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琳琳
作品数: 30被引量:47H指数:4
  • 所属机构: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所在地区:辽宁省 沈阳市
  • 研究方向:文化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王前
作品数:198被引量:1,206H指数:17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隐性知识 技术哲学 机体 伦理 技术文化
包永明
作品数:136被引量:559H指数:12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药物组合物 用药剂量 分离纯化 细胞凋亡 类凝血酶
王静云
作品数:115被引量:132H指数:7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荧光染料 相互作用 药物组合物 用药剂量 荧光探针
宋丹丹
作品数:8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药物载体 纳米药物载体 普鲁兰多糖 普鲁兰 硬脂酸
于洋
作品数:2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异化 伪科学 媒介 社会建构 异化现象
虚拟自我探析被引量:1
2007年
人们在网络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导致"虚拟自我"的产生。这种现象并非仅仅是消极的。"虚拟自我"未必造成人格障碍,反而可能促使人们从一个新视角诠释和寻找生命的意义。可是,当虚拟世界成为人们感官愉悦的天堂时,人们应认识到有比此中快乐更重要的东西。一些人痴迷于"虚拟自我"的现象,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原因。
徐琳琳王前
关键词:网络自我
研究生学术行为认知机制的建构与实践路径
2024年
学术行为是一种关于个人、学术共同体、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伦理样态,是内在道德和外在规则的结合,也是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影响研究生学术行为认知因素包括:研究生违反学术内在道德和外在规则的行为,高校学术行为规制不健全,以及学术市场化等。解决研究生学术行为失范问题,可以从研究生、高校和社会三者入手,通过提高内在道德、完善外在规则,将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从而建立有效的研究生学术行为认知机制。
徐琳琳郑凯歌
关键词:学术行为
手机自媒体中虚拟自我异化探析
2017年
手机自媒体的发展带来了网络世界中虚拟自我的新的异化现象,主要体现为虚拟自我对手机自媒体技术的过度依赖,造成虚拟自我的过度同化,以及在碎片化时间框架中虚拟自我的多重人格.手机自媒体中虚拟自我新的异化现象,源于虚拟自我表现欲被进一步激发,虚拟社会交往氛围更加情境化,社会舆论引导更为困难.消除这种新的虚拟自我异化现象,需要形成更有针对性的自律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并注重主流媒体的及时有效引导.
徐琳琳牛梦芸
关键词:自媒体虚拟自我异化
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新探被引量:6
2011年
网络出现前虚拟自我已经存在,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是其进一步演化。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可分为依赖网络环境的虚拟自我和自主的虚拟自我。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具有"二重性",能带来对人们所缺乏事物的心灵补偿,成为新的健康人格诉求途径,促进对自我价值的全面理解;同时也会带来青少年沉迷网络和成年人自我认同危机等社会问题。重塑社会健康发展需要的虚拟自我,需要理性自觉和道德自觉,也需要社会教育和舆论导向共同发挥作用。
徐琳琳王前
关键词:网络自我
“微时代”下青少年对短视频沉迷的技术设计原因及媒介素养养成被引量:4
2019年
“微时代”改变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使青少年身心发展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如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紊乱、张扬个性与去个性化并存、期待群体认同感与无视权威共存等。短视频利用特有的技术设计,迎合了“微时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在带给青少年愉悦的同时,导致大量青少年沉迷其中。遏制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媒介素养的形成,这将是青少年理性使用网络资源的基础,应成为其必备的一种技能和思维方式。
徐琳琳
关键词:青少年媒介素养
智能时代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探究
2024年
人才是国家发展进步最坚实的基础,新型人才资源有助于国家在人工智能发展潮流中占得先机。人工智能带来虚拟仿真技术、虚拟劳动场景、智能工具等,其与劳动教育结合是对传统劳动教育内容与模式的颠覆。智能时代劳动教育不再拘泥于单一化的劳动形式,出现情绪劳动、数据劳动、智能劳动等多种新的劳动形式,带有鲜明的社会性、价值多元性、创造性等特点。但智能时代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也面临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流失、劳动价值观扭曲、劳动教育数据泄露等问题,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因此,突破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困境,引导大学生参与多种劳动实践,有利于推动人才培育模式的革新。
徐琳琳刘娅娅
关键词:劳动教育
固定化抗原的空间取向对纳米抗体筛选的影响
纳米抗体是一种源于驼科动物的单链抗体片段,具有分子量小、易于表达制备、稳定性好等优势,在生物分离分析、血液净化吸附材料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作为一种单域抗体,与普通双链抗体相比,其抗原识别区更小,筛选获得高亲和...
徐琳琳
微时代下虚拟自我的网络伦理意识养成方法探析
2014年
微时代的来临,网络伦理问题更加突出,因此需要培育虚拟自我的网络伦理意识。网络伦理意识养成的过程,是将网络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内化为网络活动者自我道德意识,并指导其实践的过程,需要通过道德自律和他律结合,公德与私德统一来实现。对微时代网络伦理的研究将有助于网络环境下新出现的一些社会伦理问题的治理和解决,为建设和谐、健康、蓬勃向上的网络文化做出贡献。
徐琳琳
关键词:虚拟自我伦理意识
网络技术引发的虚拟自我认同危机与伦理建构被引量:12
2009年
网络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使自我有了多重身份,很容易产生自我认同危机。这种危机带来自我同一性的消解、自我的社会角色归属感的匮乏和自我价值的丧失。网络技术引发的虚拟自我认同危机,对自我伦理的建构提出了迫切要求,有必要从自我选择、自我节制、虚实协调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积极探索。
徐琳琳王前
关键词:自我伦理
微时代技术下虚拟自我的基本特征透视
2015年
微时代技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对许多事物的认识获得了扩展和深化。虚拟自我作为这一过程的特殊产物,具有心理感受的实在性、人格塑造理想化、价值判断情绪化、实践活动的难约束性等特征。研究虚拟自我的基本特征有利于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自我的本真状态,发现自我的弱点和缺陷,并通过虚拟实践活动发展和完善自我。
徐琳琳
关键词:网络虚拟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