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国
作品数: 76被引量:1387H指数:20
  • 所属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相关作者

吕佳佳
作品数:13被引量:364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生物多样性 多样性 植物分布 濒危植物
艾丽
作品数:12被引量:329H指数:9
供职机构: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高寒草甸 典型生态系统 山地森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周巧富
作品数:21被引量:437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气候要素 高寒草甸 青海湖流域 地理分布
苌伟
作品数:13被引量:254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高寒草甸 山地森林 土壤有机碳矿化 种子萌发 土壤氮矿化
王立
作品数:239被引量:1,460H指数:19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丛枝菌根真菌 保护性耕作 重金属 面源污染 水土流失
UV-B辐射增强和温度变化对麻花艽光响应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为了确定UV-B辐射增强和温度变化对高寒草甸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以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控制温度和紫外灯UV-B辐射增强方法,测定分析了UV-B辐射增强和温度变化对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Max-im.)叶片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麻花艽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在对照下较高,UV-B辐射为20W和40W处理下较低;8月,Pn在25℃下比15℃下显著高;9月,对照处理下Pn在25℃下比15℃下高。同时,E在25℃比15℃下高;Gs、WUE和Ci在25℃下比15℃下低。另外,麻花艽叶片Pn在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为0-800μmol·m^-2·s^-1时随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增加而增加幅度较大,800-2200μmol·m^-2·s^-1时增幅较小;Gs和E随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增加而增加;Ci在光合有效辐射强度0-800μmol·m^-2·s^-1时随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800-3000μmol·m^-2·s^-1变化不大;WUE在光合有效辐射强度0-800μmol·m^-2·s^-1时随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增加而呈现增加趋势,800-3000μmol·m^-2·s^-1时呈现下降趋势。说明UV-B辐射增强将对高寒草甸植物-麻花艽叶片光合作用及相关参数将产生极大影响,影响与温度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吴建国
关键词:高寒草甸光合作用麻花艽
中国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优先议题
吴建国
土壤有机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被引量:16
2008年
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响应过程是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影响的关键。本文针对土壤有机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响应机制和假说进行了概括分析。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质量及有效性,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及群落结构或多样性,土壤湿度,以及植被生产力、凋落物和pH等因素的作用。对这些机制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需要考虑土壤有机质组分或微生物属性,同时需要考虑土壤有机质组分与微生物属性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短期和长期响应过程的差异。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的3个假说包括有机质分解质量-温度假说、有机质物理化学过程假说和功能移动假说,这些假说还需要验证和补充完善。
吴建国吕佳佳
关键词:温度变化气候变化
祁连山中部高寒草甸土壤氮矿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61
2007年
