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霓
作品数: 23被引量:24H指数:3
  • 所属机构:泉州师范学院
  • 所在地区:福建省 泉州市
  • 研究方向:艺术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相关作者

王珊
作品数:21被引量:95H指数:6
供职机构: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研究主题:传承 传承发展 小提琴 教育 古代音乐
论郑廷玉杂剧的情节设计艺术被引量:1
2007年
关于情节设计在戏剧创作中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不少学者曾有论及。古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认为悲剧有六个部分,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和歌曲。其中最重要的,他认为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他说:“情节乃悲剧的基础。
马晓霓
关键词:情节设计戏剧创作明刊本ARISTOTLE
大审美经济与中国传统戏曲发展被引量:4
2006年
据现有资料初步考察,学术界对经济与审美的融合现象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而对大审美经济形态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讨论大审美经济理论实质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中国戏曲的发展现状指出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国内喜好传统戏曲者仍可数以亿计。但是,当前有关人员把戏曲的发展希望集中在投巨资打磨少量剧目的做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当前国内绝大多数戏曲演艺团体很少结合经济学专业知识精心调研戏曲市场和普通大众的戏曲消费心理,因此在戏曲市场的开拓中常常处于盲目的状态。在未来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进程中,戏曲工作者只有借鉴和吸收大审美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着力挖掘中国传统戏曲剧目和戏曲精神,并大胆吸收专业的经济师和营销人员加盟,才能为新时代传统戏曲的发展和戏曲市场的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马晓霓
关键词:体验经济审美体验传统戏曲戏曲市场
民国时期《缀白裘》研究述评
2016年
民国时期,郑振铎、胡适、汪协如、杜颖陶、孙楷第、傅惜华、金受申等著名学者对《缀白裘》均有初步研究。尽管所涉及的版本类别和数量尚乏全面,但由于其学术功力深厚,研究或整理水平颇高,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学者们进行更加全面的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仍需特别指出的是:在戏曲史研究中,对民国汪协如校本大量而不加区分的征引却很容易得出错误的论断。校勘精详、密切舞台的新的《缀白裘》整理本急需问世。相关学者只有具备多元、综合的学术视野,才有望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马晓霓
南音与昆曲归韵区别管窥--兼谈南音咬字之'改良'
一般而言,"字清"(即咬字清楚)是南音和昆曲曲唱共同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具体的曲唱实践中,泉腔南音在部分字音的归韵方式上却明显有别于昆曲。其集中体现在南音的传统唱法,凡是遇到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的唱...
马晓霓
关键词:昆曲归韵咬字
吴门玩花主人与其编撰考论被引量:3
2013年
现存藉以考证玩花主人生平的文献资料很少。或许正因如此,庄一拂先生对"玩花主人"的介绍十分模糊:"姓名、字号未详,江苏吴县人。"~②我们知道,钱编通行本《缀白裘》面世之前,就出现不少以"缀白裘"命名的戏曲折子戏选集~③。而据可考资料,其中最早者为明代后期玩花主人编选的《缀白裘》。但是,由于原本迷失无考,只有蛛丝马迹尚可寻绎,故历来颇受争议。所幸。
马晓霓
关键词:通行本戏曲创作明代后期祁彪佳
论郑廷玉杂剧的本色语言被引量:2
2007年
从构成戏曲语言的曲词和宾白来看,郑廷玉杂剧最能体现"人物身口神妙契合"的戏剧美学原则。其杂剧语无外假、自然酣畅、曲尽世情、寓庄于谐,只要是可以恰切表达剧情的生活俗语、口语随时入剧,俚俗味颇为浓厚。正因为如此,郑廷玉杂剧能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推动剧情发展和营造喜剧气氛,具有切合时代生活的讽刺力度。郑廷玉本人也被后世学者尊为元杂剧"本色派"作家中"敦朴自然派"的代表人物。
马晓霓
关键词:语言曲词宾白
南音与昆曲归韵区别管窥——兼谈南音咬字的“改良”
2015年
传统戏曲(或歌曲)的演唱实践中,汉字归韵方式是否"科学",常常决定着"咬字"是否清楚,而"字清"(即咬字清楚)正是传统戏曲(或歌曲)演唱最为基本的要求。清代度曲论著《顾误录》曾如此强调尾(韵)的重要性:"字各有头腹尾,谓之声音韵。声者出声也,是字之头;音者度音也,是字之腹;韵者收韵也,是字之尾。三者之中,韵居其殿,最为重要。"此处提到的"收韵",实为"归尾"
马晓霓
关键词:归韵传统戏曲演唱实践传统唱法西安鼓乐
论“缀白裘”选本的历史地位被引量:3
2010年
"缀白裘"选本绝大部分属于昆曲(剧)选本,有力地见证了中国艺术史上昆曲清唱和昆剧演出的繁盛和衰微。在"缀白裘"诸选本中,钱编通行本对后世戏曲发展的影响无疑最为深远:不仅作为规范演出的舞台本,而且作为"案头"读本长期流行,在中国戏曲传播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马晓霓
关键词:通行本舞台演出文本阅读
昆曲《看钱奴》的编演思路被引量:1
2009年
剧作家苏位东根据元杂剧《看钱奴》改编的同名昆曲,在完全摒除原剧宣扬神佛威力、体现宿命论思想的剧情的基础之上,继承并强化了原剧颇具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部分,同时也继承了原剧贯穿始终的讽刺精神、喜剧精神和曲白风格。这种扬弃古典戏曲精华与糟粕的编剧实践,为元杂剧经典的传承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本文笔者根据有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观剧体会对其编演思路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对我国目前的戏曲编演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马晓霓
关键词:讽刺喜剧
论南音洞箫的传承与改良
2017年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上,南音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革新或改良使其趋于完善。然而,在南音发展已颇为成熟、完备,且被选为世界"非遗"的背景下,对其任何形式的改良与革新则应慎之又慎。当代著名南箫研制者、国家一级演奏员阿四先生冒着被传统南乐界深度"置疑""批评"的风险,对南箫的改良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探索,为解决六孔洞箫在演奏"倍思管"乐曲或伴奏南音曲唱时长期存在的所谓"音不准"现象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同时,他对传统南箫演奏手法和惯用手势长期采用"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等现象,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一家之言和改良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王珊马晓霓
关键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