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和
-

-

- 所属机构:广西大学农学院
- 所在地区:广西 南宁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韦剑锋

- 作品数:167被引量:533H指数:11
- 供职机构:广西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甘蔗 麻疯树 马铃薯 龙眼 施氮量
- 陈超君

- 作品数:129被引量:636H指数:14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
- 研究主题:甘蔗 农艺性状 甘蔗新品种 甘蔗品种 抗旱性
- 韦冬萍

- 作品数:130被引量:358H指数:11
- 供职机构: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 研究主题:麻疯树 甘蔗 马铃薯 木薯 龙眼
- 蓝立斌

- 作品数:22被引量:163H指数:9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
- 研究主题:甘蔗 氮肥利用率 施氮方式 免耕 氮肥
- 江立庚

- 作品数:166被引量:1,561H指数:19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水稻 免耕 耕作方式 免耕水稻 免耕抛秧
- 广西冬种免耕马铃薯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被引量:2
- 2008年
- 2007年3月15日.我国农业部有关领导和专家在研讨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时提出.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要由目前的533万hm^2发展到1000万hm^2.发展重点要放在南方冬作区。广西作为典型的马铃薯冬作区.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广西地区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气候适宜,冬闲田面积大.土质疏松肥沃。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
- 吕巨智邝伟生梁和梁运波
-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免耕冬种土质疏松
- 免耕稻草覆盖栽培对红薯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10年
- 以"桂薯131"为试验材料,进行红薯3种不同栽培模式比较试验,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红薯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免耕稻草覆盖栽培红薯的根系活力均比传统栽培的高,在生长中后期,免耕稻草覆盖栽培的红薯叶片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传统栽培;两种免耕栽培处理方式比较,以先在畦面覆盖3cm厚稻草,摆放薯苗,然后覆盖8cm厚稻草处理红薯的各项生理指标最高。
- 蓝立斌姜建初李欣康轩梁和
- 关键词:红薯免耕栽培稻草覆盖生理特性
- 外源赤霉素信号对甘蔗分蘖及其内源激素的影响被引量:6
- 2021年
- 前期研究发现,外源GA信号影响了甘蔗分蘖进程。为了解GA信号对甘蔗不同分蘖时期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以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主栽品种‘桂糖42号’为材料,采用不同外源GA信号调节剂对蔗种进行浸种处理,并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分别测定分蘖初期、盛期和末期+1叶(主苗+分蘖苗)中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赤霉素(gibberellins,GA)、乙烯(ethylene,ETH)、细胞分裂素(cytokinin,CTK)、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油菜素内脂(brassinosteroids, BR)的含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外源GA_(3)(gibberellic acid3;GA生物合成促进剂)对蔗种浸种处理后,增加了分蘖期甘蔗分蘖叶片中IAA、GA和CTK的总体含量,提高了分蘖前期ETH含量和后期ABA含量;多效唑(paclobutracol,PP_(333);GA生物合成抑制剂)处理后却增加了分蘖前期内源GA和ABA含量,提高了后期分蘖叶片中ETH含量,同时降低了CTK和BR含量。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利用外源赤霉素信号促进剂处理蔗种后,甘蔗叶片内源激素IAA与GA、CTK和BR、CTK与GA均呈显著正相关;而ABA与GA呈显著负相关,与ETH呈显著正相关。可见,外源GA信号影响了甘蔗分蘖期叶片内源激素系统,促进生长的激素与抑制生长的激素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最终导致了甘蔗分蘖的差异。甘蔗分蘖与植物内源激素含量密切相关,可通过施用外源激素来影响内源激素的含量,调控激素之间的动态平衡,达到提高甘蔗分蘖形成及其成茎的目的。
- 黎正英丘立杭闫海锋周慧文陈荣发范业赓梁和吴建明
- 关键词:甘蔗赤霉素多效唑浸种分蘖内源激素
- 广西主要水稻品种耐低肥能力评价与分类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评价广西主要水稻品种的耐低肥能力,筛选养分高效水稻品种供生产应用。【方法】选用广西48个主要水稻品种进行大田试验,设置1/3正常施氮量、不施磷肥、不施钾肥、正常施肥4个处理。根据相对产量(低肥条件下水稻产量/正常施肥条件下的产量)评价水稻品种的耐低肥能力。【结果】1/3正常施氮量、不施磷肥、不施钾肥处理水稻的相对产量分别为0.89、0.88和0.93,且品种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根据品种相对产量进行聚类分析,48个参试水稻品种按耐低氮能力、耐低磷能力、耐低钾能力分别可以聚类成3类。其中,广两优1598、桂两优2号、特优5号、特优582、桂丰2号、特优3813、T优6135、科两优889、中广香1号、亚航金占等10个品种同时具备较强的耐低氮、低磷、低钾能力。【结论】广西不同水稻品种耐低氮、低磷、低钾能力的差异显著,参试48个品种中10个品种同时具备较强的低氮、低磷、低钾能力。
