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
作品数: 35被引量:83H指数:5
  • 所属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相关作者

吕新雨
作品数:77被引量:449H指数:12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中国纪录片 大众传媒 纪录片 乡村 城乡关系
吴铭
作品数:4被引量:14H指数:1
供职机构: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工作坊 集体化时期 集体化 社会研究 中国乡村
曹锦清
作品数:79被引量:692H指数:16
供职机构: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城市化 工业化 土地私有化 土地制度 乡村
程凯
作品数:42被引量:212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集体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新诗 现代文学研究
刘伟
作品数:13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
研究主题:《论语》 人性 教化 天地 资本主义
“借镜西方”与“本来面目”--朱自清文学鉴赏观念的理论取径及其思想意涵被引量:2
2017年
以往研究主要肯定了朱自清在现代解诗学、文学批评、文学研究学科化等方面的意义,多强调瑞恰慈、燕卜逊的语义学批评对朱自清鉴赏实践的方法论启示。但是,后五四时代的特定历史脉络表明,朱自清并非"为鉴赏而鉴赏""为知识而鉴赏",而是出于新旧文化政治冲突的焦虑而关注鉴赏教育。朱自清与顾随、朱光潜之间的两次文学事件,隐现出了朱自清在文学鉴赏的理论构建取径上的独特性:重分析轻趣味,重语义轻心理,最终兼重历史分析与审美分析。面对西方理论的接受选择,传统鉴赏诗学在朱自清的自我理解中以扬弃的方式起到了奠基性作用。为现代中国大众的人生而文学,是朱自清文学鉴赏观念的真正思想意涵。
罗成
关键词:文学鉴赏为人生
灵魂品性·认同幻觉·全球公民--“身份政治”想象的古今之争
作为“文化研究”的核心思维范式,身份政治是近年来兴起的强势学术话语.以往对身份政治的理解多局限于拘泥于现代、后现代哲学视野,阻碍了对身份政治的历史理解与现实参悟.从根本上看,身份政治是一个启蒙问题,它源自苏格拉底-柏拉图...
罗成
关键词:身份政治
文献传递
集体化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研究被引量:13
2017年
第四次开放时代工作坊由开放时代杂志社与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合作,于2017年6月10日至11日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召开。本次工作坊的主题是"集体化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研究"。近十多年来,对集体化时期中国乡村的研究,成了学术界的焦点与热点问题。遗憾的是,一些偏激之论不仅失却学术讨论应有的理性,而且遮蔽了集体化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的丰富内涵,似乎集体化时期的中国乡村社会是一个没有地方传统的均质化的社会,似乎集体化时期的中国农民是没有主体性的农民。我们认为,这种对共和国重要历史阶段的简单化处理,是极为不妥的。本次工作坊旨在从个案研究入手,辨析重大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地方差异,深入集体化时期乡村社会的脉络,呈现集体化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的多元性与主体性,从意识形态的争执中拯救乡村历史。评议、自由讨论及回应环节中发言者的标题为编者所拟。部分发言者的发言内容不在本专题之列,本刊将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后续刊出。
行龙李怀印胡英泽曹锦清李放春徐俊忠郝平老田何浩程凯马维强郭永平罗成刘朝华吴铭
关键词:中国社会史研究社会研究集体化乡村工作坊
“中介”的潜能——格罗斯伯格的媒介文化研究及其思想意义被引量:1
2019年
作为美国文化研究的代表,格罗斯伯格素以"语境主义"著称。英国文化研究的战后经验是其语境理解的历史起源。美国文化研究的学科化与商业化,使他倡导"媒介文化研究"而反思"媒介研究",主张"社会语境中的媒介建构"。他以"中介"解释"媒介",强调媒介的居中性与可能性;以"实践"把握"建构",彰显建构的能动性与政治性。从"语境"走向"情势",他探索着一种历史唯物主义与"偶然性"兼容的认知途径。"中介"旨在反思"欧式现代性-康德主义"这一"历史-哲学"统一体,其思想意义在于凝视"实在"而关心"潜在",追寻一种可能性的未来想象。
罗成
关键词:媒介文化中介语境情势
儒学与社会主义被引量:13
2016年
