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振华
-
![](/images/user-pic.gif)
-
![](/images/index-lm-pic2.jpg)
- 所属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
相关作者
- 张建军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75被引量:568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水稻 快速繁殖 培养基 褐化 东方杉
- 张承妹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31被引量:247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水稻 花药培养 选育 优丰 四倍体
- 范昆华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13被引量:15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水稻 四倍体 无性系 体细胞 ABT
- 陆家安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40被引量:280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水稻 选育 粳稻 水稻新品种 栽培
- 曹华兴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5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花药培养 水稻 杂种 花培 籼粳杂种
- 应用双单倍体克服籼粳交的不亲和性初探被引量:2
- 1995年
- 通过对籼粳交F_1体细胞愈伤组织的秋水仙素处理和四倍体花药培养,建成了水稻四倍体诱导及双单倍体分解系统。应用这一系统获得了44个籼粳交组合的双单倍体及其自交后代。对这些双单倍体及其后代的遗传分析表明,籼粳交育性可能受寡基因控制,双单倍体途径通过改变正常的世代交替过程,能部分克服籼粳交的不育性及倾籼或倾粳的偏态分离,并具有比F_2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双单倍体一代群体中,育性正常的植株约占40%,这是F_1所没有的类型。大多数育性正常的双单倍体一代植株,其自交后代仍将保持正常而稳定的育性。在双单倍体后代中,有45.06%的株系倾粳,35.80%的株系倾籼,19.14%的株系属中间型。籼粳双单倍体综合性状的稳定与常规育种相似,需较长时间。
- 张建军范昆华章振华
- 关键词:双单倍体不亲和性育性籼稻粳稻
- 优质早熟晚粳新品种B9038选育与应用
- 1996年
- B9038是由花培528/87B1807一代花粉经组织培养选育而成。该品种属早熟晚粳型,在沿江种植作单季稻生育期149~153d,17~17.5张叶,单产7500kg/ha左右;作双晚种植125~130d,15~15.5张叶,单产6000kg/ha左右。中抗白叶枯、稻瘟、白背飞虱,抗褐稻飞虱和稻曲病;
- 叶蓁吕孝林汤顺章李吉树章振华陈全庆陈全庆张建军
- 关键词:栽培粳稻选择育种
- 籼粳杂种花培二代的农艺性状分布及相关
- 1992年
- 分析了三个籼粳杂种一代(F_1)花培二代(H_2)中8个农艺性状的分布及其相关。因杂种的亲本不同,H_2中抽穗天数、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等性状的分布特点亦明显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也有差异。与粳稻亲本相比较,H_2的分蘖力有明显改善。亲本材料的遗传基础与其杂种花培后代表现密切相关。
- 王五一曹华兴章振华
- 关键词:花药培养农艺性状
- 水稻体细胞同源四倍体无性系诱导及遗传特性被引量:19
- 1993年
- 以5种基因型的二倍体水稻品种为材料,在幼穗离体培养过程中,用秋水仙素处理愈伤组织,使染色体数加倍,诱变获得四倍体无性系。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处理在200~800ppm浓度范围内诱导效果均较好,四倍体诱导率平均达46%,加倍效果稳定,主要农艺性状与二倍体品种差异显著。
- 蒋震涛范昆华张建军章振华
- 关键词:水稻四倍体体细胞无性系
- 水稻花粉株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被引量:2
- 1993年