- 李发桥戴晓萧王伦伟夏小舟韦善清梁和江立庚
- 关键词:水稻低磷低钾聚类分析
- 大豆(Glycinemax L.)边缘细胞对铝毒的生理生态响应被引量:10
- 2007年
- 以大豆浙春2号(铝耐性)和华春18号(铝敏感)为材料,研究了铝胁迫下附着于根尖边缘细胞(即原位边缘细胞)的存活率、根伸长抑制率和PME活性变化以及Al3+对离体后边缘细胞存活率、黏液层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铝胁迫下附着于根尖的边缘细胞比离体边缘细胞有更高的活性,前者Al3+处理24h后,其成活率仍能达到74%以上,而后者Al3+处理12h,浙春2号和华春18号边缘细胞的活性在400μmol/L时分别只有44.58%和26.16%;前后两者细胞活性都有随着Al3+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边缘细胞活性呈越来越低的变化趋势,而离体边缘细胞Al3+处理6h时,相对于敏感性品种而言,高浓度Al3+(≥200μmol/L)有利于铝耐性品种的边缘细胞存活。随Al3+浓度的提升,果胶甲基酯酶(PME)活性增加,根伸长受抑加剧,敏感品种PME活性及铝造成的根伸长抑制均高于耐性品种;同时,Al3+对黏液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黏液层的厚度随Al3+浓度成正向变化趋势。不同Al3+浓度及处理时间下,耐性品种都比敏感品种边缘细胞有较高的活性、分泌较多的黏液。以上结果说明Al3+对边缘细胞具有一定的毒害效应,果胶甲基酯化程度、根伸长受抑及边缘细胞黏液的分泌是根冠对Al毒胁迫反应的结果。
- 李荣峰蔡妙珍刘鹏徐根娣梁和章月琴
- 关键词:大豆边缘细胞根冠
- 耕作方式对还田稻草氮素释放及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29
- 2009年
- 【目的】探讨在免耕和常耕条件下,还田稻草氮素释放特性和水稻氮素利用的差异。【方法】2006年和2007年晚稻,在田间将稻草还田,并在不同时期测定稻草中残留的氮素,同时进行桶栽试验,将15N标记稻草还田,成熟期测定水稻积累的总氮素和15N丰度。【结果】稻草中残留的氮素随还田时间延长而下降,但不同时间段下降的速度差异很大。还田后0~40d,稻草中残留的氮素下降约60%,还田后40~100d,稻草中残留的氮素下降约10%。两种耕作方式下还田稻草含氮率均呈升高趋势。无论是干稻草还是湿稻草还田,免耕条件下稻草氮素平均释放速率高于常耕。免耕方式下湿稻草的氮素释放速率较高,常耕方式下干稻草氮素释放速率较高。【结论】无论还田稻草状态相同与否,常耕水稻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产量较免耕水稻高。免耕有利于还田稻草的氮素释放,但水稻从还田稻草中吸收的氮素和氮素利用效率下降。
- 梁天锋徐世宏刘开强王殿君梁和董登峰韦善清莫润秀曾可江立庚
- 关键词:水稻耕作方式免耕氮素利用
- 机械收割对不同种植行距宿根蔗的生长效应研究
- 通过比较在1.0m、1.1m、1.2m和1.3m4种行距下新植蔗机械收割与人工收割的宿根蔗生长效应,探讨机械化收割对宿根蔗生长的影响,为甘蔗机械化收获的农艺配套技术提供参考.结果 表明:1.0m、1.1m、1.2m、1....
- 黄严梁和陈超君莫清贵陈世凡何波涛
- 关键词:机械收割种植行距宿根蔗蔗茎产量
- 施氮次数对甘蔗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材,以不施氮肥为对照,设T1(尿素5 g/盆作基肥1次施用)、T2(尿素作基肥2.5 g/盆和分蘖肥2.5 g/盆2次施用)及T3(尿素作基肥1.5 g/盆、分蘖肥1.5 g/盆和攻茎肥2 g/盆3次施用)3个处理,研究了氮肥不同施用次数对甘蔗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肥施用次数的增加,甘蔗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糖量显著增加,但蔗糖分含量略有下降;氮肥不同施用次数对甘蔗各器官、各生长阶段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 韦剑锋罗艺米超蓝立斌陈超君熊建文梁和
- 关键词:甘蔗氮肥施用方式干物质积累
- 不同施氮方式对甘蔗氮肥效率及氮素去向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3年
- 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材,通过网室盆栽试验方法,在总施氮量(15N标记尿素5g/盆,相当于450kg.hm-2)相同条件下,研究了全部基施(T1)、50%基施+50%在分蘖期追施(T2)和30%基肥+30%在分蘖期追施+40%在伸长期追施(T3)3种施氮方式对甘蔗氮肥效率与氮素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吸收的氮素约18%~29%来源于当季施用的尿素氮,71%~82%来自土壤和种茎氮;氮肥利用率为21.0%~34.52%,残留率为37.61%~44.13%,有21.35%~41.39%的氮素损失。3种施氮方式下,氮肥残留在0~20cm土层较多,在20~40cm残留较少。随氮肥施用时间后移,甘蔗吸收的氮素、来源于肥料氮素的比率、氮肥利用率、氮肥残留率、蔗茎产量及产糖量明显增加,而氮肥损失率显著下降,蔗茎的氮素分配率和蔗糖分积累略呈下降趋势,同时氮素在0~20cm土层的残留呈上升趋势,在20~40cm土层呈下降趋势。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考虑,T3施氮方式的效果较为理想。
- 韦剑锋韦冬萍陈超君蓝立斌刘欢雨梁和
- 关键词:甘蔗施氮方法氮肥去向
- 几种化学物质对甘蔗某些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 1996年
- 在甘蔗的分蘖初期用乙烯利、富镧稀土及其添加营养元素的复合制剂H1、H2进行叶面喷施。结果表明,各处理能明显提高甘蔗叶片的光合色素及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强叶片的苹果酸酶、酸性转化酶及多酚氧化酶等酶活性;并改善了甘蔗的产量性状,各处理的甘蔗有效茎数、茎长、茎径、单茎重及产量均高于对照。增产效应为H1>H2>乙烯利>富镧稀土。
- 梁和李杨瑞林炎坤杨伟庆黎明德
- 关键词:甘蔗乙烯利生理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