分析了温湿度变化对祁连山海拔3500。3600,3700和3800m处高寒草甸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以土壤氮矿化量极差计,温度和湿度对土壤氮矿化影响最大,土层和温湿度交互作用影响较小;以土壤氮矿化比例极差计,温度和海拔影响最大,湿度其次,土层影响较小。温度对土壤氮的矿化影响显著(P〈0.05)。35℃下土壤氮矿化量最高,25℃下显著比5℃下高(P〈0.05);不同温度下土壤氮矿化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含水量为20%和40%下土壤氮矿化量较高,60%和80%下较低(P〈0.05),不同湿度下土壤氮矿化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海拔3800m处土壤氮矿化比例最低。以土壤氮矿化速率计,5℃升高到15℃,Q10较高,15℃升高到25℃及25℃升高到35℃,Q10接近;以土壤氮矿化比例计,5℃升高到15℃,Q10较低,15℃升高到25℃以及25℃升高到35℃,Q10都接近2。结果说明在20%~80%土壤湿度范围内,温度升高将使祁连山高寒草甸土壤氮的矿化速率增加。
吴建国韩梅苌伟艾丽常学向
关键词:土壤氮矿化高寒草甸
我国珍稀濒危物种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探讨被引量:7
2011年
基于气候变化下部分珍稀濒危物种脆弱性分析,初步提出了适应对策,探讨了部分物种适应措施。气候变化下,珍稀濒危物种脆弱性表现在物种分布范围减少、破碎化和失去原分布范围、丰富度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物种灭绝、栖息地退化或消失等。珍稀濒危物种适应气候变化需要分析物种自然适应机制,加强就地保护,增加种群数量,开展迁地和遗传保护,减少其它干扰,保护和恢复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适应对策等。每个物种需要分析目前濒危程度和气候变化下的脆弱性来提出适应对策。
吴建国吕佳佳周巧富
关键词:气候变化珍稀濒危物种
UV-B辐射增强对麻花艽叶片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参数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采用20W和40W的UV-B灯辐射增强处理,测定分析了UV-B辐射增强对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叶片净光合速率及相关生理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2008年8月3日,研究区大气温度从09:00开始上升,到14:00达到最高点,叶温和大气饱和水气压变化与气温变化趋势相似;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从07:00开始上升,至13:00达到最高,之后下降;麻花艽叶片净光合作用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E)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对照下最高,在40WUV-B辐射下最低;Pn在08:00—10:00最高,Gs在07:00—08:00最高,Ci在日出及日落时最高,E在09:00—13:00及14:00—18:00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在日出后最高;Pn与Gs,叶片温度,大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和大气饱和水气压亏缺呈正相关,与Ci呈负相关,与光合有效辐射强度的相关系数较高.Pn在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为0~800μmol/(m2·s)时随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增加而增加,在2200~3000μmol/(m2·s)时变化不大;Gs和E随光合有效辐射强度的增加而增加;Ci在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为0~800μmol/(m2·s)时,随光合有效辐射强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在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为0~800μmol/(m2·s)时随光合有效辐射强度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在800~3000μmol/(m2·s)时呈下降趋势.说明UV-B辐射增强将使高寒草甸植物叶片Pn,Gs,Ci,E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
吴建国
关键词:UV-B辐射高寒草甸光合作用麻花艽
青海南部高原积雪期与生长季高寒草甸土壤CO_2、CH_4和N_2O通量的观测被引量:6
2016年
以静态箱采集气体和气相色谱分析气体浓度方法,测定分析了青海南部高原积雪期和生长季高寒草甸土壤CO_2、CH_4和N_2O通量.结果表明在积雪集中期的3月3日和4日,积雪深度为9~10 cm时,土壤CO_2通量为1.33 g·(m^2·h)-1、N_2O通量为0.21 mg·(m^2·h)-1、CH_4通量为-0.19 mg·(m^2·h)-1;在积雪末期的4月30日,积雪深度在8~9 cm时,土壤CO_2通量为4.70 g·(m^2·h)^(-1)、N_2O通量为0.24 mg·(m^2·h)-1、CH_4通量为-1.23 mg·(m^2·h)-1;积雪深度小于4 cm时,土壤CO_2和N_2O通量较低或为负值,土壤CH_4通量为负值且绝对值较小.土壤CO_2和N_2O通量与积雪深度呈正相关、土壤CH_4通量与积雪深度呈负相关(P<0.05),土壤CO_2与CH_4通量及CH_4与N_2O通量间呈负相关、土壤CO_2与N_2O通量间呈正相关.土壤CO_2和N_2O通量在生长季较高、在积雪末期其次、在积雪集中期较低;土壤CH_4通量为负值,其绝对值在生长季和积雪末期较大.结果说明积雪改变将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温室气体通量.
