体积较大,膨胀性生长,多突出于胰腺轮廓外;(2)可见完整或不完整包膜,增强扫描呈细线状强化;(3)密度及信号特点:CT表现为低密度,MR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4)强化方式:多数呈乏血供表现;(5)裂隙状、漩涡状坏死,可能为肿瘤特征性表现;(6)胰胆管扩张少见,多为外压性;(7)可侵犯邻近器官及胰腺周围血管等;(8)可有肝脏等部位远处转移;(9) PET-CT表现为FDG高摄取。北京协和医院于2015年11月至2017年8月收治了1例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ACCP患者,其术前多项影像学检查显示占位不明确,表现为等强化,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ACCP。 李娟 常晓燕 朱亮 戴梦华 薛华丹关键词:腺泡细胞癌 胰腺 影像学表现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预后等特点。
方法分析61例IPMN的临床特点,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预后分析。
结果61例IPMN中有33例肿瘤发生在胰头部,14例发生在胰体尾部,14例位于胰腺全部;平均发病年龄为61.8岁。37例首发症状为腹部不适,14例为查体发现。61例影像学均发现胰管扩张或胰腺囊实性肿物。大体上,32例为多房囊肿,囊内含黏液并见乳头状肿物,胰腺导管扩张,13例为囊实性结节。显微镜下,胃型16例、肠型21例、胰胆管型21例、嗜酸细胞型3例;IPMN伴轻度异型增生有13例、伴中度异型增生有13例、伴重度异型增生有6例、IPMN相关浸润性癌29例。浸润性癌以胰腺导管腺癌为主(23/29,79.3%),其次是胶样癌(4/29,13.8%),其他类型少见(2/29,6.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MUC5AC、MUC2、MUC1阳性率分别为89.4%(51/57)、36.8%(21/57)和28.3%(13/46),嗜酸细胞型MUC1仅1例阳性。61例IPMN中6例失访,55例患者随访时间12~1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5年生存率为76%;IPMN不伴有浸润性癌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100%,3例复发;IPMN伴有浸润性癌的患者3年存活率为55%,12/13死于术后2年内。
结论IPMN是最常见的胰腺导管内病变,多表现为胰腺囊肿。病理分型及分类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免疫组织化学对诊断和分型具有一定的帮助;MUC5AC多阳性表达,MUC1为胰胆管型IPMN标志物,MUC2为肠型IPMN的标志物。IPMN伴轻度、中度及重度异型增生的患者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IPMN相关浸润性癌以导管腺癌为主,患者预后较差,手术后2年内病死率高;复发对生存期影响不大。 常晓燕 李霁 姜英 李媛 卢朝辉 陈杰关键词:胰腺肿瘤 病理学 预后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3例病理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病理诊断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2001年至2010年诊断的3例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所见无特异性,镜下形态多样,有血管瘤样、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样改变,但均能找到较特异的血管肉瘤诊断特征。结论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形态复杂多变。病史、临床症状、影像检查、病理活检的综合运用,对这一少见恶性肿瘤的诊断十分重要。 李霁 常晓燕 陈杰 刘彤华 杨堤关键词:血管肉瘤 胰腺罕见病变的临床病理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总结11年来北京协和医院有病理诊断的胰腺罕见病变,以提高对胰腺罕见病变的认识。方法全面检索2000年至2011年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记录,筛选出胰腺少见病变,并检索PubMed相应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共检出胰腺罕见病变6例,其中胰腺黏液球状体病1例,浆液性囊腺瘤伴导管腺癌1例,腺泡细胞囊腺瘤1例,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伴黏液样平滑肌肉瘤1例,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瘤1例,节细胞神经瘤1例。以上病变很少能在PubMed中检索到相关文献,有些病变甚至找不到与胰腺相关的报道。结论总结胰腺罕见病例,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胰腺病变,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更好地实行个体化诊疗。 王文泽 梁智勇 李霁 孟云霄 任新瑜 常晓燕 姜英 钟定荣 郭丽娜 陈杰 刘彤关键词:胰腺 罕见病变 病理诊断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2001年1月至2010年6月间6例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和RT-PCR方法检测KRAS基因突变。结果6例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有男2例,女4例,平均年龄64岁。大体检查胰腺大导管内可见息肉样结节阻塞导管,1例扩张的导管周围可见质硬结节。镜下观察,导管内可见小管状腺体或小的腺泡样腺体背靠背密集排列,上皮细胞重度异型增生,核分裂象多见,细胞内几乎没有黏液,导管内的小灶坏死较常见。1例病变完全局限在导管内,4例局部可见微小浸润(〈0.5em),1例浸润深度〉1cm;浸润成分为导管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K7和CK19均阳性,MUC5AC有3例阴性,3例局灶弱阳性;MUC2阴性;MUC1有2例局灶阳性;Ki-67阳性指数高。KRAS基因检测2/6阳性,突变位点分别为35G〉A及35G〉T/34G〉A。6例随访12-1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7个月,1例19个月后死于该肿瘤,1例胰尾手术83个月后胰头复发,余4例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具有导管内腺管状和乳头状生长方式,上皮重度异型增生,细胞内外黏液分泌少等特点,在生长方式、黏液分泌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等方面与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有不同之处;与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分开的意义尚需更多病例验证。 