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亮
-

-

- 所属机构: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所在地区:河南省 郑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相关作者
- 王建平

- 作品数:200被引量:835H指数:12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脑梗死 黄体酮 脑缺血再灌注 骨髓单个核细胞 雌二醇
- 卢宏

- 作品数:161被引量:667H指数:12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血管性痴呆大鼠 多发性硬化 丁基苯酞 慢性脑缺血
- 崔可飞

- 作品数:136被引量:721H指数:16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超声 剪切波 超声检查 甲状腺结节 弹性成像
- 李昕

- 作品数:80被引量:306H指数:9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雌二醇 黄体酮 脑缺血再灌注 脑梗死 脑卒中
- 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与脑缺血性卒中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六型,比较六型患者颅脑CT平扫梗死灶的数量的差异,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其中Ⅳ-Ⅴ型、Ⅵ型与其他四型患者缺血性病灶数量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Ⅳ-Ⅴ型与Ⅵ型相比及其他四型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超下确定的斑块不稳定性与临床发现有着一致性,可以作为确定斑块不稳定性的临床方法,简便有效。
- 王建平陈亮李昕
- 关键词:脑梗塞颈动脉疾病X线计算机彩超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脂质代谢异常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脂质代谢异常间的关系。方法 将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两组:稳定型颈动脉硬化组与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两组病人脂质代谢异常存在率。结果 两组病人上述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成正相关。
- 崔可飞陈亮卢宏王建平
- 关键词:斑块不稳定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脂质代谢异常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及部分炎症因子间的关系。方法将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三组:正常动脉型、稳定型颈动脉硬化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三组病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存在率。同时也比较了三组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值。结果 三组病人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及部分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 陈亮王建平卢宏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血脂及外周血相关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损害进行了彩色超声检查分型、脑部病灶的计数、以及部分外周血循环中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探讨炎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2-12/2003-12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12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3组:颈动脉正常组33例、稳定型斑块组38例、不稳定斑块组41例;比较3组患者颅脑CT平片颈内动脉分区梗死灶计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脂各项指标检查。结果:11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颈内动脉分布区病灶计数:CT平片显示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稳定型斑块组犤(3.95±1.91)个,(2.12±1.26)个,(2.32±1.62)个,P=0.001,0.031犦。②血脂各项指标检查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稳定型斑块组犤(6.89±1.47),(5.26±1.63),(4.52±1.04)mmol/L;(2.65±1.72),(1.83±1.21),(1.34±0.96)mmol/L;(4.98±2.36),(3.37±1.16),(2.16±0.96)mmol/L;P<0.05犦。3组患者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α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③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不稳定斑块组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稳定型斑块组犤(8.99±1.87),(7.50±2.38),(6.71±1.41)×109L-1;(1.09±0.54),(0.68±0.48),(0.36±0.23);(3.99±2.31),(2.85±1.84),(2.11±0.97);(4.19±1.24),(3.45±0.82),(2.23±0.62)g/L;P<0.05犦。结论: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斑块不稳定性与血脂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炎症因子中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有关。②基于颅脑CT平片的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病灶计数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
- 崔可飞卢宏陈亮王建平
- 关键词:脑缺血脑血管意外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关系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糖尿病、脉压等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将 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稳定性斑块组 (71例 )、不稳定性斑块组 (4 1例 ) ;比较 2组患者的脉压值 ,并分析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与血压、血糖的关系。结果 :不稳定性斑块组脉压大于稳定性组(t=2 .86 ,P <0 .0 5 )。动脉瓣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有关 (χ2 =5 .4 9及 2 1.6 2 ,Ρ均 <0 .0 5 )。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及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 崔可飞卢宏陈亮王建平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粥样硬化斑块高血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