吴建国周巧富
关键词:积雪通量高寒草甸
气候变化对6种荒漠动物分布的潜在影响被引量:11
2011年
分析气候变化对动物分布的影响,对气候变化影响下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分类和回归树)模型,采用A2和B2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鹅猴羚(柴达木亚种)、鹅猴羚(南疆亚种)、草原斑猫、蒙古野驴、石貂和野骆驼适宜分布范围及空间分布格局影响。结果显示,气候变化下,这些动物目前适宜分布范围将缩小,到2081—2100年时段,鹅猴羚(南疆亚种)、草原斑猫和蒙古野驴变化幅度最大,鹅猴羚(柴达木亚种)、石貂和野骆驼次之。另外,从1991—2020年时段到2081—2100年时段,鹅猴羚(柴达木亚种)、石貂和野骆驼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随时间段呈增加趋势,其他动物这些范围呈现减小的趋势。蒙古野驴目前适宜分布区西部、北部、南部和东南部一些区域将不适宜,新适宜分布范围将向青海西北部和西藏西部扩展;鹅猴羚(南疆亚种)适宜分布区极大破碎化,新适宜范围在新疆西部、北部及昆仑山呈零星分布;草原斑猫目前适宜区南部、西部和东部一些区域将不适宜,新适宜分布范围将向目前适宜分布区西部、北部、南部扩展;其他动物主要是目前适宜分布区南部及东南部一些区域不适宜,新适宜分布区将向目前分布区西部、西北和北部扩展。这些动物适宜分布范围变化与我国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相关性不一致,多数物种相关性较低,并且这些物种适宜分布范围没有随年均气温变化和降水量变化而线性改变,多数物种回归关系决定系数较小。结果说明,气候变化背景下,近期将使这些动物适宜分布范围减少,新适宜分布范围增加,分布空间格局改变。
吴建国周巧富
关键词:濒危动物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河北坝上不留茬农田土壤风蚀扬尘排放速率的影响
2022年
基于全球气候模式NorESM1-M产生的RCP2.6、RCP4.5、RCP6.0和RCP8.5气候变化情景数据,利用国家原环境保护部推荐的土壤风蚀扬尘计算方法,模拟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河北坝上砂粘壤土、粘壤土、壤粘土、砂壤土、砂粘土和风沙土不留茬农田土壤风蚀扬尘总可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TSP)、PM_(10)和PM_(2.5)的季节和年排放速率影响。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影响下坝上地区气温上升,年降水量和风速波动较大,不同情景下变化趋势不同。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与基准情景下比较,不同土壤风蚀扬尘TSP、PM_(10)和PM_(2.5)季节排放速率在春季分别高15%、47%、28%和46%,夏季分别高1%、14%、3%和7%,秋季分别高17%、54%、45%和38%,冬季分别低36%、42%、39%和44%。在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下与基准情景下比较,按月排放累加计算,各土壤风蚀扬尘TSP、PM_(10)和PM_(2.5)年排放速率分别低6%、75%、72%和高103%;按年气候因子计算,则分别高25%、54%、35%和54%。在基准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土壤风蚀扬尘TSP、PM_(10)和PM_(2.5)的季节和年排放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砂粘壤土、风沙土、砂壤土、粘壤土、壤粘土和砂粘土。结果说明,未来气候变化将使河北坝上地区不留茬农田土壤风蚀扬尘排放速率增加,但存在季节和气候变化情景方面的差异。
巩倩吴建国王立
关键词:气候变化土壤风蚀扬尘排放
太阳能利用工程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环境的影响与应对被引量:1
2024年
太阳能利用工程是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措施,全面认识这些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科学规划和实施工程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总结分析了太阳能利用工程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方面的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结果表明:①在一些太阳能利用工程区,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及植被盖度增加,而一些工程区却降低;工程建设对植被和土壤的干扰导致水土流失;工程占用土地和耗水及影响微气候条件等对生态系统碳排放和能量平衡造成影响;区域性布局这些工程对植被功能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工程设备遮荫造成一些作物产量下降或增加.②工程设施引起的水分改变和遮荫使一些植物的丰富度增加,使一些植物种子在土壤种子库中的存活率提高,但光伏板对鸟类和昆虫等动物将会造成碰撞以及不适宜的产卵而将可能带来死亡风险;施工过程导致的植被清除和景观破碎化等对生物多样性也将造成不利影响;施工过程造成的水网损失、破碎化以及洗涤沙尘而耗水对水生生物多样性也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光伏板对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也造成一定影响.③施工期和运营期间将带来扬尘、噪声、废弃物等污染;不合理生产、利用光伏材料对生态环境也将造成负面影响.有效应对这些不利影响的措施包括:①科学规划选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规划设计,循环利用光伏材料和加强科学管理等;②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生态恢复方案,加强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等;③发展屋顶和浮动式太阳能装置及光伏农业技术;合理选择和利用光伏材料,加强固体废弃物治理和风险管理,有效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措施等.目前研究太阳能利用工程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吴建国王思雨巩倩席家军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