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中
作品数: 64被引量:109H指数:6
  • 所属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
  • 所在地区:江苏省 南京市
  • 研究方向:哲学宗教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袁大勇
作品数:11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
研究主题:崇高 法藏 悲剧 敬意 美学研究
沈伟华
作品数:2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
研究主题:复兴运动 近代佛教 魏晋 契理契机 太虚
李晓婧
作品数:2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传统社会 法律文化研究 法律文化 秘密社会 侠文化
“六家七宗”新论被引量:3
2002年
通过文献解读与学理分析可以发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六家七宗”中只有被僧肇批评的“本无宗”、“即色宗”、“心无宗”三宗才属于受玄学影响的早期般若学派 ,而“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三宗则属于受小乘佛教思想影响的思想流派。
杨维中
关键词:吉藏《肇论》僧肇思想流派
论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近代以来佛教制度的变革之路
2004年
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一般认为是从维新变法开始的,其最为直接的象征就是在西方文化的参照之下,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但是,维新变法运动并没有能够起到挽狂澜于既倒之效。事实反倒是,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在西方的坚船利炮威胁、打击之下,轰然崩溃以至最终倒塌。在中华民族面临如此深刻的危机面前。
杨维中
关键词:佛教制度社会环境
《理惑论》的成书问题及思想内容论析被引量:4
2014年
《理惑论》本是中国早期佛教重要的论书,但在近代以来的疑古思路指导之下,屡受伪书之疑。从《理惑论》的成书背景、著录和流传情况、作者、成书年代及真实性方面进行考察,并且结合《理惑论》的思想内容,可以得知,汤用彤等学者所做出的《理惑论》为东汉末年或三国初期的作品的断定是正确的。
杨维中
关键词:成书
古代讲经与汉传佛教的辩经风尚
2015年
讲经说法是中国古代僧人弘扬佛教的最重要的手段,古代经疏的丰富很大程度上导源于此。关于古代僧人讲经的仪轨以及讲经重要性,学者研究已经很多,本文不拟涉及。在此拟通过一些典型事例的罗列分析来阐释讲经说法对于培养僧才的重要性。
杨维中
关键词:汉传佛教风尚辩经僧人仪轨
论《楞严经》的真伪之争及其佛学思想被引量:3
2001年
本文对宋代以来盛传的《楞严经》之真伪之争作了总结,对经中的基本思想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作了介绍。
杨维中
关键词:《楞严经》佛学思想中国佛教宋代
唐末五代华严宗的赓续新考被引量:2
2014年
本文通过五代北宋时期华严宗传法系统的考述,力图说明这一时期华严宗传承的大致情形。尽管对于华严宗的这一段历史,日本学者已经有不少研究,但由于资料所限,都未曾搞清楚"圭峰传奥"之"奥"以及"绝观法现"的所指。本文则依据新发现的清代续法所撰《华严宗佛祖传》等资料,明确指出,玄珪就是宗密华严宗传人,史书中所说华严宗第六世,而且很大可能就是传奥,而"绝观法现"就是守真昭信。本文还考证出,襄阳的灵峰法师是澄观的弟子,宗密是从灵峰处获得澄观的《华严经疏》并由此而去礼觐澄观进而成为华严宗祖师的。
杨维中
关键词:华严宗唐末五代
幽溪传灯嫡孙天溪受登行历考述——明清时期天台宗“桐溪法系”考述之二被引量:1
2017年
清代天台宗高僧受登住杭州天溪大觉寺三十七年,世称"天溪和尚"。天溪受登及其弟子在明末清初天台宗的弘传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受登非智旭嫡传弟子,而是桐溪雪松正性的弟子。受登被看作智旭的弟子,源于灵耀的含混表述。智旭有弟子性旦。性旦早逝,无弟子可传,于是将衣钵托天溪代传,天溪受登后将性旦的衣钵传给自己的徒弟等庵代继。等庵长期住于智觉教寺。受登现存《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一卷、《准提三昧行法》一卷、《摩诃止观贯义科》二卷、《药师三昧行法》一卷四种。受登弟子众多,最重要的法嗣是灵乘、灵耀。
杨维中
关键词:蕅益智旭
中国佛教史的历史分期及其历史线索
2023年
中国佛教史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将其划分为七个历史阶段最为合理。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与非系统性,具有中国特色,而并不完全与印度相同。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是逐渐摸索出一套处理政教关系的良性模式。中国佛教的发展与经济所结成的牢固关系,超乎一般的想象。寺院筹集生活和弘法费用管道的多元化以及寺院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作为传法中心甚至社会文化活动中心的寺院有发挥更大作用的空间和可能。唐代的佛教宗派实际上是“学派”基础上的“专业”分工强化的必然结果。在强化师承和分工的大背景下,宗派性的固化是一个僧人成熟的标志,也是取得弘法成功的必要条件。
杨维中
关键词:中国佛教史历史分期佛教宗派
唐初佛寺“三纲”名称的确定及其排序被引量:1
2018年
佛寺"三纲"的排序在唐初获得了确认。唐代政府法典《唐律疏议》明确规定"三纲"为上座、寺主、维那。然而,关于唐代"三纲"定型的时间,有论者将其界定为唐开元年间。其实,现在留存的资料显示,在贞观四年(630)前后,"三纲"的职名和排序已经定型。
杨维中
关键词:唐代佛教
唐代李华《荆州南泉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辨析
2021年
李华(714-774)所撰《荆州南泉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的碑主惠真是天台宗僧人,而且是天台宗玉泉寺系的主要弘扬者。年十三依止西京开业寺,事律僧满意为师。惠真曾经去天竺求取佛典,至海上遇义净三藏而归国,惠真学习了义净所带到中土的律本。此后,惠真成为天台弘景的高足。惠真是在两京认识弘景,并且在两京拜师且跟从弘景学习的。学成之后,他先于弘景回到了当阳。弘景禅师被朝廷征召到京师,朝廷欲以惠真为玉泉寺住持,并且从京师派遣十四高僧同住。惠真没有驻锡玉泉寺,而是另建兰若,以头陀行的风采行教化之实,被外界尊称为"兰若和尚"。后来入住了荆州大云寺。惠真与善无畏三藏有交往的机缘,密宗一行禅师也曾师从惠真。
杨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