- 本文研究了粳稻感病品种沈农1033分别与7个抗白叶枯病的品种(其中籼稻有75-34、辛尼斯、IR20;粳稻有早生爱国3号、邳早15、蚌珠芒、爪哇14)杂交,F.花药培养并观察了花粉株系第二代(H_2)的抗性转移及遗传表现和花粉株系第三代、第四代抗性稳定性。572个株系的性状是整齐一致的,占95.5%,其中抗病(高抗和中抗)株系有376个,占62.9%;感病系有196个,占32.7%。表现有分离的杂合系约4.5%。 不同组合的H_2与F_3群体中抗、感反应变异幅度不同。对同一组合不同熟期花粉株系其生育日数与抗病性间存在着极显著相关性,生育期长的株系抗性较强。 花粉再生植株后代H_2在生育期、株高、穗长、粒重等性状上十分多样,白叶枯病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组合中抗性均由1个显性上位基因控制,抗病性广义遗传力在80%以上。 杂种花粉植株第二、第三、第四代的农艺性状以及白叶桔病的抗性持续地稳定,不因世代的增加其性状的整齐度下降,抗性减弱。
- 张承妹陆家安章振华章琦
- 关键词:花药培养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
- 水稻体细胞离体辐照无性系的变异特点被引量:1
- 1994年
- 用粳稻品系SH(48)作材料,以(60)Co-γ射线为辐照源,研究了水稻体细胞离体辐照无性系的变异特点。结果表明:高体辐照当代各性状的株间差异大多为生理效应,第二代恢复正常,故性状选择应从第二代开始。离体辐照能在离体培养的基础上成倍增加变异率和变异类型,但变异株系大多仅发生一种性状突变,部分这类突变受单基因,特别是隐性基因的控制。高体辐照的诱变效果,依材料、辐照剂量及性状而异。提高辐照剂量和选用合适的材料,可显著增加无性系的变异率,但辐照剂量高于47.5Gy时,不利变异明显增多;本实验证明,用19Gy的剂量处理幼穗较合适。离体辐照一般不改变原品种的基本特性,其后代在整体上能保持相对稳定和整齐一致,即使无性系内个别性状发生突变,其它性状也能保持供体品种的特征。因此,对于品种个别性状的改造,离体辐照可能比其它方法更有效。
- 张建军范昆华章振华
- 关键词:水稻无性系钴60
- 应用花药培养培育粳稻恢复系被引量:3
- 1992年
- 培养三个籼粳杂种F_1的花药,获得纯合二倍体花粉再生植株,分别与粳不育系寒丰A(BT型)杂交,分析花培再生植株对寒丰A的恢复力及测交杂种一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粳稻品种花培528(不具恢复能力)和籼恢复系测64-7正反交杂种F_1的花培后代中,出现具强恢复力的花粉植株。[86029(籼恢)/皖恢31(梗恢)]F_1杂种的花培后代中,具强恢复力的花粉植株占53.8%。测交杂种一代产量性状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籼梗杂种花药培养是一种改良和培育粳稻恢复系快速、有效的途径。
- 王五一章振华曹华兴
- 关键词:花药培养籼粳杂种恢复系
- “花培15”新品系特性及栽培要点
- 1993年
- “花培15”,原名为“88冬73”,是1985年冬用秀水04×B407杂交,1987年用F3代的优良株系进行花药培养,于1988年冬在海南选种圃第73行中选育而成。故品系名称叫“88冬73”。于1989、1990两年参加所品系比较试验,表现出卓越的高产性能。
- 祝明福章振华
- 关键词:水稻栽培
- 水稻花粉植株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2
- 1997年
- 以乙岫4-10×矮台66,SH52×乙岫4-10和乙岫4-10×SH52三个杂种的花粉植株后代H2、H3及其亲本、F1、F2为材料,对株高、穗长、抽穗期等3个主要农艺性状作了遗传分析,证实花粉植株株系内遗传的同质性和稳定性,以及株系间遗传的多样性。H2株高、抽穗日数、千粒重等的遗传方差(以加性方差为主)大于F2的遗传方差,因此在H2代进行选择是有效的。H2中隐性性状出现的比例高于F2中隐性性状的比例,与F2相比,H2的平均株高降低、抽穗期较早,有效穗数较多,利用花培方法有利于选择高产。
- 刘保申程祝宽章振华
- 关键词:水稻花粉植株
- 水稻体细胞再生植株后代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遗传变异
- 1990年
- 本文研究了水稻体细胞再生系间的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酶谱变异。结果表明:供试的97份再生系中,酯酶同工酶酶谱的变异频率为8.2%;过氧化物酶酶谱的变异频率为10.3%。变异的类型,过氧化物酶也多於酯酶,前者为6种,后者为5种。在品种间再生系的变异比较中,各品种的变异频率亦不相同,其中,桂农12的变异频率最大,铁桂丰其次,科京179最小。变异的再生系间,酯酶中变异最大的是 K_6系,变异最小的是 G_(14)系。过氧化物酶中,变异最大的是 G_(10),最小的是 G_(30)这一结果为研究体细胞再生系间的遗传变异提供了酶学的证据。
- 沈革志章振华
- 关键词:水稻体细胞无性系