常晓燕 卢朝辉 李星奇 陈杰关键词:胰腺肿瘤 DNA突变分析 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相关重度痛经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31 2016年 目的: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分析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相关重度痛经的效果及痛经缓解的预测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门诊或住院部通过超声检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重度痛经和(或)经量过多患者共1100例给予LNG-IUS治疗,在放置前后不同随访时点评估患者的痛经症状、疼痛评分、出血评分、生化指标、体格参数、LNG-IUS带器情况、月经模式以及不良反应,分析疼痛评分及分布的变化趋势、重度痛经缓解的预测因素以及与月经模式、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共1100例,其中重度痛经患者640例(58.18%,640/1100),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范围1~60个月),在放置LNG-IUS后60个月时的累积续用率为65%。放置LNG-IUS后重度痛经患者的疼痛评分与放置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均〈0.01),放置前、放置后3、6、12、24、36、48和60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8.1±0.9)、(5.5±2.4)、(4.6±2.4)、(3.3±2.2)、(2.2±2.1)、(2.2±1.8)、(1.4±1.6)、(1.3±1.3)分。放置LNG-IUS后重度痛经患者的比例与放置前相比显著下降(P均〈0.01)。在放置LNG-IUS的36个月内,每个随访时点与前一随访时点比较,疼痛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均〈0.01)。未能发现可以统一预测痛经缓解的相关因素。痛经缓解情况与同期患者报告的月经模式变化、总体不良反应、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等因素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 LNG-IUS是治疗子宫腺肌病相关重度痛经的有效方案,痛经改善状态与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模式、月经变化或不良反应无关。 李雷 冷金花 戴毅 张俊吉 贾双征 李晓燕 史精华 张加韧 李婷 徐晓璇 刘真真 游姗姗 常晓燕 郎景和关键词:子宫腺肌病 痛经 左炔诺孕酮 药物释放系统 罕见6岁女童卵巢Leydig细胞瘤:临床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 2016年 目的对1例罕见6岁女童卵巢Leydig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肿瘤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结果、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结果。结果 (1)雄激素增多引起男性化表现,外院误诊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予氢化可的松治疗6个月,睾酮水平未降低。(2)生化检查:血FSH 1.3 U/L,LH 1.1 U/L,雌二醇(E2)246pmol/L(N<55pmol/L),孕酮(P)22.1nmol/L(N 1.3~5.7nmol/L),睾酮(T)16.1nmol/L(N 0.3~1.6nmol/L),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2.34μmol/L(N<2.46μmol/L),17-羟孕酮(17-OHP)169.5nmol/L(N<9nmol/L)。(3)影像学:右附件区可见约4cm囊实性包块。骨龄9~10岁。(4)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a-抑制素(inhibin)(+),Calretinin(+),符合Leydig细胞瘤。(5)电镜结果:可见同心圆样异常形态线粒体。(6)随诊:术后T和P下降到正常水平,痤疮消失。结论 P和17-OHP水平升高并非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特异性改变,卵巢Leydig细胞瘤也可分泌性激素的中间产物。同心圆样异常形态线粒体可能是Leydig细胞瘤的特异性电镜下改变。本例国内年龄最小的卵巢Leydig细胞瘤,拓宽了我们对此疾病发病年龄的认识。 郑俊杰 茅江峰 陈晶 王涛 杨佳欣 钟定荣 常晓燕 伍学焱关键词:雄激素 卵巢 LEYDIG细胞瘤 磁共振似脑肿瘤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一例 被引量:1 2013年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 of centralnervoussystem,PACNS)是一种罕见的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不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外损害的、表现为血管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959年CraviotoH等首次报导这种疾病,并将其描述为好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非感染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由于该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和神经系统影像学改变,诊断较为困难。现将我科误诊1例报告如下。 张国瑞 王迁 马文斌 常晓燕 幸兵关键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脑肿瘤 磁共振 肉芽肿性血管炎 影像学改变 非感染性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告7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并进行了组织形态学、组织化学研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由致密的胶原纤维包膜包裹着凝固性坏死物,坏死物中PAS及抗酸染色未检见真菌及结核杆菌。纤维包膜内可见较多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周围肝组织无异常改变。结论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病人局部切除预后好,不复发。 姜英 常晓燕关键词:肝疾病 孤立性坏死结节 外阴和阴道良性肿瘤2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 探讨该类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总结外阴、阴道良性肿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36例外阴、阴道良性实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外阴良性肿瘤177例,阴道良性肿瘤59例,所有患者均为单发,外阴良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为41.1 (1~73)岁,阴道良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为45.7(24 ~71)岁;97.2% (172/177)外阴良性肿瘤初发患者表现为外阴肿物,71.2% (42/59)阴道良性肿瘤患者在妇科检查时发现阴道肿物;外阴、阴道良性实质性肿瘤以平滑肌瘤、乳头状瘤、纤维瘤、色素痣等常见.61.6%(109/177)外阴良性肿瘤患者为色素痣,而在59例阴道良性肿瘤中,平滑肌瘤占71.2% (42/59).患者均采用局部病灶切除术,术后随访1~5年,外阴良性肿瘤未见复发,阴道良性肿瘤有3例(5.1%)出现术后复发.结论 外阴、阴道良性实性肿瘤术后预后较好,但仍有复发、恶变风险,提倡早日手术切除,术后需加强随访. 孙崟 潘丹 朱兰 常晓燕关键词:良性肿瘤 外阴肿瘤 阴道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