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华
作品数: 51被引量:82H指数:5
  • 所属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哲学宗教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王南山
作品数:18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西蓝天学院
研究主题:高职院校 民办高校 高职学生 教育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
汤孝锦
作品数:8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思想政治教育 KPI 关键绩效指标 绩效管理 绩效
黄德锋
作品数:6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生命教育 人生观 大学生 课堂 课程教学
海德格尔对主体“自我”的解构被引量:5
2009年
近代以来人被定义为主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是一种表象关系,客体被主体所表象,主体成为思维和存在的中心。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表象关系又进一步变为控制关系。作为主体的人征服和控制世界,人自身最终也变成被控制过程的一部分,有失去自身的危险。海德格尔则打破了这种主体-客体对立的模式,重新构建主体性。他所说的主体是"在-世界-中-存在"的超越着的此在。海德格尔用此在的这种源始的存在方式解构了主客对立的主体自我,并说明了自我是此在操劳活动最终的"为何之故",此在本真的自我也是此在本真的"能在"。
朱清华
关键词:自我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Phronesis)的存在论诠释被引量:12
2009年
海德格尔在早期对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进行了独特的存在论的诠释。他的基础存在论是这一诠释的重要成果。其中,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实践智慧的诠释居于中心地位。海德格尔把实践智慧诠释为此在揭示真理的根本方式。实践智慧是促使人进行本真的决断的"良知",因此它是人本真的个体化存在的前提。而在决断中,体现出一种特别的时机性。正是从亚里士多德描述的人的行动的时机性概念中,海德格尔揭示出了源始的时间性——融将来、过去和现在于一体的绽出的当下。
朱清华
关键词:良知时间性
海德格尔的超越和超越论的克服问题
2024年
超越和超越论问题是海德格尔思想中根深蒂固而又异常复杂的问题。他的基础存在论的超越论深受康德先验论的影响,同时带有胡塞尔现象学超越论的印记。他的超越论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传统的超越问题,也引起了超越论框架中主体主义的痼疾。此在的超越作为世界筹划使得存在理解成为理念式的中介,从而一定程度上陷入柏拉图主义。海德格尔试图用作为存有的真理的居有来克服基础存在论的超越以及超越论。但他的居有之历史性的发生仍然是一种“转折”或“相互震荡”样式的“内在超越”,作为追问理解和存在的可能性之根据的超越论也同样以另外的样式被保留下来。这并不是海德格尔对传统超越问题以及对自身理论局限的克服的失败,毋宁说是人的存在和思维实际性地带有一个非反思地发生作用的类超越论层面。
朱清华
关键词:超越论
从《开学第一课》谈生命教育
2009年
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以应对青少年出现的严重的生命困顿,如生活中的盲然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本期专栏编发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篇文章,重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期望引起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重视。
朱清华
关键词:生命教育北京奥运经济频道青少年
本体论的差异——柏拉图的哲人王与先秦儒家圣王的比较被引量:2
2010年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对哲学家和哲人王的描述,而先秦儒家传统中有对圣人以及圣王的诉求。哲学家和圣人都是先知先觉者,并通过心灵及精神上的转化来觉醒他人。他们都强调道德德性,都试图用一定的秩序来规范现实的世界以实现理想政制。但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的差异体现了他们之间有着更加深刻的本体论的区别。这个区别导致了柏拉图的哲学家不情愿在现实中做哲人王,而儒家的圣人却以在现实中成为圣王完成自我修养的目标。
朱清华
关键词:圣王至善
“洞穴喻”发微--海德格尔真理之路的转折点被引量:2
2015年
海德格尔1930年代初期对真理的集中探讨展示了他思想的转向和更深入更丰富的开展。他对柏拉图的“洞穴喻”的解析表明,原始的遮蔽状态笼罩着人的生存,支配着人揭示真理、获取自由的过程。真理是去除遮蔽,是筹划着将自己系缚于一个理念,从而脱离黑暗进入光明。但作为绽出的自由的真理仍在原始的遮蔽统治下。由此,真理也不能由一个理念而一劳永逸地获得,而必须返回洞穴,持续地进行去除遮蔽活动,才能保持住真理。作为始终处于遮蔽和迷误的笼罩下的真理追问,哲学活动就是不断探求存在的意义的来源,即柏拉图的至善。这既是对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理的无尽追问,也是对人自身和人的本质的探求。海德格尔对“洞穴喻”的解释对柏拉图以及古希腊思想诠释开拓出新局面。
朱清华
关键词:洞穴喻真理遮蔽至善
亚里士多德的营养灵魂说及其与物理主义的互补
2024年
对亚里士多德而言,营养灵魂是生命体最普遍的和最基础的灵魂形式。对营养灵魂的分析表明,灵魂并不是在躯体之中的或是跟躯体并列的神秘实体,然而恰恰是灵魂使得生命体得以成为一个统一的实体。从质形关系来说,营养灵魂使得生命体有独立的组织形式,有个体的生命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同一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生物都力图保存其存在,并尽可能地达到永恒不朽,这种目的既是通过营养灵魂的实现来达到,同时也是灵魂自身的追求目标。就身心关系而言,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身体就是灵魂这一追求的具身化。在现代意义上的物理主义还原论之外亚里士多德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的生命解释。还原论试图从最基本的物理因素出发向上对更复杂的生命现象做出解释,而亚里士多德的生命解释则从更为完善的目的和形式——灵魂出发向下对生命体的构造和构成做出说明。本文表明,这两种解释生命的方式可以是有益的互补,而不仅仅是冲突和对立。
朱清华
关键词:生命还原论
贺麟:“新心学”的创造者
<正>贺麟(1902-1992),字自昭,祖籍四川省金堂县。父亲贺云松,晚清秀才,曾主持县里教育事务,居家教读幼年贺麟读《朱子语类》、《传习录》等。贺麟8岁入私塾读书,不久就读镇上小学,读《四书》、《五经》。他称自己自幼...
朱清华
文献传递
浅议我国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以“5·12”四川汶川地震为背景
2008年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悲伤和泪水,而且有感动与教训。本文以四川汶川地震为背景,从生命教育开展主要内容方面进行探讨,以引起人们对在我国全方位地开展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为灾区的重建和全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
朱清华黄德锋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区
自我同一性问题——帕菲特与海德格尔
2019年
洛克认为通过记忆将伴随经验的自我意识连缀起来,就构成了自我同一性。帕菲特对洛克的标准加以修正,形成了经验论自我同一性的高级版本。他进一步消解自我的重要性,而以一种经验论的“关系R”取代,认为由此可以在道德上摆脱自我的囚笼。在反对实体性的自我观念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跟帕菲特一致,但是他并不同意知觉体验能够提供出自我,更不认同无自我理论。他用柏拉图的“木马喻”表明,恰恰先有自我才能形成对事物的知觉和认识。虽然在存在论层面上的自我被海德格尔描述为在去存在或追求存在中构建起来的关系网络,但自我并不丧失其实存,本真的自我是存在的真理的本现之所。海德格尔同帕菲特在自我同一性问题上的分歧,展示出现象学同心智哲学的争执和对话的可能角度。
朱清华
关键词: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