第十三届开放时代论坛于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何屋村聚龙庄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儒学与社会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主义作为一股最为强劲的外来思潮,自日本而进入中国,终蔚为壮观。儒家的大同思想、平等观念、伦理本位、和谐意识、志士人格,都起到了接引社会主义思潮进入中国的重要作用。近代社会主义思潮进入中国,是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入侵导致基层社会溃败的回应。儒学作为经世济民之学,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吞噬社会之今日,是否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再度接引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对于以儒家为社会及文化基调的中国来说,社会主义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内生性?于当下,皆有重新探讨此类问题之必要。本专题内容根据论坛现场录音整理而成,并经发言人审校。评论及讨论部分的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因为篇幅所限,部分内容未能一并刊出。
甘阳肖滨陈少明姚中秋唐文明孙江吕新雨杨丽君张小军麻国庆卢晖临罗成刘骥李长春翁贺凯刘伟王婉雯李嘉敏于栎李潇黄海平粟霞
关键词:儒学资本主义儒家传统社会主义
“意义”的曲径——朱自清文学鉴赏方法的学理脉络及文明启思被引量:1
2022年
五四至抗战前,朱自清一直身处新潮与西潮的前沿,其文学鉴赏方法的学理探索始终具有古今中西对话的跨文化意味与同时代底色。在哲学、心理学、美学、语义学、佛学、诗文评等理论或方法的文明互鉴中,以生活真趣、文本语义和诗歌况味为问题线索,朱自清经历了哲学困境、语言新境、历史化境的三重学理探索。未尝离事而言诗,朱自清对“事义”的发现,为再释中华文明传统提供了别样启思。
罗成
关键词:鉴赏精神史文明论
“权”“力”之辩的文化主体性问题——朱自清文学鉴赏思想的历史缘起
2015年
1921年至1922年间,朱自清发表了《民众文学谈》与《民众文学的讨论》。这两篇文章作为朱自清文学思想的起点,对于理解朱自清的人生史与思考史具有本源性意义。朱自清在现代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鉴赏权'与'鉴赏力'的命题,这一思考超越了新文化运动中'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二元对立式文化假设,同时包容'人生'与'文学'的方式,深刻触及了理想文化秩序的构想与民众文化主体性的自觉等问题。
罗成
关键词:鉴赏力文化主体性
以“审美”合“天人”——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的学理构造及文明启示
2025年
文艺美学是中华美学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文化自信、独具特色的当代范式。作为新时期文艺美学的学科创始人,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的学理构造乃兴于自然,立于人生,成于完善。“人生”是其理论根基,即经由审美活动重塑人生意义。“自然”是其精神起源,即经由自然山水体验艺术意义。“完善”是其价值旨趣,即经由文学艺术审美通向艺术完善、人生完善、社会完善、自然完善。其文明启示在于,面对现代性、自律论、分化式的美学裂变,文艺美学亟待重构生活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善统一,推动中国人生、神州山水和华夏艺术的整体性、原创性阐释。以“审美”合“天人”,追寻中国式现代化的“完善”,是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给予中华美学再出发最宝贵的文明启示。
罗成
关键词:文艺美学
作为方法的广州——中国城市化的现代性问题被引量:4
2013年
近三十年,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主流是打造现代中心都市的'经典城市现代性',但以城与村的纠葛为城市异象表征的广州,却凭村际群落的地方性经验,展现了一种生态城市现代性的本土实践。进而,广州作为方法还向中国城市化现代性提出了更值得思考的问题:现代性实践如何能够重塑流动个体与现代大都市之间的归属认同。
罗成
关键词:城中村
隐匿的社会想象:论审美的现代性与公共性
2011年
美国哲学家保罗·盖伊经由追溯现代美学兴起的英国渊源,提出现代美学诞生的关键在于"想象的自由的观念"。这一论述的实质在于,从观念史的英国脉络中伸张审美现代性层面感性个体的自由游戏意涵。其实,18世纪以康德为重要代表的现代美学,还受到了法国卢梭思想的重要影响,同时更有现代社会兴起的现实背景,这一视角呈现出审美公共性层面社会个体的交往想象。由此,现代审美造成的社会想象,在"感性学"自由想象的个体伦理之外,其实还隐匿着"沟通学"交往想象的共同体伦理。
罗成
关键词:审美公共性审美共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